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几点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几点体会
作者:李维斌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要: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教学;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221-01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我们老师应该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策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使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1.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借游戏培养兴趣。

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1.2讲故事激发兴趣。

比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1.3勤操作提高兴趣。

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他们理解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大量实物素材(乒乓球、皮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各种包装盒等),摸一摸,玩一玩。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不同形状给它们起名字(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再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形状的物品,它长什么样?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滚一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它们的特征,帮助了学生在直观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

2.重视算理法则教学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2.1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法则。

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主要有如下内容,比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与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

2.2讲清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出现了没有括号的两步计算试题,三年级学习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试题,四年级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三步计算试题,五、六年级继续巩固。

在讲解运算顺序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出错的问题。

2.3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

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

其次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数字特征进行简便运算。

为了提高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还可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便。

例如,560×15÷8=560÷8×15=70×15=1050,运用了交换律;240÷15×60=240×(60÷15)=240×4=960,根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

3.加强计算能力训练
3.1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3.2加强估算训练。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

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把计算教学与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一举两得。

随时进行估算训练,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算理和方法,明确式题答案的范围,减少错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素质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大有裨益。

3.3加强简算训练。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提高计算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简算训练,逐步增强简算意识,提高简算能力。

在简便计算训练中,还要让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4.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计算中,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下面一些良好习惯:
4.1仔细审题的习惯。

在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

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规律,观察能否简便,不能简便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另外,还应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

4.2自觉检验的习惯。

要引导学生计算时做到三核对:一是题抄完后要与原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核对,做到一字不差;二是列完竖式后,要把竖式中的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做到上下一致;三是抄完得数要把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做到万无一失。

这样学生就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验,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正确。

4.3规范书写的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提高书写要求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课堂作业教师每天批阅,所以首先要把好作业关,督促学生做到: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把竖式写规范,少用橡皮。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板演的机会为学生作好表率,板书要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布置的作业要适量,尽量做到少而精,但要求书写整洁,计算正确。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

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高玮玮;浅析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