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测试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测试题
1.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战前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C.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D.英国“光荣革命”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不属于协约国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俄国
3.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
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
B.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血战
C.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
D.一战中,交战国使用了坦克和潜艇等新式武器
4.一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
这表明德国参加一战是为了()
A.扼杀巴黎公社B.争夺世界霸权
C.解放黑人奴隶D.推动欧洲联合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点燃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
A.三国同盟的形成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D.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6.1914年6月28日,奥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这一突发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一突发事件是()
A.“三国同盟”的形成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D.凡尔登战役
7.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这一事件被称为()
A.萨拉热窝事件B.凡尔登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8.战争中新式武器装备的出现使战争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
下列武器最早出现在()化学武器(毒气)、坦克、飞机、潜艇
A.拿破仑战争期间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伊拉克战争期间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9.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材料旨在强调()A.战争的规模B.战争的过程
C.战争的残酷D.战争的结果
10.“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
”这表明了这场“大屠杀”是()
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
C.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D.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纹肉机”之称的战役发生在()
A.欧洲东线战场B.欧洲南线战场
C.欧洲西线战场D.欧洲北线战场
12.19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该同盟是()
A.三国协议B.三国同盟
C.法西斯同盟D.北约
1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场战役结束已经百年,被炸过的地表仍旧凹凸不平。
据统计,双方总共投射了至少2000万发炮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之称。
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来克星顿的枪声B.攻占巴士底狱
C.凡尔登战役D.诺曼底登陆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场没有胜利的战争”,其依据是()
A.世界各国均被卷入战争
B.交战双方未能决出胜负
C.交战双方均遭受重大损失
D.最终战胜国未能获取利益
15.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报道:“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呜啦,并拍电俄京祝贺。
十七日,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
”“俄人”庆贺的是()
A.农奴制度的废除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人民委员会成立D.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1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五四运动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下,是在列宁号召下发生的。
”这里的“俄国革命”指的是()
A.二月革命B.十月革命
C.光荣革命D.南北战争
17.《大国崛起》解说词:“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
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A.推翻了沙皇俄国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18.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
每年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在俄罗斯涅瓦河畔参观、瞻仰它,仿佛又听到它隆隆的炮声。
该文物是()
A.莫斯科红场B.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C.博物馆陈列的珍妮纺纱机D.巴黎凯旋门
19.揭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的事件是()
A.苏维埃政权镇压反革命叛乱
B.列宁主义的诞生
C.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20.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
成了现实,它是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结果()
A.俄国二月革命B.俄国十月革命
C.中国辛亥革命D.新中国的成立
21.“阿芙乐尔”在俄文中的意思是“曙光”或“朝霞",在古罗马神话里,“阿芙乐尔”是司晨的女神,她唤醒人们,送走黑暗,迎来光明。
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迎来的“光明”是()
A.第一国际成立B.二月革命的胜利
C.巴黎公社革命D.十月革命胜利
22.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这次革命被称为()A.“光荣革命”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D.巴黎公社革命
23.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其领导者是()B
A.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赫鲁晓夫
(2019·湖南常德)19.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托洛茨基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促使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
C.为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4.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①论文:《德国为什么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之外》②视频:《联合国的成立》
③图片:《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参加雅尔塔会议》④文件:《九国公约》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25.在巴黎和会上,为了拉拢日本,英、法、美无视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但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
英美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
A.尊重和维护中国主权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遏制日本独霸中国D.二战即将爆发
26.“……瓜分德国殖民地。
条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托统治’形式予以瓜分……”此条约内容出自()
A.《九国公约》B.《国际联盟盟约》
C.《五国条约》D.《凡尔赛和约》
27.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战后世界作出了安排,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称为()
A.维也纳体系B.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C.雅尔塔体系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8.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上扩张受到限制的国家是()
A.中国B.日本C.美国D.英国
29.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中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这段话评价的是下列哪一条约?()
A.《凡尔登条约》B.《凡尔赛条约》
C.《洛桑条约》D.《欧洲联盟条约》
30.1919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经过长达5个月的争吵,终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这一和约()
A.实现了美国称霸的企图
B.削弱了日本在远东的优势
C.打破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D.激起了德国人的极大愤怒
31.1919年1月至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矛盾的焦点是()
A.对德国殖民地的处置
B.欧洲大陆的均势和霸权
C.《开罗宣言》的实施
D.限制海军军军备及中国问题
32.通过《国际联盟盟约》的会议是()
A.巴黎和会B.慕尼黑会议
C.华盛顿会议D.雅尔塔会议
33.“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语)材料中的“一个公约”是指()
A.《凡尔赛条约》B.《九国公约》
C.《北大西洋公约》D.《辛丑条约》
34.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德国不可能长期忍受条约的压制与束缚,一旦恢复过来,它必然会摆脱条约对它的种种束缚。
“束缚”德国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B.《国际联盟盟约》
C.《九国公约》D.《北大西洋公约》
35.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经过5个多月的激烈争吵,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条约。
有人评价这条约是“战胜国列强任意宰割战败国的产物,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
该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B.《九国公约》
C.《国际同盟盟约》D.《北大西洋公约》
36.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个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材料中的“公约”指的是()
A.《凡尔赛条约》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D.《开罗宣言》
37.1922年2月,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声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际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该条约是()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色佛尔条约》
D.《洛桑条约》
38.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有()
①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②彻底消除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③都对德国进行了制裁④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A.②④B.①③C.①④ D.②③
39.“和约在德国引起的深刻不满,一开始便暴露了这个和约的脆弱性,这种不满立即被法西斯分子所利用,对希特勒的崛起发挥了作用。
”材料中的“和约”是指()
A.《凡尔赛和约》
B.《慕尼黑协定》
C.《北大西洋公约》
D.《欧洲联盟条约》
40.经过总结教训,列宁认为,既然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41.1932年,苏联的机器设备78%依赖进口,到1937年,机器设备进口不到10%。
这说明苏联()
A.优先发展农业B.实现了工业化
C.推行市场经济D.发展模式僵化
42.在第二次世果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
苏制C-2克超过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42.1922年,苏俄农民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国内的集市上去出售,结果是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这是因为苏俄推行()
A.农业集体化运动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垦荒运动D.新经济政策
43.“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44.“在冰冻的条件下,食不果腹、衣难御寒的工人们却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16个小时”,“1929年4月,由列宁格勒工人倡议并最终在全国形成了劳动竞赛”。
上述壮举的目的是()
A.恢复国民经济B.实现工业化
C.缓解经济危机D.推广苏联模式
45.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
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滋味吧!”为改变这种情况,苏俄开始实施()
A.土地改革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
46.苏俄政府将一些国营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外资同苏维埃政府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外国资本家获此经营权源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农业集体化
C.社会主义的工业化D.新经济政策
47.1921年列宁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因此苏俄开始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两个五年计划D.农业集体化
48.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
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
……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
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
”我们从歌词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C.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
D.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49.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B.农业集体化推进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D.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50.《文明》一书调侃:“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这暴露了()
A.战时共产主义的缺陷B.农奴制的落后性
C.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D.苏联模式的弊端
51.1928~1937 年,苏联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 年,苏联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汽车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
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集体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
51.“1922年的一天,莫斯科的街头市场上到处都是做生意的小商贩,他们贩卖着皮毛、瓷器等各种生活用品。
”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苏联模式的推行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52.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实行的政策规定:“实行积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在一定范图进行自由贸易。
”这一政策是()A.废除农奴制法令B.明治维新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改策
53.1921年,随着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莫斯科等城市还出现了街头市场。
这时候,苏俄实行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工业化政策
54.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做的有价值的探索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B.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C.颁布苏联新宪法D.开展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
55.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与这一成就取得有关的是()
A.苏联模式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D.勃列日涅夫改革
56.列宁指出:我们现在正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列宁为“纠正错误”而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苏维埃政权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D.改革苏联模式
57.1921年苏俄依据国家经济形势,大胆地实施了“退一步进两步”的新经济政策。
其中“退一步”主要是指()
A.全面取消自由贸易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实行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58.假如你在1936年踏上苏联的国土,你能看到的是()
A.列宁在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书店里新出版的新宪法
C.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D.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
59.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
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60.苏联人民的勤劳的人民。
在斯大林领导下由传统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大国。
这一转变发生在()
A.十月革命爆发期间B.“二五”计划完成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新经济政策实施之中
61.在反抗殖民压迫时,主张“将管理家庭生活的法则延伸到政治领域,家庭的纠纷与分歧,通常是依从爱的法则而解决的”,认为“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的运动是()A.华夫脱运动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巴拿马收回运河D.纳米比亚独立运动
62.“对于他来说,道德价值观总是高于物质价值观,而且人类灵魂的进步是印度进步的重要条件。
他信奉非暴力和非暴力反抗,并证明理想可以将不同国家的人民团结起来并实现长足的进步。
”“他”是()
A.章西女王B.赫鲁晓夫C.甘地D.玻利瓦尔
63.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其具体表现不包括()A.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C.凯末尔革命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D.埃及、巴拿马分别收回苏伊士,巴拿马运河主权
64.以下史料说明甘地和凯末尔领导的民族独立斗争()
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印度)甘地:《武力政策》
我们国家与我国民族的唯一使命是用我们的刺刀把敌人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
——(土耳其)凯末尔
A.原因不同B.方式不同
C.目的不同D.影响不同
65一战后,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人物是()
A.章西女王B.玻利瓦尔C.甘地D.圣马丁
66.学会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与“斗争方式不同”这一关键词相吻合的民族英雄是()
A.章西女王B.玻利瓦尔C.圣马丁D.甘地
67.20世纪初期,亚洲掀起的民族民主运动除中国的辛亥革命外,还有()
A.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D.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68.“他在最后历史关头把奥斯曼帝国从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命运中拯救出来,把一个君主神权国家演变成为一个立宪民主共和国。
”材料中的“他”是()
A.华盛倾B.玻利瓦尔C.甘地D.凯末尔
6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是()
A.玻利瓦尔B.章西女王C.甘地D.卡斯特罗
70.20世纪初期,人类是社会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做出的选择,发人深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 英、德、美、法实力比较表
——人教社《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5年12月第2
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2中英、德、美、法四国实力对比的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材料二在1919年的头六个月里,巴黎成了世界的首都,世界的头等大事便是巴黎和会,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则成了和平缔造者。
和平缔造者们日复一日地会面,提案,辩论,争吵,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他们达成交易,拟定条约;他们创立新的国家与新的机构。
1919年和平缔造者们对待欧洲以外世界的草率方式,所挑起的怨恨大火,改变了20世纪的命运。
——据加拿大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缔造和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是谁?他们在巴黎六个月里“缔造和平”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巴黎和会取得的“和平成果”的看法。
7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影响深远,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
几乎所有政治家都认为……有必要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于是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常设机构的想法应运而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这场革命的爆发是二月革命后一系列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人们相信布尔什维克,认为只有推翻无能的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自己的政权,国家才能有出路。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三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
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建立了什么“国际常设机构”?建立这一“国际常设机构”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场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引发这场革命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战后建立了什么世界新秩序?导致这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