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丨郎若闲时来喝茶,门前一树紫荆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荆丨郎若闲时来喝茶,门前一树紫荆花
上回我们说到《聊斋》中的爱情故事《王桂庵》,男主角在江上邂逅女主角后,勾搭不成,寻觅无果,又念念不忘,终于在梦中见到心上人。
在这个美丽的梦境开头,有“合欢一株,红丝满树”,男主角默念:这就是诗中所说的“门前一树马缨花”吧。
这句诗源于一首竹枝词,是一首民间情歌,它的另一个版本是“门前一树紫荆花”。
为什么会有两个版本呢?先介绍下紫荆。
↑ 开花时满树皆红,又名满条红
1.紫荆
紫荆(Cercis chinensis Bunge)是豆科紫荆灌木,往往丛生,早春开花时,紫红或粉红的蝶形花冠簇生于老枝和主干,将枝干团团包裹,密密麻麻,而那时绿叶尚未萌发,是以满树皆红,又名满条红[1]。
花落之后,枝干上就挂满了荚果,冬天也不脱落,特征很明显。
↑ 紫荆果荚
从紫荆拉丁名中的加种词chinensis可知它源产中国,是“中国的紫荆“,与之相对的是洋紫荆。
洋紫荆一般可代指豆科羊蹄甲属的几种园林植物,在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省份广泛栽培,花或紫红,或
白粉,几乎全年开花。
↑ 香港市花洋紫荆,一般又叫做红花羊蹄甲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上的图案,也就是香港市花,就是一种洋紫荆,学名Bauhinia ×blakeana(园林上一般叫红花羊蹄甲),是Bauhinia variegata(园林上一般叫宫粉羊蹄甲)与Bauhinia purpurea(园林上一般叫羊蹄甲)的杂交,很少结果 [2] 遗憾的是我还未见过洋紫荆,据说在厦门就很常见,但三年前硕士毕业旅行去厦门,对硕大的木棉印象深刻,洋紫荆则并未留意。
↑ 紫珠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另有一种植物名为“紫荆花”,又名紫珠,可解蛇虫叮咬之毒,据考证,其原植物为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3],与豆科紫荆并非一物。
但《本草纲目》合二为一,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已指出其误。
[4]
紫荆是常见的栽培植物,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花,南北皆有。
苏颂《本草图经》曰:“紫荆处处有之,人多种于庭院间。
”庭院间多种紫荆,与其文化内涵有关。
↑ 这才是“正宗”的紫荆
2.紫荆的文化寓意
与合欢喻夫妻恩爱不同,紫荆是兄弟友爱的象征。
南朝周景式《孝子传》载:“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欣然聚,况我而殊哉?’遂还,为雍和。
”[5]南朝吴均所著神话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说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分财产,其他都好办,惟堂前一株紫荆不好处理,兄弟三人商议将其截为三段,次日砍树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田真见此,对弟弟们说:“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
”兄弟三人遂“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
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
”[6]
后世诗文遂以“三荆”、“紫荆”寄托手足之情,如晋陆机《豫章行》:“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唐杨炯《从弟去盈墓志铭》:“三荆摇落,五都悲凉,痛门户之无主,悼人琴之两亡。
”杜甫《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
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 [7]《红楼梦》第九十四回,黛玉以田家紫荆枯而复荣,推断海棠萎了一年之后反季节开放,必是喜事[8]。
以上所用都是这一典故。
图自(日)岩崎灌园:《本草图谱》,1828年,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
可知,紫荆指代兄弟团结、手足情深的文化内涵比较稳定,世家大族庭院中多植此树,即取此意。
李渔《闲情偶寄》介绍合欢的栽植之法时说,不同的植物当据其寓意种在不同的地方[9]:
植之闺房者,合欢之花宜置合欢之地,如椿萱宜在承欢之所,荆棣宜在友于之场,欲其称也。
合欢喻夫妇,宜种于闺房(女子住所);椿树和萱草喻父母,宜种在“承欢之所”(父母居处,“承欢”指侍奉父母);“荆”是紫荆,“棣”是《诗经·小雅》中的常棣,皆喻手足,宜种在兄弟的住处(“友于”典出《尚书》,指代兄弟)。
今年四月中旬去安阳,就在号称“中原第一官宅”的马氏庄园中见到紫荆,花开荼蘼,簇于根部主干,当时并未留意,恐怕也是种在马氏家族子嗣们居住的院子里。
既然紫荆喻兄弟,合欢喻夫妻,在《聊斋·王桂庵》所引诗句中,合欢自然比紫荆要合适。
但这并非蒲松龄所改,在他之前,就有人觉得合欢要更符合诗意,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同样也很美。
蒲松龄在此引用这句诗,其实大有用意。
3.从紫荆花到马缨花
“前门一树马缨花”出自何处?《聊斋》刊行后多家为之评注,
王士祯之后较早的点评者冯镇峦认为此乃元代诗人虞集的作品;之后,吕湛恩注《聊斋》谓此句出自《水仙神》诗,全文如下[10]:钱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缨花。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合称“元诗四大家”且为四家之首,在元代文坛颇负盛名,“杏花春雨江南”即出其笔下。
但据赵伯陶先生查阅,虞集作品《道园学古录》及有关总集中并没有这句诗;据他考证,“门前一树马缨花”这句引诗的原著作权,当归属元代诗人张雨[11]。
张雨(1277~1346),字伯雨,钱塘人,二十岁出家为道士,诗文书法皆有名气,与虞集、揭傒斯等文士交友,且集中多有唱和之作[12],其《湖州竹枝词》与吕湛恩注中所引《水仙诗》极为相似,只是末句植物为紫荆花,而非马缨花:
临湖门外吴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这首竹枝词同样出现在《辍耕录》“奇遇”一则中,《辍耕录》是元末明初陶宗仪(1321~1407)所著元朝史事札记,“奇遇”故事的主角,正是上文所提“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揭傒斯(1274-1344)。
说揭傒斯早年家贫,游湖湘间,夜泊江畔,一位容仪清雅的女子乘舟前来,自称商人之妇:“妾与君有夙缘,非同人间之淫奔者,幸勿见却。
”二人相见甚欢,及至天亮揭傒斯还“恋恋不忍去”,临别时妇人说:“君大富贵人也,亦宜自重。
”(此话日后应验,揭傒斯40岁后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然后留下这首竹枝词:盘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庭前一树紫荆花。
次日揭傒斯上岸沽酒,得知此地正是诗中所言盘塘镇,诗的后两句也成为现实:
行数步,见一水仙祠,墙垣皆黄土,中庭紫荆芬然。
及登殿,所设像与夜中女子无异。
原来,江上出现的商人之妇,乃水仙祠中的仙女,《水仙诗》一
名大概由此而来。
由以上情节亦可知蒲松龄《王桂庵》一文明显参考了《辍耕录》。
比较《辍耕录》中仙女的临别赠诗、张雨《湖州竹枝词》以及《聊斋》所引《水仙诗》,会发现三者只在地名、植物名等个别字词
上有区别,很明显是同一首诗的三个版本,而且均出现于元代。
笔者认为,《湖州竹枝词》在先,它首先是一首民歌;之后出现在《辍耕录·奇遇》中,该故事为陶宗仪根据揭傒斯的侄儿所述撰写而成[13];再之后,有了这首《水仙诗》,原本竹枝词中的“紫荆花”被改成了“马缨花”,后被蒲松龄引入《聊斋》。
4.竹枝词里的爱情
为什么会将紫荆改为合欢呢?正是由于二者在文化寓意上的区别。
竹枝词本是巴蜀一带民歌,经刘禹锡的加工而广为流传,后世诗人多以此为题书写爱情故事及乡土风俗。
湖州地处太湖之滨,这首《湖州竹枝词》:
临湖门外吴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或许就是湖州一带的民歌。
更重要的是,它很有可能是一首女方表白心意、以身相许的情歌。
为何如此说?原因就在“吃茶”二字。
在婚俗中,“吃茶”意味着许婚,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凤姐打趣黛玉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说得众人都笑起来,黛玉也红了脸。
↑紫荆冬枝
仔细品读,这首情歌是那么真挚、含蓄又美好,女孩对自己的心上人说:“就在这个春天,你空闲的时候,就来我家提亲吧。
我家就住在湖边,黄土筑的墙,茅草盖的屋,门前有一树盛开的马缨花。
”
紫荆喻兄弟,合欢喻夫妻,所以在这首竹枝词和《聊斋》的故事中,合欢要更为合适。
这句诗不仅是梦境与现实中的环境描写,也暗示了情节的发展:现实中二人相见后互诉衷肠,芸娘要求王桂庵正式提亲,明媒正娶。
梦里的合欢也是重要的征兆,预示着二人后来结为连理。
“结发为夫妻,相爱两不疑”,合欢和紫荆的故事到此就讲完了,但《聊斋》里的故事才讲到一半。
王桂庵与芸娘成亲后辞岳北归,途中开玩笑骗她说家中已有妻室,乃吴尚书之女。
芸娘不信,竟然投江自尽。
所幸芸娘获救,数年后二人重逢,冰释前嫌,阖家团圆。
这就是《聊斋志异》中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原文比我上述概括的要精彩得多,上世纪80年代,四川人民出版社(徐有武绘,1983)和江苏美术出版社(聂秀功绘,1984)都曾出过相关的连环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
[1] (清)陈淏子辑,伊钦恒校注:《花镜》,农业出版社,1962年,第117页。
[2] 本文开头紫荆部分的写作参考了蔡紫菁《燕园生灵(一七三)紫荆》,见“北大绿协”微信公众号,2019年3月18日。
洋紫荆部分参见/content.aspx?TaxonId=250094082
[3] 国家中药管理局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9年,第3273页,紫珠的原植物可能是杜虹花、白棠子树、华紫珠、老鸦糊。
[4]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中华书局,2018年,第819-820页:“紫荆,《开宝本草》始著录,处处有之。
又《本草拾遗》有紫荆子,圆紫如珠,别是一种。
湖南亦呼为紫荆。
《梦溪笔谈》未能博考;李时珍并未一条,亦踵误。
”
[5] 李昉编纂,孙雍长,熊毓兰校点:《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九,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90页。
[6] 袁晖主编:《历代寓言选·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第276页。
[7] 杜甫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时杜甫在西京,舍弟在河
南,紫荆花落,喻兄弟分张。
见(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461页。
再如韦应物《紫荆花》:“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
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窦蒙《题弟臮〈述书赋〉》:“流转三千里,悲啼百万行。
庭前紫荆树,何日再芬芳。
”清孙枝蔚《不得大兄消息》诗:“又见紫荆发,曾无黄耳来。
”(黄耳是犬名,可传书信)。
[8] 邢夫人道:“我听见这花已经萎了一年,怎么这回不应时候儿开了?必有个缘故。
”……独有黛玉听说是喜事,心里触动,便高兴说道:“当初田家有荆树一棵,三个兄弟因分了家,那荆树便枯了。
后来感动了他兄弟们,仍旧在一处,那荆树也就荣了。
可知草木也是随人的。
如今二哥哥认真念书,舅舅喜欢,那棵树也就发了。
”贾母王夫人听了喜欢,便说:“林姑娘比方有理,狠有意思。
”
[9] 《闲情偶寄》,第304页。
[10] (清)蒲松龄著,张友鹤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633页。
按,冯镇峦评《聊斋》完成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吕湛恩注《聊斋》完成于道光五年(1825)。
[11] 赵伯陶:《门前一树马缨花》,《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02期,第80、82页。
[12] 《门前一树马缨花》,第82页。
[13] 《辍耕录·奇遇》:“余往闻先生之侄孙立礼说及此,亦一奇事也。
今先生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可知神女之言不诬矣。
”
作者简介:江汉汤汤,企业职员/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自由撰稿人,个人公众号“古典植物园”,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