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状况

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状况

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状况留守儿童是指不随父母或监护人生活在一起,而是留在家乡或户籍所在地的儿童。

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因工作、生活条件等原因,无法与孩子一同生活在同一地方。

据统计,中国留守儿童的总数已经达到了6000万以上,占儿童总数的15%左右,是一个庞大的儿童群体。

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家庭背景、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一、家庭背景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比较单一,多数家庭都属于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父母或监护人在外打工,家中通常只有老人或其他亲属照顾孩子。

由于监护人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家中的地位和角色经常比较模糊,他们往往面临着品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生活状况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面对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饮食和睡眠方面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儿童的饮食方面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容易出现偏食、挑食等现象。

其次,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无法得到父母亲的陪伴和指导。

这种缺失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此外,由于在同村或者同校的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容易形成“留守儿童圈子”,产生孤立和自闭现象。

三、教育状况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

由于监护人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学业状况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落后。

同时,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往往被忽视,被老师和同学少加关注。

由于家庭背景差,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较差,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是同时也有一些优秀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家庭的压力下更加努力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未来的生存能力。

四、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大问题。

由于长期的孤独和缺乏关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虚荣、自闭等问题。

同时,缺乏家庭的步步督促,孩子往往会产生恶习、不良习惯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往往需要早期教育和及时干预才能有效解决。

同时,由于缺乏亲情,留守儿童还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依赖,并且不成熟的心理容易产生出轨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离乡工作或其他原因,与父母分离在农村家庭中独自生活或与其他亲属生活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调查和分析。

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他们面临亲情缺失的困扰。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造成了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孤独感。

其次,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受到了较大的伤害。

无法得到父母的赞美和鼓励,他们往往觉得自己不如同龄人优秀,缺乏自信心和自尊感。

此外,留守儿童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家庭环境的照顾和安全感,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惧。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父母长期工作外出的现象导致了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

一些留守儿童经常被父母忽略和冷落,长期以来,他们陷入了自卑和无助的心理状态。

其次,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父母认为留在城市工作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他们选择了长期离乡工作。

然而,这无疑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再者,封建的观念和家庭意识的淡薄也导致了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安全感。

家人之间的交流和关心的不足,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无人倾诉和解决。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首先,家庭应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尽量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定期回家陪伴孩子,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关怀,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结构 效度 大 于 056 ,适 用 于小 学 四年 级一 直 到 .1 ) 高 中三 年级 的学 生 。测验共 有 10个项 目, 中包 0 其 括 8 内容 量表 ( 习焦虑 、 人 焦虑 、 独倾 向 、 个 学 对 孤 自责 倾 向、 敏倾 向 、 体症 状 、 过 身 恐怖 倾 向 和 冲动 倾向) 1 和 个效 度量 表 ( 谎量 表 ) 说 。这 8个 内容量
邻居等代为照看, 年龄在 1 岁以下 的孩子。他们 6 没 有 能够 跟 随 外 出 务 工 的 父 母 前 往 城 市 接 受 教
育, 而是被 留在 了家 里 , 当地农 村上 学 。i 为 在 t ] 作

本研 究 的研究 对象 随机 抽取 自石 泉县 四所 中 小 学 , 发放 问卷 10 共 00份 , 回收 9 1 , 3 份 回收率 为
所 得 数据 用 S S 1. P S 5软件 进 行 t 验及 方 差 1 检
分析。 2 .研 究结果 与分析
2 心理健康诊 断测验(M T 总量表分结果 . 鹪 盯 1 MH )
小学学生标准化 的 《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 T 。 (H ) 该测验具有 良好 的信效度指标( 折半信度为 0 1 ., 9
分析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 H ) M T 结果分析时应注意
效 度量 表 的得 分 范围是 0 1 。 — 0 在解 释测验 结果 时 ,
对 得高 分 的人要 特 别注 意 ,得 分偏 高 的人往 往 为 了获得好 的成绩 而作 假 , 导致 测验 结果不 可信 。尤
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 向。 另一方面, 从 各 内容量 表 的结 果 ,可 以诊 断 出个人 的焦虑 中哪
9 .%。其 中男 性 4 7 , 5 .%; 31 9人 占 3 4 女性 4 0人 , 2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农村是我国广大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的孩子截然不同,因此其身心发展特点也存在着很多独特之处。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缺乏父母陪伴的影响。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少父母关爱的状态下。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常常会出现问题,比如焦虑、孤独、失落等。

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怀疑,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教育资源不足的影响。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农村的教育质量常常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

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容易产生学习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另外,由于长期缺乏正规的学习指导和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容易出现偏差,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发展水平。

再次,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社交环境贫乏的影响。

在乡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交环境极为有限,他们往往只能与其他留守儿童或年长者交往。

这种单一的社交环境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受到限制,缺乏与同龄人进行有效交流的机会。

这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稳定性。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自我认知缺乏的影响。

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引导,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较低,常常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识和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我放弃、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健康。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父母缺失、教育资源不足、社交环境贫乏和自我认知缺乏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希望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_刘晓慧

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_刘晓慧

·社会·行为·心理·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刘晓慧,王晓娟,杨玉岩,哈丽娜,李秋丽,戴秀英【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评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其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宁夏某县2所中学12~16岁学生共440人。

其中留守儿童205名,非留守儿童235名。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和留守儿童一般资料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1)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及一般儿童(即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四种监护类型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四个因子上的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祖辈监护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因子上得分高于一般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代监护留守儿童在“身体症状”因子上得分高于一般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亲监护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因子上得分高于一般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亲情缺失或替代父母(即监护人)对儿童的心理关怀能否补偿或代替父母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监护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日常行为管理和生活照顾,学会和留守儿童进行互动和有效沟通,扮演好留守儿童父母缺位时的“替补”者角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72(2012)05-1507-04Comparison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between Left-behind Children under Different Guardianships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LIU Xiao-hui,WANG Xiao-juan,YANG Yu-yan,et al.Nursing College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Yinchuan750004,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between left-behind children under different guardian-ships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Methods Altogether440children(205left-behind children and235non-left-behind children)aged12~16yearswere selected from two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Ningxia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ll of them were assessed with mentalhealth diagnostic test(MHT)and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for Left-behind Children.Results The scores for learning anxiety,interpersonal anxiety,lonely tendency,and physical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children underdifferent guardianships-single parent,grand-parents,other relatives,and both parents(P<0.01).Children left behindwith grandparent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for learning anxiety,interpersonal anxiety,lonely tendency and physical symp-toms than non-left-behind children.(P<0.01).Children left behind with other relatives obtain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for physical symptoms than non-left-behind children(P<0.01).Children left behind with single parents obtain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for learning anxiety,interpersonal anxiety,lonely tendency,physical symptoms than non-left-behindchildren(P<0.01).Conclusion Parents seeking jobs in other cities/provinces results in the absence of parental love during childhood,which in turn negatively affects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The guardians,who are supposed toact the role of parents when the biological parents are absent,should provide more supports on bo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Key words】Left-behind children;Mode of guardianship;Mental health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I07A07)作者单位:750004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刘晓慧);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王晓娟,杨玉岩);宁夏医科大学检验学院(哈丽娜);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李秋丽);宁夏医科大学(戴秀英)通讯作者:戴秀英,750004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医科大学;E-mail:Dxy544@留守儿童是指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的未成年人。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其父母或一方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

这些孩子面对的心理压力与其他孩子面对的相比,存在着独特的问题,如情感上的孤独、自尊心受损、沉默寡言、自卑感等。

这种环境下,孩子的性格、情绪、认知、行为等都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1. 孤独感留守儿童无法和父母或兄弟姐妹在一起感受家庭的温暖,导致他们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

2. 依赖性和焦虑由于缺乏亲密的关系,留守儿童比较依赖外界的关注和照顾。

日复一日的班级生活和家庭照料,让他们产生焦虑情绪,无法认清自己的人际关系。

3. 自卑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注和肯定,不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

4. 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们由于经常一个人在家,产生恐惧或防御性。

他们有时也把这种不安心态带到学校里,表现在对老师的不信任、对同学怀疑等方面。

二、对策1. 加强留守儿童的亲子互动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首要因素。

家长要抽空回家陪孩子,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孩子的关注感和安全感。

2. 学校方面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辅导课学校可以增加有关留守儿童的课程,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并提供心理咨询。

3. 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留守儿童之间通常都有共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增进友谊,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增加自我认同感。

4. 增强教育的正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中,部分在学业上处于低水平,不少也缺乏自信。

学校应该通过积极激励、鼓励、奖励等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弥补由缺席父母所带来的情感空缺感。

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怎样建立留守儿童的良好心理健康,需要家长、教师、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解决方案研究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解决方案研究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解决方案研究一、背景介绍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在外务工,而被迫与他们分离,留守在农村或小城镇家中的儿童。

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或监护人的陪伴,留守儿童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首先,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没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难以寻求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缺乏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会面临心理障碍的风险。

他们容易感到自卑和无价值感,缺乏自信。

长期的孤独和沉默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困境。

此外,他们通常面临着内向、矛盾和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困境留守儿童的学习困境主要包括语言能力不足、学业进展缓慢以及缺乏学习资源。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正常的语言环境,这对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此外,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和家庭环境的限制,无法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学业进展缓慢。

他们容易出现学习困惑和学习厌恶情绪,对自己的学习充满怀疑。

四、留守儿童社交问题由于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与同龄人的交流和社交能力也受到影响。

他们常常无法与其他孩子建立良好的友谊和相处关系。

在学校和社区中,留守儿童往往被孤立和排斥,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和社交焦虑。

同时,他们也缺乏正常的家庭关爱和教育,无法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对社会习俗和规范了解不深。

五、加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承担着培养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责任。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习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学习困境和心理问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教育还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在这里他们可以与其他孩子互动和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走访调查活动报告一、调查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三、调查问卷内容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人际关系1,6,14,23,305心态2,4,7,19,22,28,297自我意识15,18,25,37,385控制力3,5,24,26,27,31,327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注:调查问卷附于后四、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一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了调研、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从两个方向进行调查:家庭部分和学校部分;家庭部分是8、9号两天赴往扬子洲镇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学校部分是在红星小学和滕洲小学抽取留守儿童进行采访和问卷调研;2、规范分析方法:本文运用了数学分析中规范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3、以个别访谈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4、社会调查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情况,祖辈或其它监护人的情况,监护人的教育教养方式等调查,进一步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二样本选取与抽样本调研选取扬子洲镇调查对象;学校内的177名同学均为随机抽取;五、调研结果及分析一、问卷数据处理及问题初步分析:1、客观题部分:问卷统计数据结果经spss16.0软件处理注:p<.05.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分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其他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得分没有显着差异;造成此结果可能的原因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致使他们较为自我,这也是缺乏安全感、自卑和自私的表现;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要好的朋友比较少,遇到困难不愿意向同学寻求帮助,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藏起来等等;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自闭、抑郁、孤僻等心理疾病;注:p<.05,p<.01,p<.001,下同;将所有同学进行比较,小学生在心态、自我意识、身体状况、和总分上的得分都显着高于中学生,而在人际关系、控制力和家庭关系上没有显着差异;而仅对留守儿童进行分析时,小学生只在自我意识方面得分显着高于中学生,其它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将此结果与表3结果相比较,说明留守儿童中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相似,而非留守儿童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远好于中学生;对留守儿童中男生和女生进行比较,没有发现任何显着差异,说明男生和女生在各方面发展状况相似;另外将父母外出打工的年数分为三组,第一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1-5年,第二组父母外出打工6-10年,第三组父母外出打工11年以上,对三比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如表5没有任何显着差异,说明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短并不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2、主观题总结归纳:留守儿童中98%的希望父母来参加,2%不希望父母来;如果不他们来不了,50%的同学感到自卑,45%的同学感到伤心,3%的同学理解父母,个别同学感到失落、孤独、失望等;非留守儿童中95%的希望父母能来参加,只有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只有2%的同学不希望父母来;如果父母不能来,80%的同学写到“我会很伤心”,10%的同学选择理解父母,另外还有个别同学写到失望、难过、生气、自卑、矛盾、庆幸等;通过对比能明显看出留守儿童的自卑感高于非留守儿童,在有关父母问题的回答上,留守儿童显得比非留守儿童要敏感;另外在一名8岁非留守儿童的问卷上,出现了“我认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很可怜、很可悲”这样的回答,说明了他们这个年龄已经意识到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某种界限;六、深层分析1、环境变化由于留守儿童在留守的过程中,其生活环境或社会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留守儿童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一要求对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留守儿童而言,是较难达到的要求;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越界越界是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而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足够的自主性,一些留守儿童往往难于顺利的适应这种越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留守儿童对于环境的适应往往依据自我的感受来实行,如:“一直生活在过分保护性养育态度下的儿童,在家中的几乎一切行为要求均易得到满足,其生活因此会充满自信乃至仿佛成为万能的强者”,当他们一旦从原来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转化为与祖父母辈共同生活或者是单亲式家庭之后,他们同时就失去了父母的宠爱呵护,“在与监护人寄居家庭的成年人,或寄养父母及其他代养家庭的成员等所新建起来的交往互动关系中,很容易就会受挫甚至失去自信,发生强烈的不安全感,随之就可能出现孤僻、寡言、郁闷等内向性行为或逃避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持续地形成边界互闭越界极为痛苦而极力抵制越界的状态,就可能逐渐成为行为障碍;如果不能有效疏导,留守儿童的不安全感会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高,而非社会性问题行为由此得以强化,乃至会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形成恶性循环;”2、监护与代养的角色冲突由于留守儿童的代养家庭或者监护人与其之间的特殊的角色关系,也使得留守儿童自身面临着较为尴尬的角色关系;监护人面临着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问题,即出于同情时时呵护,百般溺爱,又觉得要对得起他们的父母,处处严格,角色十分尴尬;而留守儿童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任性自私,面对学习成绩压力时,又难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当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的心里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对自己要求非常之高,期望用自身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付出的劳动,但是又无法实现自身的目标,又担心被人识破自己虚弱与不足,从而造成了对事物极其敏感、易怒、易采取非常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倾向;当加注于自身的目标难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时,对于无法依赖自身摆脱这种困境的未成年孩子而言,生活已经没有了固定的外在意义的来源,没有准确的生活模式可以参考,自我就极为容易陷入道德焦虑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亲情的抚慰,从而使得留守儿童普遍的缺乏了安全感和情感的依偎;儿童对于父母的依恋,构成了人际关系中难以替代的亲子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构成了儿童时期主要的心理支撑力量,从而使得留守儿童能够较好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其心中始终充满安全感;而这些安全感的获得,是较难有由他人来提供的;3、现实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失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监护功能的缺失,需要更有成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弥补这种功能性的缺失问题;然而就从数据上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非常的单一,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同辈群体;留守儿童的认为同学是自己朋友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中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密度和认同度均较非留守儿童的比例高,和同辈群体交流心得体会,寻找情感支持,相互娱乐方面的数据则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而与父母、老师进行这些方面的交流则低于非留守儿童;这样的情况是一把双刃剑,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一方面,留守儿童有了较为亲密的倾诉对象,同辈群体不仅仅玩耍的对象,更是能够满足情感和生活需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自身因为年龄的原因,不可能解决自身同样面临的问题,碰到疑难问题时,没有经验与能力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相反会相互感染情绪,加重问题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自身生理的变化,人际交往的困惑,感情的初发萌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指导与引导,需要有一个较为亲近的亲人充当他的朋友、导师、亲人等角色,无疑家人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就现实的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却无法提供这样一个人物,要么因为工作任务太重无法顾及,要么家里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理解这些问题;家庭功能的缺失,导致了应该由父母解决的问题因为角色的缺失与沟通渠道不畅而被加重了;而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内,留守儿童问题也被分割了,每一部门均负责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各单位、各部门的相关组织“谁都管,谁都不管”,从而使得问题就呈现出部门化、条块化的特征;留守儿童问题被分割后,没有一个行政部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附:“爱的翅膀”关于身心健康的调查问卷同学们:你们好下列问卷是为了解并增进你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对问题的回答无对错之分,并且所有的回答都将被保密,请放心作答;感谢你们的合作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年级:家庭所在地:市县镇1在家里谁主要负责照顾你的日常生活可多选a爸爸妈妈b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c姑叔姨舅d邻居e老师f其他2你父母是否在外打工a是 b不是如果不是,请直接做第3题;如果是,请继续回答下列问题1他们打工的地方是:a省外a北京b上海c湖南d深圳e广州f其他___b省内a个旧b昆明c昭通d丽江e大理f其他___2父母在你几岁时开始外出打工3父母不在身边,你的感受是:a对父母理解并赞同b稍有怨言c无所谓d埋怨e很不赞同3想父母了你通常会怎么办a打电话给父母b和好朋友聊天倾诉c闷闷不乐甚至哭泣d做其他的事情来缓解比如运动、读书等 e其他4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怎么办a求助老师b找亲戚朋友帮忙解决c通过努力自己解决d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 e其他5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a不理他,怀恨在心 b主动与他和好,承认自己的过失c请同学老师出面调解d忍气吞声e其他二、下列描述如果你觉得符合自己的情况,请在“是”选项相应的方框内打“√”,如果你觉得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请在“否”选项相应的方框内打“√”;是否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2、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3、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4、总觉得别人在跟我作对□□5、有想伤害他人或打人的冲动□□6、我有一个以上的要好的朋友□□7、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超过他人□□8、在学校的时候,经常想家□□9、父母不了解我的学习状况□□10、父母不知道我想要什么□□11、我很烦我的母亲□□12、我常与父母因不同的意见而争执□□13、我很烦我的父亲□□14、爸妈打骂我时,我十分恨他们□□15、我的学习劲头时高时低□□16、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17、我经常生病□□18、我做作业的热情忽高忽低□□19、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20、我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21、我感到学习负担很重□□22、上课时总担心老师会提问自己□□23、学习上的困难会找同学帮忙□□24、上课时,经常不知道老师说什么□□25、学习无目标,不知道将来去干什么□□26、我经常管不住自己□□27、我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28、我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得到□□29、我遇到挫折也不会灰心,我相信事情总会好起来□□30、我把自己喜欢东西都藏起来□□31、没人在时也可以拿别人的物品来玩□□32、对别人的好东西,我会很想拥有□□33、我常在父母、爷爷奶奶面前为小事发脾气□□34、我经常锻炼身体□□35、我常常会失眠□□36、我睡觉时很容易做梦□□37、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的老师□□38、我觉得最伟大的人是我的父母□□问答如果学校举行一个活动要求你的爸妈都来参加,你希望他们来参加吗如果你打电话给他们,他们却说不能来参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伤心、自卑、高兴还是其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将你的真实想法写在背面。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在知识上分享这篇文章可能是非常有益的。

知识是中国用户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独立问答社区,这也意味着文章将有机会被大量用户浏览、讨论和传播。

在这里发布文章,不仅可以传递知识与见解,还可以与读者进行深度交流。

文章标题:《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原因长期在外打工,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亲戚或祖父母照看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和教育资源是关注的焦点,而其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1.人口数量统计根据负责人部等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

2.家庭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在城市打工,孩子长时间生活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料下,与父母相隔甚远。

3.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受到限制。

4.生活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可能较差,缺乏足够的关爱和监护,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以下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 孩子是否经常感到孤独?2. 孩子是否经常因为对父母的思念而情绪低落?3.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缺乏安全感?4. 孩子是否经常感到自卑和自责?5. 孩子是否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失望?6. 孩子是否经常因归属感缺失而产生行为问题或人际关系问题?四、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解决办法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孤独、焦虑、自卑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1. 心理援助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援助,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

2. 家庭关爱亲情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支撑,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3. 社会支持学校、社区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情感支持。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难题。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机会和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将针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基本情况介绍1.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城市务工,儿童留在农村寄宿或在家里自己照顾自己。

据官方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高达6000万以上。

由于父母的工作需要,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亲人的陪伴下生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面临着生活上的很多困难。

2.城市儿童城市儿童一般指在城市生活并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群体。

由于城市的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城市儿童的生活相对比较安逸和舒适。

他们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城市儿童孤独感也相对较少。

二、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比较1.生活品质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生活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主要体现在饮食、穿着、居住等方面。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饮食、穿着等方面都比较单调和简陋。

而城市儿童的生活品质则更加优越,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生活的孩子们,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生活资源。

2.亲情关爱亲人的陪伴和关爱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由于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陪伴和关爱,孩子们长期处于孤独和寂寞状态,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相比之下,城市儿童则更容易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3.学习环境教育环境也是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单一和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他们的知识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而城市儿童则更容易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幸福感。

4.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长期处于孤独和寂寞状态中,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类型与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新探

农村留守儿童类型与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新探

农村留守儿童类型与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新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不能陪伴在身边,与父母不在一起生活的儿童。

他们通常生活在农村,父母在外打工或工作,留守在家中由亲戚、长辈或老师照料。

这种现象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单亲留守儿童:父母中的一方离开农村家庭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另一方留在家中,或者由其他家庭成员照顾。

3. 祖辈抚养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工作,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其他老人抚养。

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通常比较艰苦。

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儿童通常由老人或其他家庭成员照顾,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生活可能会比较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现状。

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导致一些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和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通常会受到影响,缺乏规范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解决。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一些新的教育策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和生活支持。

这包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等。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社区以及学校都应该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也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教育资源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教育支持。

比如建设更多的农村学校,引进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抑郁感等。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在外打工,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孩子在性格、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孤独感。

(3)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应对能力,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研究2.1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村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积极开展关爱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和生活帮助。

2.2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1)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2)社区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1)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2)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三、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措施,我们相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得到有效改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社会众多学者及各界人士都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一定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但我们深入留守儿现象较严重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镇沙行村,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就其亲子关系、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健康状况、生活习惯这四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没有一般儿童强烈;相当的一部分儿童经常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很多留守儿童在性格、非智力因素等的发展上受到了限制;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甚至与别人攀比玩具等。

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想念父母、女孩比男孩子干的活更多、女孩子比男孩子自立性更强;高年级的留守儿童比低年级的留守儿童行为表现更好;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比成绩一般的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有更大程度的理解。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完善社区管理职能。

一、引言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

[1] 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都与家庭教育有关。

所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可能会有一些心理困扰,可能会有一些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另外,学校教育没有或很少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需要,急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以往研究主要涉及由“隔代抚养”、生活上的“单亲家庭”等家庭缺失情况所引起的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有:性格惰化、心理老化、信心退化、焦虑、抑郁、生活功能弱、自控能力弱、学习成绩差等。

有报道显示:首先,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

其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

再次,留守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嘿,今天咱们聊聊留守儿童。

大家都知道,这群小朋友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常常独自留在家里,心里难免会有些小烦恼。

想象一下,小小年纪的他们,心里七上八下,没个大人陪伴,真是挺不容易的。

就像在一片大海里独自划船,风浪一来,连个岸都找不到。

父母工作辛苦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这种心情很能理解,但无形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却成了个大问题。

说到心理健康,咱们得知道,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常常感到孤独。

平常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突然间变得冷冷清清,心里那种空落落的感觉,简直让人心疼。

小朋友们可能会觉得“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我是不是不够好?”这种小心思在他们脑海里打转,时间久了,可能就会变得有些抑郁。

可怜的小家伙们,有时候连跟人倾诉的机会都没有,难免会郁闷得像个泡沫一样,随时可能爆掉。

再说说,他们的学习压力。

现在的学习可不是闹着玩的,书本堆得像小山一样。

留守儿童在学校里,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数学和语文,还有同龄人的竞争。

家长不在身边,心里难免就会想,谁来鼓励我呢?有些小朋友甚至开始自责,觉得自己表现不好就是对父母的不孝。

这样的心理负担可真不是一般的沉重,简直像背着一座山走路,越走越累。

他们还得面对校园里的孤立。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因为他们是留守儿童而对他们冷淡,这让孩子们更是感到无助。

别看他们年纪小,心思却特别细腻,别人对他们的态度一变,他们就能感受到。

想想看,像是被丢在一个没人关心的角落,心里难免觉得委屈。

这种感觉,咱们大人都能理解,更何况这些小朋友呢。

留守儿童也有他们坚强的一面。

他们会努力学习,努力去追赶同龄人的步伐。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们常常拼命向上。

小小年纪的孩子却承担了大人的责任,真是让人心疼又佩服。

想象一下,小朋友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像小蜜蜂一样忙碌,拼命汲取知识的花蜜,虽然艰难,但那份坚持实在让人敬佩。

社会各界也在努力改善这种状况。

相关部门、学校、志愿者们都在想办法去关心留守儿童。

举办活动,提供心理辅导,尽量让这些小朋友感受到温暖。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凸显,他们在家乡的农村生活,父母外出务工,家中只留下老人或者其他亲戚照顾。

而在这个过程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同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会出现差异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些分析。

一、家庭关系的影响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下,家庭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异或者矛盾重重,那么很容易导致儿童产生不安全感、焦虑感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而如果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和睦、稳定,父母之间相互支持,关注儿童成长,那么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会比较良好。

二、社交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环境通常是比较封闭的,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中只留下老人或者其他亲戚照顾,这种情况下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交资源相对匮乏。

缺乏良好的社交环境会使得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导致孤独感和自卑感的产生,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而如果留守儿童所在的社交环境比较良好,有着稳定的社交圈,与其周围的同龄人、亲戚朋友有着良好的交流和互动,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就会相对较好。

三、性别的影响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女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男孩子更加开朗、自信,对外界事物更加好奇,而女孩子则更加细腻、敏感。

由于男女孩子在性别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在面对留守现象时心理状态表现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男孩子可能更容易表现出不良行为,如逆反、冷漠等,而女孩子则更容易产生内向、敏感等表现。

性别差异也会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教育水平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家庭教育水平偏低的农村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关注不够,这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而家庭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更好的关注和支持,这就能够更好地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及调查分析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及调查分析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及调查分析留守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儿童群体,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除了学习困难,待人焦虑以外,还包括有冲动、犯罪和恐惧心理的苗头,这些都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普遍不如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这除了与成长环境有关,还与孩子的监护人有很大关系。

1.留守儿童现状1.1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主要指那些在童年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常见的例如父母在国外工作挥着学习,加重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

随着社会进步,现在留守儿童也指在很长时间内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例如父母在外工作长达3个月以上未与孩子见面,被留在家中的未成年儿童。

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范围。

首先,留守儿童的概念在中英文中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在英语中,留守儿童仍然有四种称呼。

其次,留守儿童的年龄没有明确的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是6~16岁之间的无父母照顾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也有人认为是7岁以下的孩子,还有人认为是14岁或者16岁以下的孩子,甚至有研究称18岁是留守儿童的界定。

最后,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的成长时间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不过现阶段大多数人认为以6个月为佳,也有人将3个月作为判定是否为留守儿童的标尺。

1.2留守儿童的监护類型总的来说,现阶段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五种监护形式:1、隔代监护,即有父母的上一代对孩子进行监管照顾,陪伴孩子读书成长;2、单亲监护,即只有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对孩子进行成长教育,另一方或工作或有着其他的职责;3、亲朋监护,主要指孩子由父母的同代亲戚进行照顾或者由父母的朋友对孩子进行照顾的养育方式;4、同辈监护,主要指由几个孩子中较大的一个照顾较小的几个孩子的情况,例如大哥哥照顾很多兄弟姐妹的情况;5、自我监护,主要指自己照顾自己的情况。

2留守儿童健康现状2.1体格生长发育调查者黄英发现,7岁以下留守儿童相比于非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营养不良的风险大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小学教师的观察与体会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小学教师的观察与体会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小学教师的观察与体会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让孩子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而将老人留在农村。

这种现象在我国被称为“留守儿童”。

小学教师作为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本文将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广大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1. 情感障碍:留守儿童因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2. 行为问题: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环境中易出现攻击性、反抗性等行为问题。

3. 社交困难: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4. 学习能力下降: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辅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易出现困难。

二、教师在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1. 观察与了解: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变化,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

2. 情感关怀: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 家校沟通:教师要积极与家长、监护人沟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学习状况等,便于教师关注和辅导。

2. 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授留守儿童心理调适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3. 举办心理辅导活动:定期举办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

4. 强化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共同解决心理问题。

5. 培养留守儿童自主能力:通过举办各类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结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心理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焦虑, 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心理关怀和辅导。
• 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安全隐患,如意外伤害 、侵犯等,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和保护措施。
• 教育公平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机会和资源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 需要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公平性。
规模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规模已达数千 万。
城乡流动儿童的生活与教育状况
生活状况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性,城乡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为艰苦,多数家庭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教育状况
城乡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他们往往因为频繁转学、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等原因,难以获 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 综上所述,城乡流动儿童是我国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面临着 诸多问题和挑战。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关注城乡流动儿童的 成长和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03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 儿童的比较分析
生活状况比较
居住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居住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而城乡流动儿童则可能面临城市拥挤的居住环境。两者在居 住环境上均存在一定的挑战。
•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群体,他们面临着 生活、教育、心理等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他们 的生活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成长创造 更好的条件。
02 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城乡流动儿童定义与规模
定义
城乡流动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工作、生活等原因,经常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的 儿童。
规模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数百万,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计
570 ( 7011) 136 ( 1617) 145 ( 1718) 239 ( 2914) 50 ( 612) 110 ( 1315) 133 ( 1614)
隔代看护 : 看护人是儿童的祖辈 ; 父辈看护 : 看护人是父母的同辈人 , 即叔叔伯伯等 ; 单亲看护 : 父母只有一方外出打工 , 由父母中单方看护 ; 同辈或自我看护 : 由儿童的兄弟姐妹看护或者没有兄弟姐妹而由儿童自己看护 ; 曾留守儿童 : 在 16 周岁以前曾经有过一年以上留守经历 , 现在 父母均回来一年以上的儿童 ; 非留守儿童 : 从未有过留守经历的儿童 。
HUANG Yan2Ping1 , L I L ing2 1 M ental Health and Education Center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520 2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 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年 第 21卷 第 10期
669
·儿童心理卫生 ·
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黄艳苹 ① 李玲 ②
【摘 要 】目的 : 探讨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对随 机抽取的江西省 6所农村中学和 4所小学共 813名儿童进行调查 , 区分出 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 、曾留守儿 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共 6类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结果 : 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好于留守儿童与曾留守 儿童 (焦虑总分分别为 : 5118 ±1010, 5514 ±912, 5417 ±918, F = 91087, P < 01001) ; 在留守儿童中 , 同 辈或无看护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最差 , 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留守类型儿童 (焦虑总分分别为 5813 ±916、 5316 ±912, F = 51976, P < 0101) 。结论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 留守经历对儿童心理影响具有长期 效应 , 父母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下一方照顾孩子 。
父辈看护 (N = 145) ②
5613 ±818 713 ±116 713 ±116 610 ±211 713 ±211 818 ±210 615 ±118 613 ±117 617 ±210
单亲看护 (N = 239) ③
5316 ±912 711 ±117 710 ±118 514 ±210 616 ±210 811 ±212 615 ±119 613 ±118 615 ±210
01001 ③ < ①
01003 ③ < ①
01052
01905
3 P < 0105, 3 3 P < 0101
212 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得分差异比较
表 3显示 4种不同留守儿童除自责倾向 、过敏倾 向 、冲动倾向外各分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差异 均有统计学显著性 。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单亲看护组 焦虑总分低于其他三组 。同辈或无看护组焦虑总分高 于单亲看护组 , 孤独倾向因子评分单亲看护组低于隔 代看护 、父辈看护和同辈或无看护组 , 在对人焦虑因 子上与其他三组均有显著差异 ( P < 01001) , 在学习 焦虑因子上与父辈看护 、单亲看护组差异显著 ( P < 01001) 。
112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 5 ] : 该量表主要适用
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使用 , 较为适合 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 。测验共 100道项目 , 分 8个内容量表 , 分别为 : 学习焦虑倾向 、对人焦虑 倾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 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 况越差 。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 0184 - 0188, 总量表 的折半信度为 0191; 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 0167 - 0186[ 5 ] 。在施测时插入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年 级 、性别以及看护人情况等项目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 施测 , 要求被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 , 当场收回 。
【关键词 】 心理健康 ; 留守儿童 ; 横断面研究 ; 留守类型
中图分类号 : B844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6729 (2007) 010 - 00669 - 03
M en ta l Hea lth Sta tus of D ifferen t Types of L eft2beh ind Ch ildren
113统计方法 进行方差分析 、多重比较等 。
2 结果
211 留守儿童 、曾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 康状况差异比较
表 2显示三组儿童除了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的差 异不显著外 ( F = 21963, P > 0105; F = 01099, P > 0105) , 在焦虑总分和其他 6个维度上的差异均达到 显著水平 ( P < 0105 ) 。进一步多重比较显示 , 留守 儿童的各内容量表及焦虑总分均高于非留守组 。曾留 守儿童的焦虑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 , 对人焦虑倾向 、 过敏倾向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 。但留守与曾留守儿童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Left2behind children; cross sectional study; types of left2behind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离乡进城 , 留守儿童的数量也 愈来愈多 ,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 , 他们本应得到 父母合理的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等 , 但 是 , 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父母外出务工 , 造成了一 种形式上的 “孤儿 ”, 这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 常有害的 [ 1 ] 。许多研究表明 , 留守儿童的心理 、人 格以及学习等方面都比同龄儿童状况差 [ 2 - 4 ] 。但是对 于不同看护类型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还鲜有报 道 , 同时 , 对于一种特殊的儿童群体 —曾留守儿童 , 曾经的留守经历对他们是否有影响以往也未曾有研 究 。本文探讨不同看护类型 、留守经历等对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111对象 从江西省赣南 、赣西 、赣北 、赣中四 个地区各随机抽取 1个市 , 再从每个市中选择外出务 工现象较为典型的一个乡镇 , 从每个乡镇选 1 - 2 所 学校 , 共抽取了 6所农村中学和 4所农村小学 。调查 学生共计 1000人 , 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 , 年龄 9 - 1815岁 , 平均年龄 1314岁 。男女学生各半 。 收回有效问卷共 813 份 , 有效回收率为 8113%。被 试的构成见表 1。
对人焦虑 712 ±117 716 ±119 619 ±116 51216
过敏倾向 614 ±118 613 ±119 517 ±115 81357
身体症状 710 ±211 618 ±211 615 ±117 31265
恐怖倾向 815 ±211 813 ±210 718 ±118 61907
冲动倾向 616 ±210 612 ±118 610 ±116 51810
孤独倾向 517 ±211 518 ±211 5116 ±119 616 ±211 617 ±119 01099
P值
两两比较 P < 0105
01000 ③ < ①、 ②
01041 ③ < ①
01006 ③ < ①、 ②
01000 ③ < ①、 ②
01039 ③ < ①
同辈或无看护 (N = 50) ④
5813 ±917 810 ±119 811 ±118 613 ±212 710 ±212 815 ±212 711 ±210 616 ±117 617 ±119
小四
70 18 19 20 13 6 9
小五
58 12 11 27 8 9 3
初一
95 39 34 17 5 15 26
初二
129 34 34 56 5 13 36
初三
111 24 32 49 6 8 22
高一
27 2 5 19 1 7 8
高二
21 2 4 22 3 37 16
高三
44 5 6 24 9 27 16
间心理健康诊断问卷评分差异不显著 。
表 2 三种类型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比较 ( x ±s)
量表
留守儿童 曾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N = 570) ① (N = 110) ② (N = 133) ③
F值
焦虑总分 5514 ±912 5417 ±918 5118 ±1010 91087
学习焦虑 714 ±117 711 ±116 710 ±115 31199
① 广东工业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 , 广州 510006 ②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南昌 330022
670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Vol 21, NO110, 2007
表 1 被试的构成 , n ( % )
类型
留守儿童 隔代看护 父辈看护 单亲看护 同辈或自我看护 曾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表 3 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比较 ( x ±s)
量表
焦虑总分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冲动倾向
隔代看护 (N = 136) ①
5516 ±911 716 ±116 712 ±117 518 ±211 713 ±211 818 ±210 617 ±119 614 ±118 616 ±119
【Abstract】O 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left2behind children1 M ethods: 813 children select2 ed random ly from 6 county m iddle schools and 4 p rimary schools were investigated w ith M entally Healthy Test (MHT) 1Six types of children including 4 types of left2behind children, ex2left2behind children and non2left2behind children were classified for data analysis1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left2behind and ex2left2behind children was poor, w ith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left2behind children and the non2left2behind children ( 5118 ±1010, 5514 ±912, 5417 ±918, F = 91087, P < 01001 ) 1 The left2behind children without nursing were the worst and those nursed by single parent were much better than the other left2behind children ( 5813 ±916, 5316 ±912, F = 71587, P < 01001) 1 Conclusion :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left2behind children is poor, and the experience of left2be2 hind has a lasting effect on the children, so when parents leave for work, one of them should be left to care for kids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