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hs-CRP联合cTnⅠ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原因在于心肌细胞长时间缺血,从而导致心肌急性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感受到胸前后剧烈疼痛,并发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
根据流行病学显示,仅2019-2020年,全国范围内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高达4.0%,且这一数据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致死率极高,通常会在患者发病数天前拥有先兆症状,例如心绞痛、心慌等。
但大多数患者对疾病存在认知偏差,难以采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遏制病情进展,从而严重影响预后生存质量。
临床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检测方式众多,例如血清肌钙蛋白Ⅰ(cTn Ⅰ),李坤
[1]
认为虽然该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较高,但是单一
检测受影响因素较多。
本研究探讨cTn Ⅰ与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指标及二者联合试验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2023年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将其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6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67例患者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合并肝肾严重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精神疾病;资料不全。
对照组男女32∶35;年龄55~75岁,平均64.38±9.26岁。
病例组男女31∶29;年龄55~75岁,平均64.19±9.28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 水平,利用C 反应蛋白检测
仪。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Tn Ⅰ,采用电化学发光仪。
1.3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cTn Ⅰ、hs-CRP 水平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
计算灵敏度、特异度评价诊断的真实性,Kappa 值评价诊断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Tn Ⅰ、hs-CRP 水平比较
病例组患者的cTn Ⅰ、hs-CR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Tn Ⅰ、hs-CRP 水平比较
组别n cTn Ⅰ(μg/L)hs-CRP(mg/L)对照组
670.07±0.01 3.09±1.87病例组
60
0.25±0.1213.29±6.45t 值11.57811.809P 值
0.000
0.000
2.2 hs-CRP、cTn Ⅰ及联合试验的诊断效果
血清hs-CRP 及cTn Ⅰ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均较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减少临床漏诊率,采用并联试验的方法进行联合诊断。
结果显示,联合试验诊断的灵敏度大幅度提升,并且诊断结果与实际结果高度一致,明显优于cTn Ⅰ与CRP 单一指标的诊断结果。
见表2。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血清肌钙蛋白Ⅰ(cTn Ⅰ)联合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诊断效果。
方法 选择2021-2023年医院收治的12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按照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cTn Ⅰ、hs-CRP 水平;采用灵敏度、特异度、Kappa 值等指标评价cTn Ⅰ、hs-CRP 及两项指标并联试验的诊断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cTn Ⅰ、hs-CR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血清hs-CRP 及cTn Ⅰ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均较高。
采用并联试验的方法进行联合诊断的结果显示,联合试验诊断的灵敏度大幅度提升,并且诊断结果与实际结果高度一致,明显优于cTn Ⅰ与hs-CRP 单一指标的诊断结果。
结论 血清hs-CRP 与cTn Ⅰ并联联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提高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血清肌钙蛋白Ⅰ;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4-258-03
血清hs-CRP 联合cTn Ⅰ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赵海燕
作者单位:745000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
表2 hs-CRP、cTn Ⅰ及联合试验的诊断效果
检测方式诊断结果实际结果
灵敏度(%)特异度(%)Kappa 急性心肌梗死(n =60)非急性心肌梗死(n =67)
cTn Ⅰ
心肌梗死511185.00
83.58
0.685
非心肌梗死
956CRP
心肌梗死521086.67
87.69
0.716
非心肌梗死
857hs-CRP+cTn Ⅰ
心肌梗死581196.67
83.58
0.796
非心肌梗死
2
56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长时间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症状,具有极高的致死率[2]。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约为每年100万人左右,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因素[3]。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多发于病情进展时间较长的冠心病患者群体中。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状态,该状态会导致血管管腔狭窄30%以上,对动脉供血区域产生一定阻碍。
一旦血管中血栓完全堵塞冠状动脉,将会导致心肌细胞出现缺血缺氧状态,继而坏死。
心肌细胞坏死会释放大量的炎性物质,对心外膜以及心室壁全层都会产生炎性影响[4]。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周内出现心脏破裂症状,常常会引发急性左心衰或者心源性休克,进一步提高了疾病致死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较多,疼痛是最显著的临床特征。
其中大多数患者疼痛部位主要为上腹部或者剑突处,常常会伴有憋闷不适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因压迫性疼痛或者狡榨样疼痛,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出汗增多以及恐惧心理[5]。
相关症状的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30分钟以上,少数病情严重患者甚至长达10小时左右,即便服用硝酸甘油也难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还能够产生全身症状,如身体发热、白细胞增高等等。
主要原因在于心肌细胞坏死后的各种坏死物质会影响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白细胞水平,通常患者在发病1周内会出现高烧症状。
临床中75%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在发病的2周内出现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6]。
病情严重患者可能会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同时会伴有休克或心力衰竭。
血压水平改变也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因血压水平过低,会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症状。
一旦心肌梗死发生面积大于20%,可能会并发心力衰竭,导致患者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以及水肿等[7]。
当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完全阻塞后,心肌细胞通常会在30分钟之内出现坏死迹象。
6~8小时内会出现大面积坏死,甚至完全坏死。
越早打开阻塞的血管,才能够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带来的不良风险隐患。
因此早期诊断干预及治疗对缓解病症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检测方式较多,主要通过观察心肌细胞损伤过程中产生的炎性物质表达水平判断疾病进展。
cTnⅠ是人体肌钙蛋白的重要亚型,只存在于人体心肌细胞中。
当心肌细胞因缺氧缺血坏死后,该物质会释放在血液中并显著提高人体血清水平。
并且该物质释放时间较为迅速,且能够在血液中存在较长时间。
通过诊断人体血清肌钙蛋白含量,能够有效了解患者心肌细胞的损害程度。
然而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细胞损坏的因素众多,例如免疫因素、感染因素以及中毒因素都会导致心肌细胞损害,从而释放大量的cTnⅠ[8]。
本研究结果发现,患者接受cTnⅠ单一检测后,特异度、灵敏度等相关指标依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充分说明了单一检测方法并不能够成为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还需要探寻新型检测方式。
hs-CRP是由人体肝细胞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敏感物。
当患者心肌细胞出现感染损伤时,血清中hs-CRP表达水平将会显著提高。
临床研究资料证明,在对心血管粥样硬化患者疾病检测领域中采用hs-CRP诊断,能够有效预测患者出现冠心病的风险。
并且对于冠心病患者通过诊断hs-CRP表达水平,也可以对预后效果进行针对性的评估。
检测期间,通过观察hs-CRP物质浓度能够有效判断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当hs-CRP浓度低于2.0mg/L时,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相对较低。
但是当hs-CRP浓度高于3.0mg/L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将会显著提高,且与浓度水平呈正相关趋势。
临床大量检测实验发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应当具备高度敏感性以及特异性,且还需要具有出现时间早以及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才能够对检验诊断效果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然而现阶段并无存在满足上述需求的单一心肌损伤标志物,只有通过联合检测诊断的方式,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
本研究分别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未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检测,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组患者hs-CRP和cTnⅠ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如下。
当患者因血管堵塞导致大量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时,将会显著提高心肌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胞质中的cTnⅠ大量溢出。
当cTnⅠ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将会增加血清中cTnⅠ含量,通常会大于健康受试者的10~50倍。
hs-CRP是临床常见的炎性标记物,当患者组织细胞受到慢性炎症影响时,体内hs-CRP将会提高。
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具有密切相关性,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炎症反应同样会加重,从而导致hs-CRP表达水平显著提高。
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会进一步促进其释放,增加分泌水平。
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两种不同检测手段,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hs-CRP+cTnⅠ联合诊断相比于cTnⅠ单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Kappa值显著提高。
临床中单一心脏损伤标志物诊断检测效果相对局限,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采用多个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
本研究中hs-CRP和cTnⅠ都是常见心肌损伤标志物,但是上述二者在单一检测中均会因干扰因素而影响检测质量。
而多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价值,根据接受hs-CRP+cTnⅠ联合诊断数据结果可发现,灵敏度高达96.67%,Kappa>0.75,说明hs-CRP+cTnⅠ联合诊断接诊金标准。
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误诊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评判患者心肌细胞损伤程度以及再发生心血管并发症概率。
为进一步规避因急性心肌梗死出现而导致的炎症损伤,需要心血管疾病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对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症以及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针对性处理方法。
通过减少吸烟以及增加运动频率的方式,改善血脂水平,促进血压以及心率平稳。
避免因血脂代谢异常,增加不良疾病发生风险,从而提高预后生存质量。
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也需要积极采取针对性药物治疗方法,无论是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还是他汀类降脂药,都需要积极按时服用,才能够进一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起到良好的抗炎效果。
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国民提高对疾病诊断的重视程度。
各大医疗机构也需要重视新型检测手段的应用,采用联合检测方法进一步提高检测价值。
通过观察多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了解疾病进展,为后续治疗工作开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血清hs-CRP与cTnⅠ并联联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显著提高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与实际
儿童外伤性牙脱位即为儿童在意外事故中,由外力作用导致牙齿从正常位置脱离[1]。
儿童为该病症的主要患病人群,特别在运动、游戏或其他活动中极易发生事故,进而引发疾病。
儿童外伤性牙脱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进一步的牙齿问题和并发症发生[2]。
牙齿松动、牙齿位置改变、牙齿疼痛、出血等为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尽快恢复牙齿的正常位置和功能为临床治疗儿童外伤性牙脱位的主要目标,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复位、固定和修复等手段治疗疾病[3]。
本研究旨在探究正畸治疗手段在外伤性牙脱位患儿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3月- 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68例外伤性牙脱位患儿作为观察对象。
纳入标准:入院以后经系列检查确诊者;年轻恒牙受伤,未存在牙槽骨骨折者;口腔卫生良好且口腔黏膜正常者。
排除标准:有根尖周病变、龋齿者;患有先天性疾病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在组间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脱位牙齿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上,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6~12岁,平均8.71±0.49岁;受伤至入院时间3~36h,平均19.45±3.04h;侧切牙脱位11例,
中切牙脱位23例。
观察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5~13岁,平均8.68±0.51岁;受伤至入院时间3~38h,平均19.52±3.07h;侧切牙脱位13例,中切牙脱位21例。
两组外伤性牙脱位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
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手法复位、牙弓夹板固定方案治疗,首先清洗及消毒伤口位置,对其开展缝合和止血工作,复位脱位牙齿,取牙弓夹板放置于脱位牙齿两边3~4颗健康牙齿的牙唇侧位置,实施光固化树脂固定工作,以稳固脱位牙齿。
治疗后对患儿的牙齿状态定期检查,降低感染风险。
固定装置于4周后拆除,为患儿开展为时12个月的随访。
1.2.2 观察组 接受正畸治疗,
首先完成脱位牙齿的伤口消毒、清洁处理,实施缝合、止血工作,取浓度为37%的磷酸凝胶酸蚀剂,对脱位牙齿双侧2个及以上稳固牙齿的牙面进行处理。
针对松动牙齿数量较多者,需要将固定牙齿的数量适当增加;实施口腔消毒工作、局麻处理以后,对脱位的牙齿实施复位处理,促使其位置、牙关系等恢复正常;对松动牙左右相邻正常牙(2~3颗)位置黏接托槽,以0.012正畸镍钛圆丝弹性结扎法固定患牙,随后对牙状态进行观察,及时调整咬合干扰情况,于4周后拆除固定装置,于治疗后为患儿开展12个月的随访活动。
两组患儿于固定治疗期间摄入软食,叮嘱家属注意纠正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牙脱位患者接受正畸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20年3月- 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68例外伤性牙脱位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在组间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脱位牙齿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上,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患儿接受手法复位和牙弓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正畸治疗。
对比两组患儿的口腔功能、牙周健康指数、龈沟液炎症因子指标水平、临床有效性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口腔功能各维度(咀嚼功能、便捷程度、语言功能、固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口腔功能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软垢指数(D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指数(G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指标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值、白介素-6(IL-6)测定值、白介素-1β(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口腔功能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正畸治疗应用于儿童外伤性牙脱位患儿中,可以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其可促进患儿口腔功能改善,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正畸治疗;外伤性牙脱位;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口腔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4-260-03
儿童外伤性牙脱位患者采用正畸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曾朝霞 曾朝晖 王惠东
作者单位:743000 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
结果的一致性。
4 参考文献
[1] 李坤.血清NT-proBNP、cTn Ⅰ、hs-CRP 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8):148-150.[2]
廖佩娟,吴金家,谭建炼.硝酸甘油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TIMI 血流分级、心功能和血清hs-CRP 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2,33(15):1924-1927.
[3]
高秀芳.血清cTn Ⅰ、hs-CRP、NT-proBNP 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14):2172-2174.
[4]
王永想.血清BNP、HCY、hs-CRP 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诊断中的应用意义[J].临床研究,2021,29(3):133-134.
[5]
杨秀珍,徐雯雯,张晓文,等.血清hs-CRP 联合cTn Ⅰ检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研究,2021,29(1):144-145.
[6]
杨淑娟,梁锦荣,李盘石,等.血清cTn Ⅰ、hs-CRP、NT-proBNP 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20,60(2):75-77.
[7] 吴莹.血清hs-CRP、BNP、HCY 联合心肌三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0):127,158.[8]
宋农.血清NT-proBNP、hs-CRP 和CysC 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J].系统医学,2019,4(14):55-57.
[2023-10-11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