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与科技》我工作中的一盏航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首同舟奋斗路
十三年来一直坚持“内容为王”的办刊宗旨,本本都包含着城市管理人的辛勤和汗水、期期都承载着城市管理人的梦想与希望、月月都闪耀着城市管理人的光辉和温暖.正因此,您在我们区里被广泛传阅着,区长之间、部门之间、街乡镇之间,都有着您的身影.作为城市管理人,虽然我们也有自已单位的内刊内参,可是又有几个人知晓呢?而您却成了我们北京城市管理人的代表,尤其是您还是全国唯一的城市管理与科技方面的独苗苗呢!这是北京城市管理人的骄傲,一到年底上级部门来检查或是平时兄弟部门来取经时,我们就把您呈上去,您就是我们的脸面呀!是您托起了市里与区里城市管理者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是您架起了省内外城市管理者之间更加宏观的
沟通平台,是您让全国各地知道了北
京城市管理委的信息.
您是城市管理的窗口、使者.记
得那一年,我与杂志社团队一起参加在
武汉举办的“中国(武汉)期刊交易
博览会”,有一老者,看到您,就像遇
到了宝,将您珍藏了起来.是啊,想想,
您真是全国城市管理战线的一个“缺”
呢!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更加发现了您
无限的生命力,您真的在各地很吃香,
特别是在城市管理者中间。
那次在兰
州陪同调研,兰州市城市管理委的“一
把手”不仅对您大加点赞还为您撰写
文章。
您是城市管理者的一面旗帜,您
已经飘扬了多年,您的品牌已在我们心
中埋下了种子、打下了烙印,成了我们
城市管理者手上的“活字典”“百科全
书”.想想,是您撑起了北京城市管理
者的脸,延长了北京城市管理人的手,
让北京城市管理者的触角指向了全国,
走向了世界.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老通讯员多年
来的一个感受.我坚信您一定会像初
升的朝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
代日益迸发出城市管理人的青春和活
力、日益引领我们像“绣花”一样做好
城市管理工作,让城市的明天更美好.
当然越是这样,便越是让我们记起和
感谢您背后默默耕耘、呕心沥血的工
作团队,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城市管理与科技》我工作中的一盏航灯
□北京环卫集团通州京环公司机关党支部书记龚林杰
一本好的杂志犹如你的良师益友,不仅会成为你工作的助手,也会陪伴你的日常生活,更可以带你筑梦前行.《城市管理与科技》就是这样一本好的杂志.
迷茫中的灯塔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在古运河的航行中,通州燃灯塔起到了指引航船的灯塔作用,一本好的杂志也会成为心路的明灯.
在初夏的傍晚,在西海子湖边,一轮明月悬挂于碧空静天,形成塔、水、月相融的佳境,人在其中,其乐无穷.他们有的漫步水边、有的拉琴
抒怀、有的翩翩起舞、有的静坐纳凉,
好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通州区市政
市容委的办公楼就位于西海子湖畔南
侧,站在楼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宝
塔。
2009年我有幸来到这座楼里办公,
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初次接触市政工
作,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压力.
大家都知道,城市管理工作就是一个
城市的“大保姆”,涉及到市政设施建
设维护、环卫清洁垃圾处理、供热供
气安全运行、市容市貌环境提升等方
方面面的工作,每一项工作自成一个
体系.要做好宣传工作,我必须在最
短的时间内了解城市管理方方面面的
知识,语言表达不能说外行话,同时
还应具备较高的城市管理理念.这对
于一个市政市容工作的新手来说,确
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就在我无从下
手的时候,我在收发室的桌子上突然
发现了《城市管理与科技》这本杂志,
翻开目录,一个个目次让我眼前一亮:
有城市管理前沿、城市运行管理、城
市之窗、人物访谈、他山之石等十多
个栏目,用雪中送炭、绝渡逢舟来形
容我当时的心情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于是,我利用一周的时间,认真地阅
读了杂志的文章,又从其他地方找来
了之前的期刊,用心品读,撰写笔记,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学,让我对城市管
136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6
2010年第三届通讯员联络会上王新社长(右)为本文作者(左)颁奖
理有了全方位的感知,也掌握了许多管理中的前沿理念,这对于我做好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奠定了较强的理论根基。
很快,我就进入了工作角色,在市政市容委领导的指导下,我在《通州时讯》版面上,按照杂志栏目的形式,开辟了《大市政新市容》专栏,对通州区市政市容工作进行分类专项宣传。
在报道过程中,将市政市容前沿事例和故事,与杂志上专家的理论有机结合,让我们的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其中《绿袖标上岗指导居民垃圾分类》《通州道路升级打通五条微循环血脉》《将渣土治理进行到底—
—渣土整治纪实》等新闻专题报道后,受到读者一致好评,对市政市容工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现在想想,正是有了《城市管理与科技》引领,才让我有了驾驭工作的能力。
可以说,杂志犹如通州的燃灯塔引导着我,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航行。
共同筑梦的平台
2009年盛夏,我有幸参加了由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社组织的通讯员培训班,第一次参加杂志社的活动,既
充满着好奇更充满了期待。
大兴市政
培训基地院子不大,绿树成荫,培训
大厅内来自北京市各区(县)大型国
企的通讯员报名签到。
目视主席台上
的桌牌,一个个在杂志上熟悉的名字,
今天,真人就坐在我的面前,那是一
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又带有一种
莫名的亲切感。
这次培训,有杂志社请来的专家,
现场解读城市管理前沿理论,也有写
作、摄影等基础性知识辅导。
几天的
培训,时间过得很快,但是收获颇多,
因为这是实际工作与理论的最有效结
合,平时遇到的工作难题,现场的专
家可以耐心解读,通过培训,我的业
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培训期间,我有幸结识了王新社
长。
她风度优雅,学识广博,平易近人。
王新社长鼓励我多写一些新闻稿件给
杂志社。
她说:“你们通讯员就是杂志
社的记者站,杂志专门开辟了“交流
平台”“他山之石”等栏目,就是用于
大家工作交流的平台。
你们要把一线
好的经验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写成稿
件,通过杂志这个平台进行交流。
在
王新社长的鼓励下,我的多篇稿件和
摄影专题相继在杂志上发表,自己也
由一个局外人变成了杂志社的一员。
2011年,我们在杂志社的带领下,
深入到成都进行参观和学习交流,几
天的行程虽然很累但是收获满满。
我
们参观了成都城市管理监控中心,现
场听取成都城市管理工作人员讲解监
控体系和管理流程,围绕城市管理话
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次参观交流,
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待城市管理工
作,发现每个城市的现状和管理方式
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特点,
从中学到了不少好的管理理念。
这次的参观交流,我还结识了胡
世钦、刘冠春、曹海涛等其他单位的
老通讯员,会前饭后、乘车途中,我
们从工作到生活,话题不断,几天的
行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现在
都是很好的朋友。
内心永恒的陪伴
一本杂志,一段故事,一生回忆。
现在,虽然由于工作的变动,我已经离
开城市管理工作,与杂志社的编辑记者
接触少了,但是,七八年的经历却深
深印记在心中,那是一种难以忘记的
宝贵精神财富。
《城市管理与科技》时
至今日,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杂志,
我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睡前翻
开《城市管理与科技》,静心品读……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