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秋意浓》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 03情,叹词“啊”的运用让情绪在瞬间爆发,歌词直抒胸臆,写满离愁与不舍。
从歌词的句子构成来看,词作者采用了重复与排比的文学创作方式,通过对关键词的重复以及语句的并列突出离别之情,以更加简单而奏效的方式宣泄情绪,推动着情感的递进;从歌词的艺术手法来看,词作者通过对比,如“一杯酒”—“情绪万中”揭示了曲中人复杂的内心。
从整体上来看,歌词的情感含蓄内敛,但不失对情感的直接抒发,诗意地表达曲中人忧伤,不舍的复杂情感,体现出词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这也是音乐作品《秋意浓》备受人们青睐的原因之一[2]。
(三)起伏的旋律与伤感的气氛
音乐作品《秋意浓》由两个乐段构成,这两个乐段内容不同,在对比中体现出统一性、完整性与协调性,因此可以将此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视作二段曲式。
整部作品为a 小调,音乐色彩暗淡,带有浓郁的日本音乐气息。
开头乐句的主和弦中出现了“la ”音与“si ”音,“si ”音是日本小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音,并且在同一个乐句中会利用不谐和的音程来营造低沉、暗淡、伤感的气氛。
在作品的开头部分由两个特色音构成的小九和弦让音乐的色彩更加灰暗,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调,也为音乐主题的呈现创造了忧伤的空间。
作品开头部分的歌词与旋律在重复上保持一致。
歌词为:“秋意浓,离人心上秋意浓。
一杯酒,情绪万种,离别多”,而“一杯酒”的旋律是对“秋意浓”旋律的重复,通过这样的创作手法进一步突出强调了调性色彩,也让音乐的主题更加深入。
不仅如此,作曲家为了让离别的情绪层层递进,运用了旋律模进的创作手法,“离别多”与开头部分的“秋意浓”在节奏上相同,而旋律上行,从“la-so ”变为“mi-fa ”,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前后节奏保持一致,音乐的完整性与协调性更强,并且在五度模进中实现对情绪的提升。
在两句歌词的中间,作曲家巧妙地进行了气度大跳,从“mi ”音到“sol ”音突出了“叶落”这一形象,美妙的秋景,哀伤的离别给人以强烈的落差感。
在第一段末尾到第二段开始的中间部分,作曲家采用了旋律上行摸进手法,在实现乐段衔接的同时也让旋律给人以熟悉感。
除此之外,作品旋律的起伏十分耐人寻味,在大跳、上行模进后乐曲进入了平缓的旋律线条之中,音符的进行大多为二进关系,仿佛情绪爆发后缓慢回归平静,亦或是在积累与克制着内心的复杂情感而为高潮的到来做准备,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得旋律起伏跌宕,再加上最后一个乐句尾字的持续长音,渲染了缠绵
悱恻的情绪氛围,听者无不为之动容[3]。
(四)伴奏与主旋律的完美结合
音乐作品《秋意浓》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其富有文学艺术之美的歌词和起伏跌宕的旋律,还因为其伴奏与主旋律的完美结合。
此部音乐作品的乐器编配较为简单,主要的乐器为双簧管、钢琴、弦乐、电贝司、小提琴等,乐器丰富但并不杂乱无章。
二声部和声器开始,乐曲正式拉开帷幕,声音由远及近传来,给人以陌生疏离的感觉,恰似秋日爽朗但略显萧瑟的气候,延绵不绝的旋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更添乐器的悲凉萧瑟气息。
在和声器的持续进行中缓缓传来双簧管与钢琴的合奏之声,在第四小节时由小提琴奏出主旋律,琴声悠扬轻灵,盘旋而上,营造出凄美幽婉的气氛,随着琴声的止歇,张学友喑哑低沉、沧桑成熟的声音缓缓而起,由钢琴伴奏,以钢琴丰富多变的音色和宽阔的音域描绘出秋风起、秋叶落的画面。
“离别多”,小提琴组弦乐进入,与之前静态的画面不同,小提琴与钢琴的相互协调让画面更加灵动,仿佛可以看到秋风吹拂中树叶翩飞最终落入大地的怀抱,曲中人执手相依,道不尽不舍之情。
进入副歌部分之前,所有乐器作渐强处理,经过情绪的积累亟待一刻的爆发。
进入副歌部分后,架子鼓,弦乐,电贝司等乐器相互配合,打造出强烈的音响效果,带来了极大的听觉冲击力。
在进入第二段副歌后,提琴弦乐婉转而上,旋律线条交织交融,让情感更加细腻绵长。
在乐曲的尾奏部分由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悠扬、低回的音色让人们沉浸在悲伤的情绪当中,实现了伴奏与主旋律的完美结合。
三、音乐作品《秋意浓》的演唱处理方式
音乐作品《秋意浓》在歌词上意境深远,在旋律上起伏跌宕,在情感上细腻深刻,网上流传《秋意浓》是张学友作品中难度最大的一首,无论是低音区到高音区的过渡,真假声的转换,还是对力度的控制,颤音技巧的运用,都对演唱者提出了很高的标准。
在借鉴张学友的演唱处理方式的同时融入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能够让作品的演绎更加灵活与自然,也为流行音乐艺术的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
(一)演唱技巧的运用
流行歌曲凭借其通俗易懂、风格多样而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流行唱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张学友在演唱音乐作品《秋意浓》时既遵循了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运用了流行音乐唱法技巧,又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个性风格对演唱进行了独特的处理,这也启发流行歌
122
音乐表演
曲的演唱者要唱出自己的风格、唱出自己的个性。
1、说话式演唱法的运用
“说话式演唱”是一种十分流行的歌唱风格,也是流行唱法技巧之一。
与传统的技巧性唱法相比,说话式演唱法融合了多种发声技巧,讲求发声、气息与节奏的自然性,注重凸显出演唱者自身的嗓音条件与音色特质,能够让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保持轻松自然的状态,助推情感情绪的表达,并避免演唱中出现矫揉造作、感觉不真实的情况。
音乐作品《秋意浓》在情感色彩上较为暗淡,在歌词上文质兼美,演唱时运用说话式演唱法可以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歌词的表现与情感的表达上,增强演唱的感染力,达到触动人心的演唱艺术效果。
演绎音乐作品《秋意浓》时,在主歌部分可以运用说话式演唱法,主歌部分是对秋日景象与离别画面的描绘,将依依惜别的不舍、悲伤之情寄托在秋风、落叶等自然意象之上,演唱时联想自然说话时的状态和气息运用,无需使用过多的共鸣腔体,而是要让声音回归本身的音色和质感,根据乐句的长短、旋律线条的起伏、速度的快慢以及节奏的疏密等合理运用并控制气息,以气息的吐纳来控制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停止或延续,以近乎自然发声的方式,运用轻松且自然的真声将秋天的离别故事娓娓道来,如同倾诉一般表达出内心的伤感,表现出秋意浓时景物的萧瑟。
这样的演唱处理方式更能够契合作品的意境,让声音舒缓动人、自然流畅,让听众成为故事的倾听者,也使听众透过这样自然的声音感受到作品的凄美[4]。
2、混声唱法技巧的运用
混声唱法技巧,即喉头的位置以及咽腔打开的长短、宽窄、收缩的比例调节得恰到好处的发声方式,其重点在于将头声区、口咽腔区、胸声区等各个部分的声音融会贯通,在拓展音域的同时让不同声部、不同节奏下的声音音色保持统一,尤其是从低声区到高声区的转换中声音毫无转换痕迹,达到一种整体、协调的演唱艺术效果。
声音的控制力和音色的把控能力是混声唱法技巧的关键所在,唱低音时声带较为松弛,声带振动频率较低,因此音色深沉、浑厚、暗淡且饱满,会给人以沧桑、厚重的感觉;唱高音时声带紧绷,声带振动频率较大,所以音色明亮、尖锐,给人以轻快之感,从低声区到高声区转换的过程中,音色无明显变化才能够保证前后一致、连贯且衔接自然,若音色变化过大则会给人以突兀之感。
在演唱音乐作品《秋意浓》时,在中高音区可以运用混声唱法技巧,如“离别多,叶落的季节离别
多”这一句歌词开始,音乐逐渐进入高音区,与音乐的开头部分相比情绪也更加强烈,所以演唱者需要加强气息的支撑,核心收紧、腰腹部用力,感受到自己腰腹部的紧绷感,喉咙保持开启与松弛状态,气息的倾吐不能僵硬,要保持上下贯通,运用共鸣腔体让声音柔和饱满、圆润统一。
为了避免出现声音不扎实的问题,在演唱时需要将声音放出来,增加声带的张力,达到更加饱满圆润的混声效果[5]。
3、真声假声转换的运用
真声与假声的转换是流行唱法技巧之一。
从张学友演唱的歌曲可以发现,其低音扎实饱满,高音嘹亮但不失深情,对真假声转换技巧的运用十分娴熟。
尤其是在演唱《秋意浓》时,通过对真声与假声的转化处理使得声音随着旋律的起伏而发生变化,体现出作品的艺术特征。
在流行音乐作品演唱中,真声是最为常用的演唱状态,在真声演唱下无需刻意控制声带的振动,更多的是保持声带的自然、完整振动状态,因此对于演唱者来说真声演唱较为轻松。
而假声演唱与真声演唱截然不同,假声实际上是一种气声,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声带振动以让声带的后半部分或前半部分局部振动发声,可以起到润饰声音的作用。
演唱音乐作品《秋意浓》高音区乐段时可以采用真声假声转换技巧,如演唱“不怕相思苦”时,“不”字运用真声唱法,演唱“怕”“相”则可以采用假声唱法,在假声歌唱时尽量控制声带的后半部分振动发声,声带振动部分越贴近喉部,高音演唱便越轻松自然。
为了消除真声与假声演唱的转换“痕迹”,在假声演唱时要发挥假声的优势,在假声演唱的基础上放出声音,在转换中所有的字都要统一在假声的位置转换,缩小转换动作的幅度并加强气息的支撑,这样可以让真假声浑然一体,以更加生动、立体的声音形象诠释作品的情感美、意境美与词曲融合之美[6]。
4、颤音技巧的运用
“颤音”一词源于器乐,弦乐中的揉弦可以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颤音效果。
而歌唱艺术中的颤音则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振动而实现,在气息的支撑下有意识地控制声带的松弛或紧张,让声音如同波浪一般涌来。
张学友对颤音的处理可谓娴熟,颤音幅度小但频率极高,他对颤音的运用完全服务于歌曲内涵与情感的表达,并非局限在句尾,在句中也会根据音乐情绪、情感氛围等运用颤音以升华主题,给人以飘飘荡荡、取之不尽的感觉,尤其是在演绎缠绵悱恻,情意浓厚的歌曲时,颤音的运用让歌曲更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演唱《秋意浓》时,
123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 03张学友对颤音的运用十分频繁,并且以高难度的鼻颤音为主,如在歌曲的开头部分,“秋意浓”以颤音游走,虽然声响较小,但营造出幽静萧瑟的氛围,配合以清冷的钢琴声,织造出凄清的意境。
颤音的运用对演唱者有着较高的要求,鲜少有演唱者能够如张学友一般自然而然地将颤音融入歌唱之中,因此在演唱《秋意浓》时演唱者需要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情感体验、音乐想象以合理地运用颤音,在句尾处运用颤音的演唱处理相对简单,如在演唱“无处说离愁”时,当气息通过声带并使声带振动时,有意识地控制喉部肌肉的跳动,可以让句尾处的持续长音富有层次感与波浪感,在引人深思的同时达到余音袅袅的演唱艺术效果。
(二)情感的表达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艺术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情感表达的处理。
对于不同的歌曲,面对不同的歌曲主题、内涵、艺术形象等,演唱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情感处理方式;对于相同的歌曲,不同演唱者的内心感受、作品理解不同,也会做出不同的情感表达。
因此,对于歌曲情感的表现,既依赖于对歌曲的深入理解,又依靠演唱者的个性化处理。
就音乐作品《秋意浓》而言,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处理建立在理解作品、走进作品、尊重作品的基础之上,需要解读歌词的内涵与文学意蕴,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手法,将自己代入到创作者以及曲中人的角色当中,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的情感表达处理不会偏离作品的主旨。
在此前提下,演唱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想象,认识到气息控制对情感表达处理的影响,在演唱时做到气息充足并跟随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转换以调节好气息的流量与流速。
例如在演唱旋律线条平缓的部分时,要适度减小气息的支撑,让声带保持自然的振动状态,将呼吸放平缓,让声音自然流淌,情绪与情感也回归平静;在演唱情绪较为复杂的部分时要加强气息的支撑,让声带张弛有度,增强声音的张力,气息的流速也相应加快,体现出情感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除此之外,在演唱前可以采用朗诵的方式感受歌词的音韵、形式与结构等特点,挖掘歌词中饱含的情感。
在演唱时注意突出歌词的特点,咬字吐字清晰但不能过度用力,这样可以突出歌词,更加生动地展现作品所描绘的画面,将听众带到作品的情境之中[7]。
(三)舞台的呈现
音乐作品的演唱并非一门单纯的听觉艺术,而是听觉与视觉的融合性艺术。
对音乐作品的演绎单纯依靠深
情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在舞台表演中还需要善于运用“非语言符号”
,与声音相互配合以诠释作品的内容和内涵,也带给受众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舞台上演唱《秋意浓》,演唱者需要注重与台下受众的“交互”,一方面,控制好自己的眼神、面部表情,将眼神和面部表情视作传递信息与情感的媒介,在深情演绎作品的同时通过眼神、面部表情以体现情绪的转换与情感的变化。
如在演唱开头部分时眼睛微闭,面部保持松弛且略带愁容,更加体现出痛苦、悲伤的情绪氛围;另一方面,运用好肢体语言,以情感驱动肢体的自然变化,让肢体动作契合歌词的意蕴。
如演唱“握住你的手,放在我心头”时,单手向前呈握拳状,随着歌词的展开、音乐的进行将手缓慢靠近心脏部分,以肢体动作解释歌词的含义,将“离人”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
结 语
《秋意浓》是一部词曲兼美,极富艺术价值的流行音乐作品,其富有文学艺术色彩的歌词起伏跌宕的旋律,充盈饱满的情感与富于变化的情绪等,都体现出此部音乐作品的独特性。
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可以为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并且可以提升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素养,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也需要追求内涵的深刻性、情感的充实、作曲技法与创作手法的个性化,在流行音乐作品的演唱中既需要体现出流行唱法的特点,又需要加入个性化的演唱处理方式,以此推动流行音乐的质量迈上更高的台阶。
■
参考文献
[1] 薛刚.流行演唱技巧在音乐剧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大观(论坛),2023,(02):51-53.
[2] 张一可.流行歌曲演唱中的咬字风格[J].三角洲,2022,(20):183-185.
[3] 陈文静.浅谈流行歌曲演唱中气息连贯与停顿的把握[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09):30-32.
[4] 吴婷婷.论歌曲《秋意浓》的艺术特征和演唱要诀[J].四川戏剧,2020,(12):129-131+141.
[5] 陈乐.浅析《我是歌手》及《歌手》中外籍歌手“跨文化演唱”现象——以《秋意浓》为例[J].黄河之声,2018,(11):34-35.
[6] 曹智贤.流行歌曲的艺术特征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力[J].北方音乐,2017,(07):217.
[7] 张丽娜.对流行音乐艺术特征的鉴赏[J].北方音乐,2016,(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