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实现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如何实现(2) 中国制造2025如何实现
3.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化布局
(1)推动制造业向新兴经济体“走出去”。

充分利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低成本优势拓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把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契机,加快推动以高铁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向东盟、中亚地区“走出去”,使中国制造业在中国与东盟、中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发挥重大作用;加快中国制造业向金砖国家“走出去”,向非洲地区“走出去”,强化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与合作。

(2)推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走出去”。

支持国内先进制造业到欧美发达国家实施高水平的并购重组,通过并购获得重要品牌和技术专利,实现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获得本土化营销网络,实质性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建立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

实施跨国公司战略,建立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形成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整合和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到2020年,明显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使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由2014年的100家增加到150家左右。

4.“十三五”:完成从“工业革命2.0”向“工业革命3.0”的升级
(1)把推动“工业革命3.0”作为治理雾霾的根本举措。

在普及推广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建立环保产业体系的同时,实质性改变能源结构。

到2020年,初步形成绿色制造的新格局,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发展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提高到35%。

(2)形成新能源领域的高端产业链。

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备,形成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规模效应,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的总量达到30万辆,对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贡献率达到20%。

(3)形成新能源与互联网融合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

加快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能源互联网将可再生能源、可发电建筑、储能技术和可插电交通体系联系起来,使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够顺利接入国家电网。

5.“十三五”:奠定“工业革命4.0”的重要基础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促进科技、金融、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工业革命3.0”相适应的自主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缩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附加值的研发与设计、销售与物流延伸,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实现大规模“走出去”与高水平“引进来”相结合,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3)部分产业达到“工业革命4.0”的国际先进水平。

充分利用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互联网用户的优势,以大数据与制造业有机结合为重点打造制造业升级版,到2020年,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初见成效,部分产业达到“工业革命4.0”的国际先进水平,在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企业,奠定“工业革命4.0”的重要基础。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
把握好“十三五”,布局“中国智造”,不仅能够走出一条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还能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赢得先机,从而为迈向高收入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1.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改造传统产业
(1)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商机。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改造传统工业模式作为“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并出台相关专项规划具体落实。

(2)以智慧城市建设引领传统产业改造。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改造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智慧城市是最重要的一个载体。

建议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十三五”城镇化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并出台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开启以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3)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

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推动国内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联合与互动;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打破传统工业企业“信息碎片化”、“信息孤岛”的局面;形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的新优势。

2.以新能源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重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
(1)智能电网是“工业革命3.0”的基础平台,对“工业革命3.0”具有全局性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风电还是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发展,都需要智能电网的
支撑。

有了智能电网的支撑,以及新能源发电技术和大规模储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分布式电源才能大规模接入,适应供用电关系灵活转换,才能解决间歇式、不稳定电源大规模利用的问题,从而使千家万户开发利用的风能、太阳能进入市场。

正是因为智能电网在“工业革命3.0”中的核心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将发展智能电网纳入国家战略,并将发展智能电网作为发展新兴经济最重要的支柱。

(2)出台国家层面发展智能电网的规划。

统筹智能电网与风光发电等新能源发展,为大型水电、大型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统筹智能电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工业革命3.0”的基础上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统筹智能电网与互联网、物联网建设,重点攻克微电网技术,为促成风光发电进入千家万户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3.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布局智能制造业
(1)以机器人产业为重点布局智能装备制造业。

未来5~10年,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要实现增长率年均25%的目标,重头戏是机器人产业。

“十二五”我国年新增工业机器人供给量将超过1.5万台,年增长速度在50%以上。

随着低端劳动力的短缺开始出现,2013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并且机器人产业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201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年供应量将超过2万台,保有量将会在13万台以上。

(2)尽快确立机器人产业的国产品牌。

尽管我国是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市场,但主要的供应商在欧美发达国家。

欧洲、日本目前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ABB、KUKA、FANUC、YASKAWA四家公司占据了我国60%~80%的市场份额。

把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作为“十三五”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形成核心技术,推动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体化。

(3)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健康产业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与制造业的融合,突出表现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

由于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产业市场,因而我国可穿戴设备主打健康牌也将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

以医疗设备为重点,我国完全有可能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上抢占行业制高点。

建议尽快组建智能可穿戴设备独立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推出可穿戴设备认证标准,协助制造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推动可穿戴设备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布局3D打印机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业发展。

3D打印技术是21世纪最具有颠覆性的高科技技术。

3D打印技术不仅能够适应定制化的生产,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形成3D打印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设立3D打印产业发展基金,开展3D打印相关软件、工艺、材料、装备、应用、标准及产业化的系统性整体性攻关,推进建设3D打印制造技术与其他先进制造技术融合的新型数字化制造体系。

4.以创新驱动为目标打造产业园区升级版
(1)产业园区是实施创新驱动最重要的载体。

2013年,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这两大类园区的GDP合计达到132127亿元,占全国GDP 的近1/4;合计工业总产值为351959亿元,超过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合计上缴税收为21975亿元,占全国上缴税收的近1/5;合计出口创汇为8197亿美元,超过全国出口创汇的1/3。

其中,百强榜中经开区生产总值为37718.78亿元,占全国经开区比重的56.2%;百强榜中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为111810.94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比重的73.9%。

(2)以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升级。

从国际经验看,产业园区的提质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无论是美国的硅谷还是我国的中关村,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工业创新的“火车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形成了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

调整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

(3)使产业园区成为产业创新的孵化器。

产业园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重要的载体,以创新驱动为目标打造产业园区升级版,不仅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调整,还涉及体制机制等软环境的塑造,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工业革命3.0”、“工业革命4.0”的战略高度对原有产业园区进行顶层设计和重新定位。

为此,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以引导各类产业园区提质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