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陋室铭》
⼀、⽂学常识
《陋室铭》选⾃《全唐⽂》。
作者刘禹锡,唐代中期诗⼈、哲学家,字梦得。
他政治上主张⾰新,曾热⼼赞助王叔⽂的政治⾰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
王叔*新失败后,他屡遭放贬。
本⽂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
后经⼈推荐,任太⼦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也称《刘梦得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来警戒⾃⼰或称述功德的⽂字,后来成为⼀种⽂体。
⼆、背诵默写
1.本⽂紧扣“陋室不陋”⽴意。
开篇“⼭不在⾼,有仙则名。
⽔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由此引出全⽂主旨的句⼦:惟吾德馨。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3.结尾点题句是:何陋之有?
4.表现陋室主⼈交往之雅的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5.写主⼈⽣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6.表现陋室主⼈⽣活雅致的句⼦是:调素琴,阅⾦经。
7.表现室主⼈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活厌弃的句⼦是:⽆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8.作者运⽤典故,表明⾃⼰虽然⾝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样安贫乐道,具有远⼤抱负的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
孔⼦云:何陋之有?
9.“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原句是:君⼦居之,何陋之有?
10.“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
”中提及两个历史⼈物,⼀个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诸葛亮,⼀个是西汉时的⽂学家扬雄。
11.⽂中实写的句⼦是: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可以调素琴,阅⾦经。
虚写的句⼦是:⽆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三、注意字词读⾳
馨苔痕鸿儒案牍诸葛西蜀
四、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古义:⼤,渊博。
今义:⼤雁
2.⽆案牍之劳形古义:⾝体。
今义:形状
五、⼀词多义
1.之:⽆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的独⽴性。
)
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2.则:有仙则名(则:就,那么)
⾄则⽆可⽤(则:却,但是)
六、词类活⽤
1.⼭不在⾼,有仙则名。
(名:出名,。
名词做动词。
)
2.⽔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显灵,有灵验。
形容词做动词。
)
3.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上:长到。
⽅位名词做动词)
4.⽆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使动⽤法。
)
七、特殊句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判断句,是,动词,表判断。
与现代汉语中判断“是”相同。
)
译: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尚(就不觉得它简陋了。
)
2.何陋之有?(倒装,宾语前置,正确应为“有何陋?”)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重点问题
1.本⽂⽴意有何特点?
题⽬虽为“陋室铭”,但作者要表现的是“陋室不陋”,这是反向⽴意。
2.紧扣“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
从三个⽅⾯来表现:居住环境、交往⼈物、⽇常⽣活。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居住环境。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静的⽓氛。
“谈笑有鸿儒,往来⽆⽩丁”——交往⼈物。
这⾥作者也是⽤⾃⼰所交往的⼈物来衬托⾃⼰的德才兼备,⾼雅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经。
⽆丝⽵之乱⽿,⽆案牍之劳形”——⽇常⽣活。
3.举“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
”有什么作⽤?
作者以古代名贤⾃⽐,隐含了⾃⼰的远⼤志向,表明虽然⾃⼰⾝居陋室,也要做⼀个像他们那样德才兼备的⼈。
4.本⽂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简要分析。
托物⾔志。
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意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洁傲岸的节操。
5.⽂章语⾔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除主旨句与末句外,全篇其余的都是骈句。
(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不仅讲究对偶,⽽且讲究声律。
本⽂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
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韵母、声调相同或相近的字。
本⽂的韵脚为;名、灵、青、丁、经、形、亭,所押的韵是ing。
)
好处是:骈句对偶让⽂章具有⾳乐美,使⼈加深印象,同时也便于吟诵和记忆。
九、指出下列句⼦所⽤的修辞
1.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对偶)
2.⽆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对偶,借代)
3.孔⼦云:何陋之有?(引⽤,反问)
第23课《爱莲说》
⼀、⽂字常识
《爱莲说》,选⾃《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
晚年在庐⼭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溪,于是他就⽤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
周敦颐继承了《易经》等传统思想,⾃成⼀派,后被他的弟⼦发展成为濂溪学派,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在中国哲学占有重要地位。
“说”是⼀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可以发表议论的⽂体,偏重于议论。
⼆、成语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现⽐喻说话或写⽂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
三、背诵默写
1.⽐喻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许的名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
它与《红楼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意相近,与古⼈所说的“近朱者⾚,近墨者⿊”刚好相反。
2.⽐喻君⼦美名远扬的句⼦:⾹远益清。
3.⽐喻君⼦通达事理的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喻君⼦志洁⾏廉,⼜有端庄仪态,令⼈敬重⽽不敢轻侮的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5.最能概括莲的⾼贵品质的句⼦是:莲,花之君⼦者也。
6.在⽂中,作者⽤“菊”⽐喻隐逸者,⽤“牡丹”⽐喻富贵者,⽤“莲”⽐喻君⼦。
四、重点字⾳字形
甚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噫鲜有闻
五、古今异义
⾹远益清,亭亭净植植:古:竖⽴今:种植
六、⼀词多义
1.鲜鲜有闻:少。
2.独独爱菊:惟独,只。
寡廉鲜耻:少。
寡孤独:⽼⽽⽆⼦。
芳草鲜美:新鲜。
⽆独有偶:单独,⼀个。
屡见不鲜:新鲜。
3.玩玩物丧志:玩弄,戏弄。
4.者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玩世不恭:玩弄,戏弄。
莲,花之君⼦者也(表判断)
同予者何⼈(的)
5.⽽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
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连词,表转折)
6.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助词,主谓间取消句⼦的独⽴性。
)
⽔陆草⽊之花,花之君⼦者也(结构助词,的。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7.焉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语⽓词,相当于“呢”)
三⼈⾏,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与之”)
七、特殊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
翻译时,分句中间要加“是”。
)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倒装句,“菊之爱”应为“爱菊”)
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重点问题
1.作者笔下的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请⽤原⽂回答,作者借莲花表现了君⼦怎样的品质?
(1)从⽣长环境来看,莲“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显⽰了⼀种⾼洁、质朴,就像君⼦不与恶浊的世界同流合污,不孤⾼⾃许⼀样让⼈钦佩。
(2)从它的体态⾹⽓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寓含正直、芳⾹,⽐喻君⼦通达事理,⾏为端正,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
(3)从风度⽓质看,“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如此⾼洁、庄重,⽐喻君⼦志洁⾏廉、仪态庄重,令⼈敬重⽽不敢轻侮。
2.作者在⽂中写菊、牡丹有什么作⽤?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可以看出来?
写菊、牡丹的作⽤:写菊是正⾯衬托莲(正衬),写牡丹是反⾯衬托莲(反衬),这样衬托出莲⾼尚可爱,从⽽突出作者对莲的的欣赏、钟爱之情。
态度:对菊是惋惜,从“陶后鲜有闻”可以看出;对牡丹是鄙视,从“宜乎众矣”可以看;对莲是“欣赏、钟爱”,从“同予者何⼈”的反问中可以看出。
3.⽂中采⽤了哪⼏种表达⽅式?
第⼀段主要采⽤叙述、描写,第⼆段主要采⽤议论、抒情。
4.本⽂中运⽤了怎样的写作⼿法?在莲花⾝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运⽤了托物⾔志的⼿法。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好的⽣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活态度赞赏,表明⾃⼰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第24课《⼝技》
⼀、⽂学常识
《⼝技》,选⾃《虞初新志•秋声诗⾃序》。
《⼝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部笔记⼩说集。
⼆、注⾳
惊觉呓语絮絮⽝吠鼾声中间⼒拉曳屋许许声少顷意少舒
三、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满坐宾客⽆不伸颈)
四、古今异义
1.⼏欲先⾛古:跑今:⾏⾛
2.百千⼉哭古:孩⼦今:⼉⼦
3.中间⼒拉崩倒之声古:其中夹杂今:⾥⾯或中⼼
4.但闻屏障中古:只是今:但是
五⼀词多义
(1)乳:妇抚⼉乳(动词,喂奶);⼉含乳啼(名词,*)
(2)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
(3)指:⼿有百指(名词,⼿指);不能指其⼀端(动词,指出)
(4)绝: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必绝(动词,,停⽌)
(5)坐:稍稍正坐(动词,坐);满坐宾客(名词,座位)
(6)名:有仙则名(动词,有名);不能名其⼀处(动词,说出)
(7)是:当是时(这);斯是陋室(表判断的动词)
六、词类活⽤
1.妇抚⼉乳(喂奶。
名词做动词)
2.会宾客⼤宴(宴请。
名词做动词)
3.不能名其⼀处(指出,名词做动词)
4.京中有善⼝技者(善于,擅长。
形容词做动词)
5.妇⼿拍⼉声(⽤⼿,名词做状语)
七、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语
(1)表⽰突然发⽣:忽、忽然
(2)表⽰⼏件事同时发⽣:⼀时(同⼀时候)
(3)表⽰两件事相继发⽣:既⽽(⼀会⼉,不久)
(4)表⽰在特定的的某个时间内发⽣:是时(这个时候)
(5)表⽰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俄⽽(不久,不⼀会⼉)、少顷(⼀会⼉,⽚刻)、未⼏(不久)
⼋、特殊句式
1.⼀⼈、⼀桌、⼀椅、⼀扇、⼀抚尺⽽已。
(省略句)
译:⼀(个)⼈、⼀(张)桌⼦、⼀(把)椅⼦、⼀(块)醒⽊罢了。
2.会宾客⼤宴 [倒装句、省略句。
会(有⼀家⼈)⼤宴宾客]。
译:正赶上(有⼀家⼈)⼤宴宾客。
九、重点问题
1.⽂章中,⼝技表演者模拟了哪⼏个场景?声⾳有什么特点?
(三个声响场景:由睡到醒、再次⼊睡、失⽕救⽕。
)
声⾳特点:第⼀个场景中是由远到近、由⼩到⼤、由外到内。
第⼆个场景中是由⼤到⼩、由急到缓。
第三个场景中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2.“⼀桌、⼀椅、⼀扇、⼀抚尺⽽已。
”交代这些道具有何作⽤?
表明了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的技艺⾼超,为下⽂作铺垫。
3.结尾作者再次写了“⼀⼈、⼀桌、⼀椅、⼀扇、⼀抚尺⽽已”,是否重复?
不重复。
作者再次强调道具简单,突出其技艺⾼超。
结构上⾸尾呼应,使⽂章浑然⼀体。
4.请列举⽂中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并思考:写听众的反应有何作⽤?
描写听众反应的句⼦:
(1)满座宾客⽆不伸颈,侧⽬,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于是宾客⽆不变⾊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欲先⾛。
作⽤:侧⾯突出表演者的技艺⾼超。
5.本⽂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正⾯描写和侧⾯描写相结合。
正⾯通过声⾳繁杂逼真、场景设计精巧突出了⼝技者的⾼超技艺。
侧⾯通过简单道具和听众反应烘托出⼝技表演者的出神⼊化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