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军事思想的闪光之避实击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军事思想的闪光之避实击虚
中国古典军事思想的闪光之避实击虚
——对于经典战例四渡赤水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
古今中外,战争的性质和特点各有不同,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却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孙子有云:“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根据这一原则,战争的指挥者需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客观形势和力量对比,避其锋芒,及其薄弱。

有了良好的情报来源,战争的指挥者才能及时的发布指令,采取对策,才能在数倍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完成一次次漂亮的调动,与穿越。

四渡赤水便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以多胜少,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

关键字:四渡赤水避实击虚中国古典军事思想情报的先决性
众所周知,四渡赤水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以多胜少,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

对于这样一个经典的战例,总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对战例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中国古典军事思想的光华闪现。

同时鉴古知今,在当下周边形势变化莫测,国际态势诡谲多变,学习和适当迁移曾经的军事指挥艺术也是必要的。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在毛泽东面前盛赞他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作。

由此可见次战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极高地位。

从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到1935年3月11日新的三人小组成立,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朱德身为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既负责作战计划又负责下达作战命令和战斗部署,而且有权制定行动方针供周恩来审批,毛泽东仅协助周恩来。

所以在一渡与二渡时,毛泽东尚未取得军事行动领导权,是由朱德全权指挥的。

二渡之后,成立了三人军事小组,毛泽东才参与领导了三渡与四渡。

故而四渡赤水广义上指一渡、二渡、三渡、四渡,狭义上特指三渡,四渡。

但是四渡赤水是一个整体的军事战例,我们分析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军事指挥艺术,所以在本文中,我还是沿用广义的四渡赤水的定义进行分析。

一个历史事件的分析需要结合当
时的历史背景,故而我会首先从历史背景介绍,而后简单概述四渡赤水的基本情况,最后会对于其中的具体的几个关键性的方面结合中国的古典军事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10日,由于王明“左”倾错误思想,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征。

在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后,八万多红军只剩下三万余人。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
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
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
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主张得
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

二、四渡赤水概述。

(一)一渡赤水。

“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为了实现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任务,也为了摆脱四面包围的敌军,1935年1月19日离开遵义,分三路向北急进准
备渡过赤水河后从宜宾至泸州段北渡长江。

,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
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

24日,先头部队红1军团击
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并往赤水疾进。

26日,红1军团在黄陂洞、复兴场
遭遇川军章安平旅、达凤岗旅阻击,红九军团在箭滩遭遇川军特遣支队徐国瑄
部阻击,红军占领赤水计划受挫。

27日,中央军委纵队进驻土城。

28日,红3、
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以及从丙安回援的红1军团2师在土城、青杠坡
地区对尾追的川军郭勋祺旅、潘佐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但川军后续部队4
个旅迅速增援,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28日晚,政治局和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
定撤出青杠坡,改变北上行军路线,避开强敌。

29日凌晨,红军大部队分左中
右三路,从元厚、土城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2月上旬,红军
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寻机北渡长江。

此时,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阔
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
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红军北进。

【1】
(二)二渡赤水。

红军已经集结于扎西地区,但敌军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
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

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于
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
义方向前进。

24日占领桐梓。

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

27日,在董公祠击溃了
敌人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

次日中午,红军进占城南的老
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乘敌立足
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拼杀,敌军大部被歼,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
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为
我俘获。

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
敌3000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
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2】
(三)三渡赤水。

红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1935年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红军于遵义
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红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
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

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
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

红军的
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红军之际,红
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
南。

【3】
(四)四渡赤水。

在国民党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

3月20日,为迷惑国民党军,红一军团一个团大张旗
鼓的从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3月
21日至22日中央红军由二郎坡,太平渡等地四渡赤水河,迅速向南渡过乌江,
兵锋直指贵阳。

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指挥,于是立刻调集滇军前来“保驾”,于
是红军趁机进军云南,未遇阻拦便迅速进军至金沙江边,从容渡江。

就此把国
民党甩在后面。

【4】
三、战例分析。

当我们了解完历史背景,知晓了具体的经过后,我们就可以对其剖析,深入发掘其中的军事思想,指挥艺术。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战争的性质和特点各有不同,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却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我们可以发现这次战争中蕴含了中国古典军事思想的精华。

我将结合《孙子兵法》中的虚实辩证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情报的先决性。

孙子有云:“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根据这一原则,战争的指挥者需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客观形势和力量对比,避其锋芒,及其薄弱。

然而这一切军事指挥的
基础都是建立在准确及时的情报的上的。

其中的“审”字便是在讲情报的先决
性。

如徐向前元帅曾就四渡赤水战役谈过一次话,他说:“毛主席用兵确有过人
之处,但他也是以情报作基础的。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时,中央负责情报工作
的是总理、伯承、剑英、克农和陈赓、曾希圣、王铮等,对敌情了如指掌。


军之所以敢于在云贵川湘几个老军阀的防区内穿插往返,如鱼得水,就是因为
我们在龙云、王家烈、刘湘、何键的内部安插了我们的人,并且我们破获了他
们的密码。

因此,我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5】当我们细细研究四渡赤水的
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遵义会议后,红军在赤水河两岸,采用大规模的运动战,
以各种佯动调动敌人,矫若游龙,大踏步的前进,大范围的迂回,声东击西,
忽南忽北,以飘忽急袭的动作斩关夺隘。

敢于与敌人做面对面穿插,敢于行动
于敌人跟踪纵队的间隙中,然后迅速回头,把一切跟追之敌远远甩在后面,突
破十倍于我之敌的围追堵截。

这当然要归功于朱德,毛泽东,周恩来三人的指
挥艺术和红军指战员的英勇作战。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应,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
每一次战斗,每一次渡河,都是与红军情报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情报
的支持就像是瞎子,就像是聋子,不要说跑了连走路也会是问题。

知己知彼方
能百战不殆。

在1935年的1月27日,红军再向土城前进时,毛泽东提议利用有利的地形歼灭追敌川军一个师,但是由于对对敌情的判断有误,激战数小时未能解决战
斗。

看到战斗形成僵局,毛泽东与政治局其他领导人研究认为,应迅速撤出战
斗保存实力,决定放弃原定在泸州上有北渡长江的作战计划。

由这个四渡赤水
前的小插曲,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情报对于战争指挥的作用:一切的指挥调度
必然是基于对于己方实力与敌军分布上的。

所以一旦中央红军宿营,就会立刻
联系红四方面军的电台。

红军获取情报的途径便是及其重要的了。

渠道总共有这样的两个:1对于敌军电报的的截取与破译,2打入敌军的我党地下成员。

毛泽东1939年在一次讲话时谈起长征,他说:“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

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毛泽东说的“二局”,是红军总司
令部一个极机密极重要的单位,总共只有几十个人。

就是这几十个人,在局长
曾希圣,副局长钱壮飞的领导下,凭着小功率的电台收报机,在长征中一路走
一路24小时不间断收听各路国民党军的电报,成功地破译了敌人千变万化的各
类密码860多种,摸清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战略部署,并对敌人的一举一
动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不仅是红军征途中的“灯笼”,还是红军领导人的“千里眼”、“顺风耳”,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发挥了巨大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与二局相对应的,还有打入国民党军政机关的我党特工人员,他们利用合法身份千方百计地、冒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可能,将国民党军的布防、兵力、联络信号、山川形势等情况,及时用密码或派人送到红军总部。

正如徐向前元帅曾就四渡赤水战役谈过一次话,他说:“毛主席用兵确有过人之处,但他也是以情报作基础的。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时,中央负责情报工作的是总理、伯承、剑英、克农和陈赓、曾希圣、王铮等,对敌情了如指掌。

红军之所以敢于在云贵川湘几个
老军阀的防区内穿插往返,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我们在龙云、王家烈、刘湘、何键的内部安插了我们的人,并且我们破获了他们的密码。

因此,我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正是有了良好的情报来源,战争的指挥者才能及时的发布指令,采取对策,才能在数倍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完成一次次漂亮的调动,与穿越。

也正是有了良好的情报的支持,毛泽东的运动战思想才能完美的体现出来,接下来我将要对此着重分析。

(二)避实击虚的巧妙运用。

虚实是中国古典军事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孙子兵法》中对此有过十分细致的描述,其曰“兵形象水,水避高而趋下,兵避实而击虚”。

扬长避短,用己方的长处打击敌方的弱点,则毛泽东独树一帜的军事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避实击虚的影子,即集中优势力量,打击敌人的薄弱之处。

在一渡之后,毛泽东在中央军委的扩大会议上讨论作战方针时指出“……我军的北上,已经造成了敌人的过失,那就是敌人的主力和注意力都调到川南一线来了,黔北比较空虚,我们应该利用敌人的过失,寻找有利的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发扬我军运动战的长,去主动地消灭敌人。

”【6】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利用运动,集合己方的优势兵力,打击敌方的薄弱之处这充分体现了避实击虚的特点。

是中国传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情报的作用很关键,可以让我们“辨”虚实。

但有时不只要能够辨虚实还要能够“变”虚实,主动创造“敌虚”,在这一方面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四渡赤水中,毛主席的天马行空般的调度中展现出的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

调虎离山,三十六计之一。

虎为敌,山为势,敌借势而强,犹如“如虎添翼”,但当我们调虎离山,敌人没有了“势”的依托,便成为了“虎落平阳”,一身“武功”便去了三层。

从而我们就完成了,“变虚实”,然后我们在集中优势,一战克之。

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就在于这个“调”字上,创造敌虚。

在遵义会议后,蒋介石调动中央军,黔军,川军,滇军,湘军,桂军等各路人马共计四十多万,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剿”。

【7】面对这样一只只来
自不同山上的老虎,毛泽东指挥三万多红军,毫无畏惧,发挥自己队伍小机动性强的优势,跟敌人打运动战,在敌人的包围圈的间隙中穿梭,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一渡赤水,将敌人调到了川黔边境,黔北敌人兵力空虚。

红军乘机二渡赤水再战遵义,消灭了黔军王家烈八个团和中央军吴奇伟的两个师,取得了长征以来首次大胜利。

蒋介石随后飞抵重庆,亲自指挥战斗。

此时已经三渡赤水了,贵州的兵力十分的匮乏,于是毛泽东四渡赤水,进逼贵阳。

佯攻之下,蒋介石急招滇军救驾,于是红军乘机直走云南。

在反复的调动中,毛泽东一种掌握着主动,用强打弱,攻敌之必救,一直都占据着主动。

在《孙子兵法》中这被称为“变敌我之虚实”通过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等方式通过己方的主观努力,迷惑敌人,调动敌人,创造敌人之“虚”为避实击虚
创造条件。

中国古典军事理论的与实践又一次的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四、小结。

中国的古典军事思想博大精深,虚实,奇正,攻守,主客均是值得当代的我们细细思量的。

特别是在运用上,需要我们结合当下的客观形势,辩证的有所取舍和加
工过的应用。

尤其是今朝,我国所处的形势并不乐观,菲越在外侵害我国的海洋利
益,在内有疆独恐怖分子,尤其是最近又发生了乌鲁木齐恐怖爆炸事件,所以再次
回顾中国古典军事思想,从中读出新的感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1】【2】【3】【4】张波《当代贵州》2006年第20期 p18至p19
【5】费侃如《福建党史月刊》 2013年第21期 p46
【6】邹训琪《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第2期 p60至p62
【7】高原《论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的军事哲学思想 p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