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水泥细度知识及粒度、粒度分布测试方法

水泥细度知识及粒度、粒度分布测试方法

水泥细度(-转自于启蒙水泥论坛)描述水泥的细度,现在用的是细度状态一词.细度状态应包括:磨细程度(俗称筛余量、比表面积)、颗粒分布、颗粒形貌和堆积密度四个方面内容。

在水泥的配料组份已定的前提下,水泥的性能就取决于其细度状态。

因此,正确认识并控制好细度状态非常重要.以下分述之.由于颗粒分布和紧密堆积密切相关,这两方面合并讨论.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小于10%,这个细度是指0 . 08mm筛余量%。

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细度与水泥强度存在一定关系。

理论分析和生产实践均发现,传统的细度和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相关性并不理想.80微米筛余只反映80微米以上颗粒的百分含量.虽然该组分含量低,表明有效颗粒含量高.水泥强度变高,但是对总量90%以上、粒径小于80微米、对水泥性能有直接影响的颗粒来说,具体的粒度分布情况并不清楚,因此也就无法完全确定水泥性能(如3天强度、浇筑性能等).用这种方法进行水泥质量控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当水泥磨很细的情况下,如小于1%,控制意义就不大了。

国外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在国外水泥标准中几乎都取消了这个指标。

文献[1]介绍:某工厂以32um筛余作为粉磨过程例行控制的依据.在32um筛余处于控制目标范围时, 80um筛余为0.2-0.4%,几乎没有波动.如果以80um 筛余作为粉磨过程例行控制的依据,那么几乎无法对粉磨设备作出任何调整.由于设备故障原因,32um筛余曾经偶然发生很大的波动,由原来的控制目标值16%变为20%.单独对该部分水泥进行检验,28天抗压强度比细度正常时下降约4MPa,此时水泥80um筛余仅由0.3%变为0.8%.这一事实表明,在水泥细度较细时, 80um筛余很难反应水泥的粉磨情况,不宜作为粉磨过程的控制指标.第二,当粉磨工艺发生变化时,细度值也发生变化,如开路磨细度值偏大,闭路磨细度值偏小,有时很难根据细度控制水泥强度变化。

第三,细度值是指0. 08mm筛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颗粒含量(%),众所周知,>64μm颗粒水化活性已很低了,所以用大于80μm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真实活性。

粒度分布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及分析方法

粒度分布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及分析方法

粒度分布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及分析方法(丹东市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董青云 118002)一、前言粒度是影响水泥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的水泥粒度检验方法是用筛余法或比表面积法。

如0.08mm的方孔筛筛余不超过10%,或比表面积值大于300m2/kg等。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这样现象:既使在筛余相同或比表面积相近时,水泥的性能也会表现出较大差异。

所以用筛余法或比表面积法在控制水泥粒度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粒度分布是指组成粉体的所有颗粒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的百分含量。

粒度分布的测定是对每一个所关心的粒级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能够准确全面反映该水泥的颗粒组成和粗细程度,有效克服筛余或比面积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先进的水泥粒度检测方法。

二、粒度分布对水泥特性的影响水泥强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水泥颗粒及水化物之间相互连生、搭接、水化从而产生可以抵抗外力的作用。

水泥颗粒的大小与水化速度和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同粒径的水泥的水化速度和程度差异很大。

在组成水泥的所有颗粒中,3-30µm的颗粒对水泥强度增长起主导作用。

在此范围内各粒级的分布应是连续的,且总的含量不应低于65%。

进一步研究发现,16-24µm之间的颗粒对水泥性能的影响更为重要,它们的含量愈多愈好。

小于3µm的细颗粒的水化速度很快,有的甚至在搅拌过程中就已经完成,所以这些细颗粒仅对早期强度有利。

30-60µm的颗粒的水化程度较低,而大于60µm的粗颗粒的活性很小,水化作用甚微,仅起填料作用。

可见水泥中大于30µm颗粒的含量越多,熟料的利用率就越低,水泥的性能就越差。

为了验证不同粒度对水泥性能的影响,赵介山先生对某#425矿渣硅酸盐水泥进行筛分分级,表1 :不同粒径区间水泥强度的测定结果由表1可见,粒径大于70µm的水泥,3d的抗压强度竟为0,28d抗压强度也只有4.2MPa;粒径在50-70µm的水泥,3d抗压强度仅为12.6MPa,28d的抗压强度也只有30.2MPa,为原水泥同龄期强度的64.5%;而细颗粒端的各项强度指标较原水泥有较大提高。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筛析法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筛析法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
水泥细度的检验方法之一是筛析法。

通过筛析法,可以准确地测量水
泥中细度微小的颗粒,并对它们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水泥质量。

筛析
法是利用筛子和标准滤料,来测量其水泥中细度比例的方法。

在细度检验中,首先将水泥精细磨粉,然后使用标准滤料进行筛分。

一般将水泥筛分为4层(也有其他数量的层),经过这个筛分工艺,
便能够快速获得水泥细度粒径的大小。

根据标准筛分,水泥细度应该
是5mm-0.125mm范围内的不同大小的粒子,即0.125mm的细度的粒子
占水泥总量的比例不得少于10%。

细度检测一般情况下是根据样品抽样来完成的,但仍然需要把整体水泥质量纳入考量当中,以控制水泥细
度的合格率。

此外,灰分含量也是水泥质量检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在这项检测中,会将水泥灰分进行烧结、称量、称量称量等多项操作,来检测水泥灰
分在水泥中占比情况。

以上就是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的基本原理以及过程。

这一检
测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准确地测量其中的微小粒子,可以更加准确地
判断水泥质量,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水泥的粉体状态一般表达为磨细程度(细度和比表面积)、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

水泥产品必须磨制到一定细度状态时,才具有胶凝性。

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水化、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

细度状态可用以下方式表达:平均粒径法、筛析法、比表面积法、颗粒级配法。

如细度指标(80μm 和45μm 筛筛余),主要反映水泥中粗颗粒含量(%);再如比表面积指标(m2/kg ),主要反映水泥中细颗粒含量;而颗粒级配分析可以全面反映水泥中粗细颗粒分布状态,是当前水泥企业调整、控制水泥性能的先进手段。

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得到的水泥颗粒不是均匀的单颗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群体。

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径是表现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但其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因为两个平均粒径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颗粒级配)。

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0.08mm 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

控制细度的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水泥强度与其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细度值是指0.08mm 筛的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 的颗粒含量(%)。

众所周知,≥64μm 的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已经很低了,所以用≥80μm 颗粒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

现在,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这条标准规定就失去了控制意义。

国外水泥标准大多规定比表面积指标,采用勃氏比表面积仪测定水泥比表面积。

我国的硅酸盐水泥和熟料的国家标准已与国外标准相一致。

一般情况下,水泥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但用比表面积控制水泥质量时,却有以下不足:(1)比表面积数值主要反映5μm 以下的颗粒含量,数值比较单一。

在固定的工艺条件下,控制水泥的45μm 筛余量和比表面积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限制3μm以下和45μm 以上的颗粒,能够获得良好的水泥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2)比表面积对水泥中细颗粒含量的多少反应很敏捷。

水泥颗粒分布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水泥颗粒分布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3.1 水泥的颗粒分布水泥颗粒分布对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3]:①相同比表面积的同品种水泥,颗粒分布越窄,其堆积空隙率越大,标准稠度用水量越大,凝结时间越长, 1d 胶砂强度越低,且随比表面积增大, 1d 胶砂强度增幅不大。

②相同比表面积的同品种水泥,颗粒分布越窄,其Marsh 曲线的饱和点越大,对应的Marsh 时间越长,即外加剂相容性越差。

配制混凝土达到同等工作度时,总水量及胶凝材料总量均要增大,混凝土生产成本明显提高,收缩增大。

水泥颗粒分布较宽时,外加剂相容性较好,随比表面积增大饱和点增大,但对应的Marsh 时间变化不大;水泥颗粒分布较窄时,随比表面积增大饱和点增大,对应的Marsh时间显著延长。

由此可见,颗粒分布较宽的水泥,堆积密度较大,水泥浆体流动性较好,水泥比表面积增大时其流动性变化不大。

优化水泥的颗粒组成是生产优质水泥必不可少的步骤。

实现水泥颗粒分布优化的技术措施有:1)粉磨工艺流程的选择及改进优质水泥追求的是3~5μ以下的颗粒含量较小、颗粒分布较宽、堆积密度较大的颗粒组成。

经多家企业生产实践及颗粒的检验结果证明,管理较好、粉磨效率较高的高细磨粉磨出的水泥颗粒组成能满足上述要求,水泥性能较好。

而传统的开流磨系统虽然水泥颗粒分布也较宽,由于过粉磨较严重,3~5μm以下的颗粒比例较多,对外加剂相容性不利。

闭路系统粉磨出的水泥由于过粉磨现象减少,水泥的颗粒分布较窄,堆积密度较小,用 0-Sepa 等高效选粉机的闭路系统由于选粉效率高,会使水泥颗粒分布更加集中。

虽然它可以提高水泥的强度,但对水泥其它性能不利[4]。

在闭路磨系统上可通过改变选粉效率与循环负荷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调整水泥的颗粒分布,或利用粉磨物料易磨性的差异来调整颗粒分布,但所得效果远不如高细磨的好。

2)比表面积与筛余的控制由配制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情况来看, 42.5 强度等级的水泥比表面积宜控制在360~380m2/kg,80μm 筛余宜控制在 1%~2%, 45μm筛余宜为 10%~16%。

水泥细度的实验原理

水泥细度的实验原理

水泥细度的实验原理
水泥细度实验是通过测量水泥颗粒的粒径大小来评估水泥的细度。

原理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测试,其中常用的方法有比表面法和筛分法。

1. 比表面法:
比表面法是通过测量单位质量的水泥颗粒所具有的颗粒外表面积来评估其细度。

按照比表面法进行实验时,首先需将水泥样品进行研磨,使其颗粒尽量细小均匀。

然后将研磨后的水泥样品置于比表面仪中,该仪器可以通过吸附气体(如氮气)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样品所产生的压降大小来计算出水泥样品的比表面积,即水泥的细度。

2. 筛分法:
筛分法是通过通过一系列的标准筛网来筛选水泥颗粒,从而分析水泥在不同大小筛孔上的颗粒分布情况。

按照筛分法进行实验时,首先将研磨后的水泥样品放入筛分器中,并进行机械振动筛分。

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不同筛孔中的残留物质质量来计算出不同粒径范围内的颗粒含量。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水泥颗粒的分散性和颗粒大小的分布情况,从而评估其细度。

水泥细度的实验原理可以根据具体实验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主要目的都是通过对水泥颗粒的测量来评估其细度水平。

水泥粒径分布

水泥粒径分布

水泥粒径分布水泥的粒度分布是指水泥中各种粒径粒子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

水泥的粒度分布受原材料的性质、烧成工艺、磨矿工艺等因素影响。

水泥中的粒径主要有粉状颗粒、砂粒、砾石和颗粒等。

粉状颗粒一般是微米级别的,对水泥的早期强度发挥作用。

砂子颗粒是细颗粒,对水泥的延展性有较大影响。

砾石颗粒是较大的颗粒,对水泥的强度和耐久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水泥的粒度分布对水泥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水泥的粒度分布可以通过筛分试验来进行表征。

筛分试验是将一定量的水泥样品通过一组不同孔径的筛子进行筛分,然后根据筛分结果计算水泥中不同粒径的含量百分比。

通过筛分试验可以得到水泥的粒度分布曲线,通常用累积残留曲线和不同粒径颗粒含量曲线进行表征。

通过分析粒度分布曲线可以得到水泥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从而评价水泥的性能。

水泥的粒度分布对水泥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粒径较大的颗粒能够增加水泥的抗压强度和耐磨性,但同时会降低水泥的早期强度和流动性,因此在混凝土和砂浆中使用时需要控制添加。

而粒径较小的颗粒能够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和流动性,但通常会降低水泥的抗压强度和耐磨性,因此需要根据具体要求来选取合适的水泥粒径分布。

在水泥制备过程中,通过控制原材料的粒度、烧成工艺和磨矿工艺等因素,可以有效调控水泥的粒度分布,从而提高水泥的性能。

水泥的粒度分布还会影响到混凝土和砂浆的性能。

混凝土和砂浆中水泥的颗粒大小和分布会影响到混凝土和砂浆的流动性、工作性和强度。

粒径较大的水泥颗粒容易形成孔隙,降低混凝土和砂浆的密实性和强度,粒径较小的水泥颗粒则容易堵塞孔隙,提高了混凝土和砂浆的密实性和强度。

因此,在混凝土和砂浆的配合比设计中需要根据水泥的粒度分布来合理选择水泥的使用量和粒径范围,以保证混凝土和砂浆的性能。

总的来说,水泥的粒度分布是水泥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水泥的流动性、凝结速度和其他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水泥的粒度分布,可以有效提高水泥及混凝土和砂浆的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物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水泥的粉体状态一般表达为磨细程度(细度和比表面积)、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

水泥产品必须磨制到一定细度状态时,才具有胶凝性。

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水化、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

细度状态可用以下方式表达:平均粒径法、筛析法、比表面积法、颗粒级配法。

如细度指标(80μm 和45μm 筛筛余),主要反映水泥中粗颗粒含量(%);再如比表面积指标(m2/kg ),主要反映水泥中细颗粒含量;而颗粒级配分析可以全面反映水泥中粗细颗粒分布状态,是当前水泥企业调整、控制水泥性能的先进手段。

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得到的水泥颗粒不是均匀的单颗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群体。

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径是表现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但其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因为两个平均粒径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颗粒级配)。

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

控制细度的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水泥强度与其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细度值是指筛的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 的颗粒含量(%)。

众所周知,≥64μm 的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已经很低了,所以用≥80μm 颗粒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

现在,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这条标准规定就失去了控制意义。

国外水泥标准大多规定比表面积指标,采用勃氏比表面积仪测定水泥比表面积。

我国的硅酸盐水泥和熟料的国家标准已与国外标准相一致。

一般情况下,水泥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但用比表面积控制水泥质量时,却有以下不足:(1)比表面积数值主要反映5μm 以下的颗粒含量,数值比较单一。

在固定的工艺条件下,控制水泥的45μm 筛余量和比表面积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限制3μm以下和45μm 以上的颗粒,能够获得良好的水泥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2)比表面积对水泥中细颗粒含量的多少反应很敏捷。

水泥颗粒分析报告

水泥颗粒分析报告

水泥颗粒分析报告1. 引言水泥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而水泥颗粒的形态和粒度分布对水泥的性能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水泥颗粒的分析研究,了解水泥颗粒的特征及其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2.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以下方法对水泥颗粒进行分析:1.显微镜观察: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水泥颗粒进行观察,并记录颗粒形状、颜色等信息。

2.粒度分布分析: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水泥颗粒的粒度分析,得到颗粒的粒径分布。

3.比表面积测试:使用比表面积仪测量水泥颗粒的比表面积,以了解颗粒的表面活性。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水泥颗粒形态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水泥颗粒的形状多样,包括球形、卵形、板状等。

其中,球形颗粒是最常见的形态。

颗粒的颜色主要为灰白色,部分颗粒表面呈现微小的颜色差异,可能与其组成成分有关。

3.2 水泥颗粒粒度分布分析利用激光粒度仪对水泥颗粒进行粒度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粒径(μm)含量(%)0-10 5.610-20 15.220-40 25.840-80 42.380-100 8.1100以上 3.0从表中可以看出,水泥颗粒的主要粒径分布在40-80μm之间,占总体的42.3%。

同时,颗粒较小的粒径(0-10μm和10-20μm)所占比例较低,仅为5.6%和15.2%。

较大的粒径(80-100μm和100μm以上)所占比例也较小,分别为8.1%和3.0%。

3.3 水泥颗粒比表面积测试结果比表面积是表示单位质量的水泥颗粒表面积的指标,通过比表面积测试,得到水泥颗粒的比表面积为1255 cm²/g。

4. 结论通过对水泥颗粒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水泥颗粒的形态多样,包括球形、卵形、板状等。

2.水泥颗粒的主要粒径分布在40-80μm之间,占总体的42.3%。

3.水泥颗粒的比表面积为1255 cm²/g,表明颗粒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

这些结果对于水泥的品质控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提供了关于水泥颗粒特征的基础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水泥的性能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作者:孙传胜水泥的粉体状态一般表达为磨细程度(细度和比表面积)、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

水泥产品必须磨制到一定细度状态时,才具有胶凝性.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水化、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

细度状态可用以下方式表达:平均粒径法、筛析法、比表面积法、颗粒级配法。

如细度指标(80μm 和45μm 筛筛余),主要反映水泥中粗颗粒含量(%);再如比表面积指标(m2/kg ),主要反映水泥中细颗粒含量;而颗粒级配分析可以全面反映水泥中粗细颗粒分布状态,是当前水泥企业调整、控制水泥性能的先进手段。

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得到的水泥颗粒不是均匀的单颗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群体。

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径是表现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但其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因为两个平均粒径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颗粒级配)。

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0。

08mm 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

控制细度的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水泥强度与其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细度值是指0.08mm 筛的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 的颗粒含量(%)。

众所周知,≥64μm 的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已经很低了,所以用≥80μm 颗粒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

现在,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这条标准规定就失去了控制意义。

国外水泥标准大多规定比表面积指标,采用勃氏比表面积仪测定水泥比表面积.我国的硅酸盐水泥和熟料的国家标准已与国外标准相一致。

一般情况下,水泥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但用比表面积控制水泥质量时,却有以下不足:(1)比表面积数值主要反映5μm 以下的颗粒含量,数值比较单一。

在固定的工艺条件下,控制水泥的45μm 筛余量和比表面积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限制3μm以下和45μm 以上的颗粒,能够获得良好的水泥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2)比表面积对水泥中细颗粒含量的多少反应很敏捷。

水泥粒度

水泥粒度

水泥分组分最佳粒度分布探讨2001年实施水泥新标准以来,我国的水泥细度呈现逐渐变细的趋势。

对此褒贬不一,多数水泥行业的专家认为这是水泥粉磨技术的进步;但混凝土行业一些专家将近年来混凝土大量出现开裂、耐久性下降的部分原因归咎于水泥比表面积偏高、细度偏细,从保证混凝土耐久性的角度,建议将水泥比表面积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在两种意见之间,在混凝土耐久性和水泥足够程度的水化之间,应该寻求一种平衡。

水泥行业则应该寻找既能使水泥有足够程度的水化,又不损害混凝土性能特别是耐久性的技术途径。

探讨水泥的最佳粒度分布,对提高水泥、混凝土性能,降低水泥工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的研究没有将水泥中的各个组分加以区分。

水泥中各组分的水化行为及其在水泥石微结构中的作用不同,各自粒度分布对水泥性能的影响不同,在探讨水泥最佳粒度分布时有必要分别对待。

本文对水泥和水泥中熟料、混合材料的最佳粒度分布分别进行了讨论,并特别关注熟料、混合材料组成的多元体系的叠加效应。

1 水泥、熟料的最佳粒度分布普遍的观点认为,如果将水泥粉磨至接近Fuller曲线,则水泥中的大量细颗粒会导致水泥早期水化速率过快、早期水化热高、抗裂性差、与减水剂相容性不好等一系列弊端。

这种观点是假设熟料与混合材料共同粉磨。

在共同粉磨时,如果混合材料的易磨性比熟料差,则水泥中熟料细颗粒含量较多,早期水化过快。

为了提高混凝土性能,特别是耐久性,而大幅度加粗水泥的细度,水泥行业是难以接受的。

因为生产熟料所消耗的能源及产生的大气污染在水泥生产中占主要部分,无论从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化生产的角度,还是从水泥厂成本角度考虑,将很多熟料在混凝土中充当微集料都是不可取的。

应该将水泥的粒度分布与熟料的粒度分布进行区分,因为准确地说,损害水泥、混凝土性能的主要是熟料的细颗粒,而不是混合材料的。

在水泥中,熟料颗粒的粒度分布应该保证较少的粒径<3μm的颗粒,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活性,使其得到充分水化;混合材料应该比熟料显著含有更多细颗粒,使与熟料粉混合后的水泥粒度分布尽量接近Fuller曲线。

水泥粒度分布研究

水泥粒度分布研究

球磨水泥粒度分布是否符合RRSB分布0 前言粒度分布对水泥的性能有强烈的影响,探讨水泥的最佳粒度分布,对提高水泥、混凝土性能,降低水泥工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泥水化早期,水泥各种颗粒的水化程度都较小,影响水泥性能的因素主要是粉体的堆积状态,而粉体的堆积状态主要是由水泥粉体的粒度分布决定的,只要水泥的粒度分布合理,在某一程度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水泥性能。

1水泥的RRSB曲线的微分分布RRSB表达式为:R=100e-(D/De)n(1-1)式中: R——粉末产品中某一粒径x(μm)的筛余(%);e——自然对数的底,e=2.718;De——特征粒径(μm),对一种粉末产品De为常数;n——均匀性系数,对一种粉末产品n为常数。

上个世纪末S.Tsivilis等学者明确提出,水泥中粒径<3μm的颗粒应该<10%,粒径3-30μm的颗粒应该在65%以上,粒径>60μm和<1μm的颗粒尽量减少。

实际上这是从水泥的水化速率和水化程度角度提出的对熟料粒度分布的要求。

某水泥的粒度分布测定结果3μm筛余=10%,60μm筛余=0.5%,代入RRSB 方程即可求得一个最佳性能RRSB方程。

其均匀性系数为l.31,特征粒径为l6.77μm。

粒径3-30μm的颗粒含量为78.24%。

以该最佳性能RRSB方程计算的典型粒径的筛余与实际水泥的对比见表1。

最佳性能RRSB方程与实际水泥的累积分布见图1-1,微分分布见图1-2。

图1-2最佳性能RRSB方程与实际水泥微分分布对比图1-1的累积分布显示,最佳性能RRSB方程的粒度分布与实际水泥在粒径约3μm处相交,粒径<3μm 时前者在后者的下方,粒径>3μm时前者在后者的上方。

图1-2显示,最佳性能RRSB方程的微分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而实际水泥的微分分布出现多过峰值,<3μm的颗粒最佳向能RRSB方程少于实际水泥,而3-20μm的颗粒前者却多余后者,>20μm的颗粒前者有少于后者。

水泥质量检测与试验的具体方法

水泥质量检测与试验的具体方法

水泥质量检测与试验的具体方法水泥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水泥质量检测与试验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泥质量检测的具体方法,包括物理试验、化学分析和性能测试。

物理试验是最常用的水泥质量检测方法之一。

常见的物理试验包括颗粒度分析、比表面积测定和标准稠度测定。

颗粒度分析用于测定水泥中颗粒的大小分布情况,可通过筛分法或沉降法进行。

根据颗粒的大小分布,可以判断水泥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比表面积测定是用于评估水泥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比气体法、比液体法和比图像法。

标准稠度测定则是用于检查水泥的流动性,可通过斜管法或塔式量杯法进行。

这些物理试验方法可以直观地评估水泥质量的粒度分布、颗粒间结合状态和流动性。

化学分析是另一种常用的水泥质量检测方法。

通过对水泥中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其适用性和性能。

常见的化学分析包括对水泥中SiO2、Al2O3、Fe2O3、CaO等成分的含量测定。

其中,CaO含量是衡量水泥活性的重要指标,过高或过低的CaO含量都会影响水泥的强度和硬化速度。

化学分析需要使用专业的实验设备和试剂,进行精确的测定。

通过比较分析结果与标准要求,可以评估水泥质量的优劣。

性能测试是评估水泥质量的关键方法之一。

常见的性能测试包括强度测定、凝结时间测定和热稳定性测试。

强度测定是评估水泥硬化后抗压能力的指标,通过压剪试验或抗折试验进行测定。

凝结时间测定是衡量水泥硬化速度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试验室试验或实际使用中观察结果获得。

热稳定性测试是评估水泥热稳定性的方法,可通过热重分析法或热致变形试验进行。

这些性能测试方法可以全面地评估水泥硬化后的力学性能、时间特性和温度适应性。

除了上述的物理试验、化学分析和性能测试,还有其他一些专用的水泥质量检测方法。

比如,水泥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检测,如重金属、硫酸盐和氯离子等。

这些有害物质对水泥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检测。

混凝土颗粒分析方法

混凝土颗粒分析方法

混凝土颗粒分析方法一、前言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质量和寿命。

而混凝土的性能与其材料组成密切相关,其中颗粒的种类和分布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混凝土颗粒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混凝土质量的提升与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凝土颗粒分析方法1.样品制备混凝土样品的制备是混凝土颗粒分析方法的第一步。

首先需要从混凝土结构中选取一定量的样品,将其打碎、筛分并去除杂质,得到所需的颗粒样品。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取混凝土样品,按照一定比例将其打散,取出约100g左右的样品。

(2)将样品在室温下干燥,并用筛网将其中杂质去除。

(3)将样品放入浸泡瓶中,加入足量的水,使之浸泡过夜。

(4)将样品从浸泡瓶中倒出,用筛网将其中的颗粒筛分出来。

(5)将筛分得到的颗粒样品放入干燥器中干燥,直至完全干燥。

2.颗粒分布分析颗粒分布分析是混凝土颗粒分析方法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颗粒分布分析,可以获取混凝土中颗粒的分布情况,为混凝土性能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将样品放入粒度分析器中,将其与一定量的水混合均匀。

(2)启动粒度分析器,进行颗粒分布分析。

(3)根据分析结果,制作颗粒分布图,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颗粒形态分析颗粒形态分析是混凝土颗粒分析方法的另一关键步骤。

通过颗粒形态分析,可以获取混凝土中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为混凝土性能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将样品放入扫描电镜中,进行颗粒形态分析。

(2)根据扫描电镜的图像,对颗粒形态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

(3)制作颗粒形态图,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4.颗粒组成分析颗粒组成分析是混凝土颗粒分析方法的另一重要步骤。

通过颗粒组成分析,可以获取混凝土中颗粒的化学成分和分布情况,为混凝土性能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将样品放入荧光光谱仪中,进行颗粒组成分析。

(2)根据荧光光谱仪的结果,对颗粒的化学成分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水泥的细度检验是指对水泥颗粒的粒度进行测试和评价的过程,通常是通过测定水泥粉末中的颗粒尺寸分布来判断水泥的细度。

水泥的细度直接影响到水泥的工艺性能和最终的产品质量,因此细度检验对于水泥行业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水泥细度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筛分法和气雾法。

筛分法是最常用的水泥细度检验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是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筛分机将水泥样品过筛,并根据不同筛孔的孔径对筛上的水泥颗粒进行分级。

常用的筛孔尺寸有0.08mm、0.045mm、0.025mm等等。

通过对筛上的颗粒进行称量或计数,可以得到水泥颗粒尺寸分布的数据。

气雾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气流或气雾使水泥颗粒悬浮,并通过测量颗粒的沉降速度或颗粒在给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长度的通道数量来推断水泥的细度。

常用的气雾法有液位法、雾化法、刚玉比浊法等等。

这些方法的原理都是通过测定气雾中颗粒的沉降速度或通过光学方法测量颗粒的浑浊度来间接反映水泥的细度。

无论是筛分法还是气雾法,都需要先将水泥样品进行制备。

制备方法通常是将一定质量的水泥样品干燥至恒定质量后,进行粉碎,然后通过旋转筛等方法将颗粒的粒度分布调整到合适的范围内。

之后,再根据具体的检验方法进行操作。

在进行水泥细度检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首先是样品的制备要确保粉碎均匀且不受杂质的干扰。

其次是测量条件的控制,比如使用的试验设备要符合相关标准,并保持稳定的操作环境,如温度、湿度等。

同时,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精确性和重复性,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水泥细度检验的结果可以用于评价水泥的质量,并指导生产工艺的改进。

一般来说,细度较高的水泥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更好地与水反应,增强水化反应,提高强度发展速度。

细度还与水泥的流动性和工艺性能有关,过大的颗粒会影响水泥的流动性,而过细的颗粒则可能引起水泥的泌水失控等问题。

因此,通过细度检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调整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水泥细度的实验原理

水泥细度的实验原理

水泥细度的实验原理水泥细度是指水泥颗粒的尺寸大小和分布情况,是水泥质量控制和产品性能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泥细度的实验原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包括筛分法和比表面积法。

1. 筛分法:筛分法是通过分析水泥颗粒通过一系列筛网的情况,来确定颗粒的细度。

具体的实验原理如下:1.1 准备工作:- 将水泥样品充分研磨均匀,以保证颗粒的分散性。

- 准备标准筛网,并进行称重,记录筛孔直径和网孔间距。

1.2 实验步骤:- 准备一组连续编号的筛网,较大孔径的筛网放在上方,较小孔径的筛网放在下方。

- 将水泥样品放入筛分装置,用机械震动仪进行筛分处理。

- 根据水泥颗粒的尺寸,部分颗粒通过筛网,部分颗粒被拦截在筛网上。

- 取出每个筛网上的颗粒,用称量仪器称重,并记录称重数据。

1.3 数据处理:- 根据每个筛网上颗粒的质量,计算出每个筛网上的颗粒质量分数。

- 将质量分数绘制在横轴上,将筛孔直径绘制在纵轴上,得到颗粒质量分数与筛孔直径的曲线。

- 根据曲线的形状和斜率,可以判断水泥的细度。

2. 比表面积法:比表面积法是通过测量单位质量的水泥颗粒的表面积来评价水泥的细度。

具体的实验原理如下:2.1 准备工作:- 将水泥样品充分研磨均匀,以保证颗粒的分散性。

2.2 实验步骤:- 根据比表面积测定仪器的操作说明,将水泥样品放入仪器中进行测定。

- 仪器会对水泥颗粒进行气吸附,根据测得的吸附量和已知的气体分子尺寸,计算出水泥颗粒的表面积。

2.3 数据处理:- 根据测得的水泥颗粒表面积和单位质量,计算出单位质量水泥的比表面积。

- 比表面积越大,说明水泥颗粒越细。

总结:通过筛分法和比表面积法,可以对水泥颗粒的细度进行实验测定。

筛分法通过筛网将水泥颗粒按照尺寸分级,得到颗粒质量分数和筛孔直径的关系曲线,评价水泥的细度。

比表面积法通过测量水泥颗粒的表面积,来评价水泥的细度。

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验证,提高水泥细度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水泥细度的实验结果可以用于水泥生产控制和产品性能研究,以满足不同工程的需求。

硅酸盐水泥细度标准

硅酸盐水泥细度标准

硅酸盐水泥细度标准
一、水泥颗粒级配
硅酸盐水泥的颗粒级配是指水泥中各种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

理想的硅酸盐水泥颗粒级配应符合以下要求:
1.颗粒级配合理,各级颗粒含量在规定的范围内。

2.粗颗粒含量相对较少,细颗粒含量相对较多。

3.粗颗粒应呈圆形或椭圆形,细颗粒应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二、水泥细度模数
水泥细度模数是衡量水泥细度的指标之一。

它表示水泥颗粒总体上的粗细程度。

水泥细度模数越大,表示水泥颗粒总体上越粗;反之,水泥细度模数越小,表示水泥颗粒总体上越细。

三、水泥比表面积
水泥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的水泥颗粒所占有的表面积。

它是衡量水泥颗粒粗细程度的另一个指标。

比表面积越大,表示水泥颗粒越细;反之,比表面积越小,表示水泥颗粒越粗。

四、水泥筛余量
水泥筛余量是指水泥颗粒经过筛分后,留在筛网上的水。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水泥细度是指水泥颗粒的大小分布和颗粒的形状。

细度对水泥的水化反应速度、强度和其他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水泥细度的检验是水泥品质检验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1.空气比表法空气比表法是通过测量水泥筛余物的空气比表活度来评价水泥的细度。

该方法主要使用具有已知活度的标准砂浆与待测水泥的砂浆进行对照,利用空气比表活度仪测量两者的空气比表活度差值。

水泥细度与空气比表活度差值成正比。

2.集料比表法集料比表法是通过测量砂浆中水泥颗粒与砂浆中颗粒总体积的比值来评价水泥的细度。

该方法使用泡沫玻璃粉或其他细度已知的非水泥材料与待测水泥配制砂浆,测量两者的集料比表值差。

水泥细度与集料比表值差成正比。

3.液流比表法液流比表法是通过测量砂浆的液流性能来评价水泥的细度。

该方法使用标准砂浆与待测水泥配制砂浆,并在一定时间内记录砂浆的液流长度。

水泥细度与砂浆的液流长度呈反比。

4.比表金属屏法比表金属屏法是通过将待测水泥颗粒分级,并与标准水泥颗粒分级进行对比,来评价水泥的细度。

该方法使用金属网筛将水泥颗粒分级,然后测定各级筛子中颗粒的质量百分比。

细度越高,颗粒分布越窄,各级筛子中颗粒的质量百分比差异越小。

5.顺流自由液体刀法顺流自由液体刀法是通过利用测量水泥液体在一定时间内从规定尺寸的刀口中流出的面积来评价水泥的细度。

该方法使用特制的测量仪器,将水泥浆料充入到仪器中,并测量一定时间内流出的面积。

水泥细度与流出的面积成正比。

6.空气固含量法空气固含量法是通过测量水泥浆料中的空气固含量来评价水泥的细度。

该方法使用高速搅拌器将水泥浆料搅拌均匀,然后使用密度计测量浆料的密度。

水泥细度与空气固含量成负相关。

上述方法是常用的水泥细度检验方法之一,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具体的实验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按照标准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并进行重复检验。

425水泥细度方法

425水泥细度方法

425水泥细度方法水泥细度是指水泥颗粒的尺寸大小及分布情况,通常用来衡量水泥的物理性质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对水泥的品质和工艺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水泥细度的分析方法有多种,包括比表面积法、筛分法、空气离心法和沉降法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比表面积法和筛分法这两种常用的水泥细度分析方法。

比表面积法是通过测量水泥颗粒与一定量的稀硝酸反应消耗的体积,推算出水泥的比表面积或比表面积分布,从而确定水泥细度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首先将适量水泥样品和稀硝酸放入反应器中,并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

2.当反应结束后,记录硝酸消耗的体积。

3.根据硝酸与水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水泥颗粒消耗稀硝酸的质量。

4.通过连续取样的方法,测量不同粒径范围的水泥细度。

5.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水泥比表面积或比表面积分布的曲线。

比表面积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能够准确反映出水泥颗粒的细度和分布情况。

不过,该方法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和操作经验,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筛分法是通过将水泥样品通过一系列标准孔径筛网进行筛分,然后根据筛网上残留的水泥颗粒质量和粒径分布,确定水泥的细度和筛分曲线。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标准筛分组合和筛网。

2.将水泥样品小心地倒入筛网上,并将筛分组合置于筛粉机中。

3.打开筛粉机,进行适当时间和频率的振动筛分。

4.关闭筛粉机,取出每个筛网上残留的水泥颗粒。

5.按照老化或者其他方法,将水泥颗粒细度进行改进。

6.使用称量天平,将每个筛网上残留的水泥颗粒的质量进行准确测量。

7.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水泥的筛分曲线。

筛分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能够直接反映出水泥颗粒的粒径大小和分布情况。

不过,筛分方法在测量小于0.02mm的颗粒时有困难,同时对于细度较高的水泥样品,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筛分。

需要注意的是,水泥细度的分析方法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不同的适应性和精度。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和可靠的测试结果,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测试,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水泥颗粒分布分析

水泥颗粒分布分析

水泥颗粒分布分析及指导(1)1微米的细颗粒由于在和水的拌和过程中就完全水化,对强度没有贡献。

其含量增加,说明存在过粉磨,浪费了粉磨能量;同时显著增加了拌和的需水量,降低了浇筑性能。

因此,该组分颗粒是有害的,应尽可能减少。

(2)1~3微米颗粒含量高,3天强度就高,同时需水量会相应增加,浇筑性能下降。

因此,该组分颗粒在3天强度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也应尽可能低。

(3)浇筑28天后的水化深度约为5.46μm。

这就意味着大于两倍水化深度(约11μm)的颗粒,总是有一部分内核未水化,见图9。

未被水化的内核在混凝土中只起骨架作用,对胶凝没有贡献。

16、32和64μm颗粒的水化率分别为97%、72%和43%,因此通常认为3~32μm颗粒对28天强度起主要作用。

32μm以上颗粒,尤其是65μm以上颗粒水化率较低,是对熟料的浪费,应尽可能降低。

(图中,外轮廓表示颗粒大小,被归一化了,因而看起来一样大;水化深度按照归一化系数等比例变化,所以颗粒越大,看起来的水化深度越浅,在图中用阴影线表示。

涂黑部分表示未水化的内核)(4)3~16μm颗粒含量越高,熟料的作用发挥得越彻底,相同条件下混合材添加量就可以越高。

(5)32μm以上颗粒含量过高,泌水性会增大。

(6)混合材在粒度上如果能与熟料互补,形成最佳堆积,则混合材的添加不仅不会降低水泥强度,而且还能增加强度。

下面试举两例,说明粒度数据对粉磨系统调整的指导作用:例1:强度指标高了,但浇筑性能变差。

该样品的粒度分布见图10和表2。

由于1~3μm和3~32μm颗粒的含量都足够高,因此3天和28天强度都很高,但同时1μm以下颗粒含量过高,因此浇筑性能差。

应调整磨机配球、选粉机转速和给料量等参数,减少1μm以下颗粒含量。

例2:3天强度高,但28天强度不高。

该样品的粒度分布情况见图11和表3。

由于1~3μm含量够高,因此3天强度够高,但3~32μm含量偏低,所以28天强度不够。

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都是开路的小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的粉体状态一般表达为磨细程度(细度和比表面积)、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

水泥产品必须磨制到一定细度状态时,才具有胶凝性。

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水化、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

细度状态可用以下方式表达:平均粒径法、筛析法、比表面积法、颗粒级配法。

如细度指标(80μm 和45μm 筛筛余),主要反映水泥中粗颗粒含量(%);再如比表面积指标(m2/kg ),主要反映水泥中细颗粒含量;而颗粒级配分析可以全面反映水泥中粗细颗粒分布状态,是当前水泥企业调整、控制水泥性能的先进手段。

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得到的水泥颗粒不是均匀的单颗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群体。

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径是表现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但其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因为两个平均粒径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颗粒级配)。

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

控制细度的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水泥强度与其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细度值是指筛的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 的颗粒含量(%)。

众所周知,≥64μm 的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已经很低了,所以用≥80μm 颗粒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

现在,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这条标准规定就失去了控制意义。

国外水泥标准大多规定比表面积指标,采用勃氏比表面积仪测定水泥比表面积。

我国的硅酸盐水泥和熟料的国家标准已与国外标准相一致。

一般情况下,水泥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但用比表面积控制水泥质量时,却有以下不足:(1)比表面积数值主要反映5μm 以下的颗粒含量,数值比较单一。

在固定的工艺条件下,控制水泥的45μm 筛余量和比表面积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限制3μm以下和45μm 以上的颗粒,能够获得良好的水泥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2)比表面积对水泥中细颗粒含量的多少反应很敏捷。

有时比表面积并不是很高,但由于水泥颗粒级配合理,水泥强度却很高。

(3)掺有混合材料的水泥,比表面积不能真实反映水泥的总比表面积。

如掺有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水泥比表面积往往会产生偏高现象。

(4)大量的实践证明,掺助磨剂的水泥如果细度下降了,比表面积往往也下降。

这可能与水泥的颗粒形貌有关。

平均粒径法、筛析法及比表面积法单一地表示水泥颗粒细度状态,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水泥性能。

人们有时采取两种优化组合的方式来控制水泥细度状态,操作简便,控制有效。

而颗粒级配对水泥颗粒群体用连续、分区间的尺寸范围来表示大小颗粒的百分含量,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水泥细度状态,是水泥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水泥最佳性能的颗粒级配为3~32μm 颗粒总量不能<65%,<3μm 的细颗粒不要超过10%,>65μm 和<1μm的颗粒越少越好,最好没有。

因为3~32μm 的颗粒对强度增长起主要作用,特别是16~24μm 的颗粒对水泥性能尤为重要,含量越多越好。

而<3μm的细颗粒容易结团,<1μm的小颗粒在加水搅拌中很快就水化,对混凝土强度作用很小,且影响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易影响水泥性能而导致混凝土开裂,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至于>65μm 的颗粒则水化很慢,对水泥28天强度贡献很小。

编号颗粒级配/% 平均粒径/μm 比表面积/(m2/kg)标准稠度用水量/%C3S/%小试体胶砂强度①/MPa<10μm 10~30μm 30~60μm >60μm 1d 3d 28d 1a d10 0 920e10 0 200F10 74H140原水泥-300注:①试体为Φ×小试体,数据只作参考。

由表3看出,<10μm为主的水泥,比表面积达920m2/kg,水泥标准稠用水量高达%,水泥早期强度很高。

10~30μm为主的水泥,比表面积降至200m2/kg,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正常,早期强度下降。

水泥颗粒级配对水泥性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主要是因为不同大小颗粒的水化速度不同,施娟英的测定结果是:0~10μm颗粒,1d水化达75%,28d接近完全;10~30μm颗粒,7d水化接近一半;30~60μm颗粒,28d水化接近一半;>60μm颗粒,3个月后水化还不到一半。

学者Meric认为,粒径<1μm的小颗粒,在加水拌和中很快水化了,对混凝土强度作用很小,反而造成混凝土体积较大收缩。

一个20μm颗粒硬化1个月只水化了54%,水化进入深度才μm,剩留的熟料核只能起骨架作用,潜在活性没有发挥。

国内外试验研究证明,水泥颗粒级配对水泥性能有直接影响,目前比较公认的水泥最佳颗粒级配为:3~32μm颗粒对强度增长起主要作用,其间粒度分布是连续的,总量不低于65%。

16~24μm的颗粒对水泥性能尤为重要,含量愈多愈好。

<3μm的细颗粒,易结团,不要超过10%。

>65μm的颗粒活性很小,最好没有。

1998~2001年在世界水泥检测大对比中选用了不同强度等级的法国水泥,国际试验室的检测结果列于表4中。

表4 法国水泥颗粒级配与性能时间强度等级水泥品种颗粒级配(累计通过量)/%抗压强度/MPa密度/(g/cm3)比表面积/(m2/kg)标准稠度用水量/% 2μm 4μm 8μm 16μm 32μm 40μm 50μm 63μm 80μm 2d 28d1998 波特兰408 2000 波特兰3482001 波特兰矿渣(36%~64%)3341997 波特兰复合(6%~20%)374表5为2001年我院对我国部分水泥企业不同粉磨工艺下的实物水泥进行的颗粒级配测定结果。

表5 我国部分水泥企业的水泥颗粒级配(平均值)水泥颗粒的堆积密度对配制出的混凝土施工性、强度和耐久性有很大影响,水泥颗粒的堆积密度最佳时,混凝土性能最好。

改进粉磨工艺1)磨机改造我国大部分水泥企业目前使用的小规格磨机大多内部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效率低。

在磨机改造中可使用史密斯公司的康必丹磨技术及其它各种新型衬板、隔仓板和研磨体技术。

研磨体级配和尾仓的小型研磨体对于改善水泥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具有重要作用。

如合肥院高细磨水泥颗粒圆度系数可达以上;沈阳水泥机械研究所的磨机改造技术,可明显改善水泥的颗粒分布,提高圆度系数。

2)辊压机(或立磨)与球磨机组合采用辊压机(或立磨)与球磨机联合的粉磨工艺,可明显改善水泥颗粒形貌,圆度系数可达~,水泥颗粒分布也很好。

3)采用高效选粉机的闭路磨带高效选粉机的闭路磨工艺,通过改变选粉机转速、风量等可按需要调整水泥的颗粒分布,而开路磨及带离心选粉机、旋风选粉机的闭路磨要进行这种调整就比较困难。

4)采用分别粉磨工艺目前水泥企业大都是熟料与混合材一起混合粉磨,由于不同物料的易磨性差别很大,造成混合粉磨的许多问题。

而采用分别粉磨不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根据熟料和混合材料细度的不同要求,制备出不同性能的水泥产品。

3 发挥混合材的作用混合材料在水泥中主要起3个作用:一是活化效应,它与混合材料活性和细度有关。

二是填料作用,它同水泥水化产物结合在一起,起骨架作用。

三是最佳堆积密度效应,当混合材料的粒径很小时,如<3μm,可以明显提高水泥石的密实度,改善水泥混凝土性能,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强度。

高性能混凝土的迅速发展,需要矿渣等细磨混合材料替代部分水泥,替代量可达水泥质量的30%以上,细磨混合材料应符合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国家标准(GB/T18736-2002)。

在水泥中多掺加一些混合材料生产出高质量的水泥主要有如下途径。

提高熟料粉磨细度早在60年代,我院为了提高矿渣水泥的强度,将熟料比表面积磨制到450~550m2/kg,熟料颗粒<30μm含量达到80%以上,在矿渣掺加量为35%和45%的条件下,可以生产出早期和后期强度都很高的矿渣水泥。

70~80年代,我院在研究沸石-石灰石水泥和粉煤灰-石灰石水泥中,将熟料比表面积磨制400m2/kg,<20μm含量达60%~70%时,混合材掺量30%后,仍能生产出早期和后期强度都较高的优质水泥,并具有节能10%,增产水泥20%的效果。

提高矿渣的细度1999年我院在制订GB/T 18046-2000<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的试验研究中发现,将矿渣磨细到400~600m2/kg比表面积后,大量掺入到水泥中时,不但不降低水泥强度,反而能大幅度提高水泥强度,见表7。

石膏是水泥的缓凝剂,石膏遇水后溶解为Ca2+,如果在水泥水化初期能抑制C3A水化速度,水泥和混凝土就可以得到所需的工作性能,因此水泥中硫酸盐的数量和溶解度至关重要。

不同形态石膏的溶解度不同:二水石膏为L,α-半水石膏为L,β-半水石膏为L,可溶性无水石膏为L,天然无水石膏为L。

二水石膏应用的最多,但它的溶解度不是最大的,因此控制好磨机温度很重要:磨内温度适当高,使部分二水石膏脱水为溶解度大的半水石膏适应性好;磨内温度过高会形成大量半水石膏,导致假凝;磨内温度过低,半水石膏量少,会导致急凝。

水泥细度状态高效减水剂一般都是阴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而水泥颗粒表面一般带正电,对阴离子表现出较强的亲合力。

在水泥和水后,减水剂迅速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增大了水泥浆体的流动性。

因此水泥细度状态,如比表面积、颗粒分布、颗粒形貌等对减水剂与水泥适应性影响很大。

实施水泥新标准后,我国水泥细度普遍变细,是造成适应性变差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适应性,我院作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

1)水泥比表面积适当提高(如446m2/kg),外加剂饱和掺量增大,新拌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仍较大。

水泥比表面积过高(如550m2/kg),即使加大外加剂掺量,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仍较小。

随水泥比面积的提高,混凝土lh后的坍落度损失增大。

2)在水泥比表面积相近(约300m2/kg)时,水泥颗粒中<3μm含量对外加剂饱和掺量影响不大,但<3μm含量增多会加剧水泥浆体的流动度损失。

3)水泥颗粒圆度系数由提高到时,对减水剂饱和掺量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水泥浆的流动度和混凝土坍落度,坍落度损失减小。

混合材料水泥中混合材料的种类、细度、颗粒形貌及掺量等对外加剂的吸附作用是有影响的。

根据试验和实践表明,减水剂对矿渣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的适应性较好,而对火山灰、煤矸石、窑灰为混合材料的水泥适应性较差。

水泥中的碱含量随着水泥中碱含量的增大,减水剂对水泥的塑化效果变差。

碱含量的增大,还会导致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缩短和坍落度损失变大。

水泥的陈放时间水泥陈放时间越短,出磨温度愈高,减水剂对水泥的塑化效果越差,减水率低,坍落度损失快。

因此使用陈放时间稍长的水泥有利于提高适应性。

6 调整通用水泥品种根据2002年6月全国抽样调查,目前我国六大通用水泥产量的分布见表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