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市崇文门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北京市崇文门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别姬,别姬
刘雨昕
①长达数年的抗战最终落幕。

②月悬中天,星垂平野。

满江城口,十里无人的城墙下有一道身影,那人在月光下暴露无遗,他站立不稳,倒在地上,激起满地烟尘。

浑黄的酒液夹杂着泥土沾染上皱巴的军服,使得李玉狼狈不堪,他面色微醺,蒙眬间似乎瞧见城楼上的红衣翻飞。

隐隐听见清越的女声自天边而来,叫人分不清梦境与真实。

“乌江旁美人泣红瓣点点染血泪,银锋一闪恨别离,生生世世再难相见,曰虞兮曰霸王”萦绕耳边,浸入骨髓的《霸王别姬》,来自遥远的三年前。

哪怕是后来兜兜转转,种种是非,几次出生入死,也是枉然。

她血溅满江城,引得城民暴动,给了李玉出逃的机会,那般决绝。

③如今战火停熄,日本佬儿被中国军民打回老家的消息传遍了华夏大地,本该是让人欣喜的事,而李玉心中凭空生出三分苦涩、七分凄凉。

这场胜利,流了太多的血泪,牺牲了太多的人。

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军官,和百姓们一样渴望太平安稳,好好活下去,吃饱穿暖便为最好。

④可李玉清楚地知道,别姬离去那日,她的眸子是凉的,无数大雨洗刷过的城墙下,还能闻到那股子腥甜。

当年李玉重伤,想通过地下党将情报送出城去,奈何行动暴露,日军封锁全城,大街小巷全是巡逻的日本兵,手上拿着刺刀,胸口挂着机枪,挨家挨户地搜。

官大的,坐着几个大铁皮摩托,“哄哄哄”压过马路牙子,搞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⑤别姬将李玉藏在了红阁,化装成了白净小生,才逃过一劫。

中日战事吃紧,日方占着城,这持久战是打不得的,越拖伤亡越重胜算越小,他的情报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赶紧送回军方。

还不待他行动,鬼子已经急了,像赶鸭子似的把老百姓从大小家中赶出来。

李玉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⑥哪知转头便见别姬坐在凉椅上,小腿一踢一踢的,半张脸掩在手执的戏谱中,笑得两眼弯弯,发出的声音闷闷的。

“别急,我已经想好送你出城的法子,你暂且喝杯茶冷静冷静。

”顺势,还真倒了杯茶递过来。

李玉没那闲心思喝茶,却看她笑得狡黠。

⑦李玉一身粗衣粗布混在民众中,被鬼子赶到了城门口,几个士兵握着武士刀站在城墙上,居高临下地审视着一干人等,半晌,有军官侧身对下属说了几句,便有士兵用刺刀押着一抹红出现在李玉的视野内。

当看清那抹红时,李玉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儿,惊得直退了两步。

⑧她一身红裳戏服于微微晨光中尽显妖娆,红装精致,水袖摆摆,纷飞的头发和着肩披上的流苏,红与黑交织,城楼上的风正吹得热烈。

她悠悠长叹,轻捻兰指,眸光波转,巧笑嫣然,唱起《霸王别姬》,不动声色向前移了数步,日军沉迷其中皆如痴如醉。

然而,唱腔戛然而止,红日初升,她瞅着空隙,咬碎一口银牙,纵身跃下……
⑨人群暴动,冲垮了日军的封锁,顾不得鬼子的叫喊和机枪“哒哒哒”,百姓疯了一般涌出城门。

李玉在恍惚中被夹带着出了满江城,情报也终于及时送达军部。

三日后,日本鬼子被消灭。

⑩李玉还记得他在走之前,别姬正细细描着眼尾朱砂,有一下没一下地唱着戏文,情景甚是好看。

她放下笔,轻轻敲在瓷盘上,发出了脆响,笑意盈盈地说,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得头也不回地出城送情报,千万莫管其他一切。

别姬是聪明的,她知道自己这一死,必然引得红阁中戏子的造反,她可是清楚得很,自己培养了几个什么样的苗苗,个个都火爆得紧。

再加上城中老小对日军怨气积累已久,其他戏行的人也会打抱不平,人的情绪是极易感染的,能造成的后果必然能使她满意。

所以她敢赌。

⑪满江城自古以戏曲为盛,战后梨园戏台仍有戏上演,红脸儿白脸莺莺婉婉,咿咿呀呀,繁华不减。

却是再无人敢登台拂袖《霸王别姬》,人们皆道当年红阁当家别姬城楼一唱,既是她自己的绝唱,也是全满江城的绝唱。

自此,再无《霸王别姬》
⑫李玉如烂泥醉汉一般倒在城墙下,军部的人来寻他,他衣衫凌乱,拂了一把脸,便坐起来,睁眼便瞧见了万里长空。

曾经,满目苍凉血色于此呈现在李玉骤缩的瞳孔中,太过刺目的红铺天盖地,生生散落一地温热,似要灼烧天际。

抬手,敬礼。

这里的光曾一寸一寸照亮了她暗红的戏服,照亮了她的青丝,照亮了她的眉眼,光在她的睫毛上跳跃。

“我叫别姬,别离的别,妖姬的姬,是一名戏子。

”记忆中的她总是弯着嘴角,到死也是笑着的。

她告诉他是因为舍不得,舍不得自己难过,终究还是舍了自己的性命。

⑬别姬,别姬,当真是好狠的人。

选自《小小说月刊》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曲《霸王别姬》,即便过了好几年,经历了几次出生入死及种种是非,依旧萦绕耳边,浸入骨髓,可见李玉对别姬的深切怀念。

B. 抗战结束并没有让李玉感觉丝毫的欣喜,反而十分苦涩与凄凉,因为这胜利牺牲了太多的亲朋好友,特别是难以忘怀的别姬。

C. 文中写日军封锁全城搞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李玉也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侧面写出了别姬的机智勇敢与从容淡定。

D. 别姬成竹在胸,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弟子们都充满血性,自己纵身一跳,必定激发他们以及城中百姓对侵略者由来已久的仇恨。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别姬,别姬”,反复咏叹,既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又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别姬的痛悼之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开篇设置悬念,通过描写李玉站立不稳的狼狈醉态,表现其内心的苦楚,抒写其对别姬的刻骨怀念之情,引人入胜。

C. 小说既有简洁凝练的描写,如“月悬中天,星垂平野”;又有通俗易懂的语言,如“李玉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儿”,有很强的感染力。

D. 文中多处抓住别姬的“笑”这一细节,如“笑得眼弯弯”“弯着嘴角”等,烘托了气氛,表现别姬从容淡定又视死如归的精神与勇气。

3. 如何理解小说第⑪段中“既是她自己的绝唱,也是全满江城的绝唱”一句的含意?
4. 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⑧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老房子
余开泰
傍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拆了一半的老房子终于被雨水冲垮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六年前,父亲从医院回来对母亲说:“我要建一栋新房子!”母亲一愣:“我们哪来的钱呢?”父亲说:“我这病怕是治不好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

那就是为你建一栋新房子,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你的!”
那时家里住的房子是爷爷二十多年前建的。

是一栋土砖房,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

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土砖房的墙上也有了一些黑色的印子,甚至有些地方还开了裂,瓦楞上长满了野草,窗棂也被某些小动物啃啮过,但是在村里依然没有落伍,可是现在父亲却坚持要把它拆掉。

母亲沉默了,扎竹扫帚的速度越来越快。

老房子被推倒了,工人们挑来了一担担红色的泥土,板车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瓦片和木头,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

一个月后,房子就建好了——那是一栋两层的土坯房。

父亲还请人在墙壁上刷了一层石灰。

乔迁宴上,父亲开心地陪客人们喝酒,父亲过去从不喝酒,但那一天他喝了很多,母亲一直在厨房里忙碌,我看见她的眼角挂着泪珠。

半年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妹妹也考上了高中。

而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严重得已经没有办法去外
面打工,只好呆在家里帮母亲没日没夜地扎竹扫帚。

毕业后,我在老家县城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

后来,我认识了女朋友小莉——一位漂亮的幼儿园老师。

元旦放假,我邀请小莉来到了我的老家。

小莉说,老家就像一幅水墨画,漂亮极了!不过就是上厕所有点不太方便。

临走时,我对父亲说,我要在老房子旁边建一栋新房子。

母亲有些担心地说,如果建一栋新房子我们家就有了两栋房子,按照一户一宅的政策,多余的一栋房子就会被政府拆掉。

父亲一愣,嘴角蠕动了几下,接着沉默了。

轰隆轰隆的挖掘机开过来了,大卡车也从远方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砖头、水泥和钢筋。

工人们砌墙的砌墙,搬砖的搬砖,一个多月后,新房子就建好了。

那是一栋三室两厅,两层半的小洋楼。

我们又请来了装修师傅,在房子里装上了水电,刷上了乳胶漆,贴上了瓷砖,铺上了大理石。

寒假,我和小莉结婚了,我们搬进了新房,父母、妹妹也搬进了新房。

我们一家人住在新房子里,其乐融融。

不过母亲每天都会陪父亲去旁边的老房子里走一走,看一看。

寒假过去了,学校开学了,我和小莉返回了县城。

周三的下午,母亲焦急地打来了电话,她说村里开始拆空心房、危房了。

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周六我接他去县城的医院看病。

医生悄悄地对我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没法治了。

回来的时候,父亲一直盯着村口那些被拆的房子。

我知道,父亲是在担心家里的老房子。

又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母亲带着哭腔打来了电话,说挖掘机已经开到了我们家,老房子就要被拆了。

我赶紧叫上小莉一起回家。

老房子的周围站满了人,挖掘机就停在院子里,几位乡干部正在和我父母宣讲政策。

乡干部说农村只允许一户一宅,我们家有了新房子,老房子就应该拆掉。

挖掘机喘着粗气开了过去,“咔嚓”的一声,老房子的屋顶就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洒落得到处都是……
父亲像疯了一般地扑了过去,抱着墙壁一动也不动,任凭瓦砾砖块打在身上。

父亲像一只巨大的蜻蜓钉在荷叶上,捍卫着自己的领土,又像一只发怒的母鸡,张开着翅膀护卫着未成年的幼崽。

挖掘机停了下来,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哭着对乡干部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挨不了几天,剩下的墙壁就过一段时间再拆吧。

挖掘机喘着粗气走了,父亲坐在墙根下久久不愿离开。

晚上,母亲喂父亲喝了一小碗粥。

喝完粥,父亲让我打着手电陪着他去老房子里转一转。

老房子的屋顶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散落得到处都是,月光穿过屋顶,斜斜地照在老房子里,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瓦片泛着惨白惨白的光。

父亲蹲下身子,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和瓦片,就像过去抚摸我和妹妹的头一样,充满了柔情。

父亲头痛了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

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秋雨一下就是十几天,门前的柿子树、酸枣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风雨中摇来摇去。

母亲说昨天晚上,风雨大作,大概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院子里“轰隆”地一声巨响。

第二天起来一看,老房子不见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选自余开泰《红土地上的骆驼》,有删节)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处写到父亲的病,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对塑造父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和我的形象起着较大的作用。

B. 父亲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我在房子旁边建新房子都是为了实现结婚时对妻子的承诺。

C. 小说结尾环境的描写,暗示了我们因为老房子被拆、父亲的去世而感到悲伤难过,也为下文老房子的坍塌埋下了伏笔。

D.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长短句结合,富于节奏感,将寻常用语叙写得有滋有味。

6. 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7.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一是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二是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三是三百年的工业文明。

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生态学与哲学的有机融合,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判断和是非标准。

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不合理消费方式为准则,以构建健康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培植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力点,打造-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生态文明逆生于生态的不文明。

自从工业文明发轫以来,人类被迅猛发展的科技冲昏了头脑,改造自然、人定胜天、驾驭规律等超越自然法则的理念层出不穷,高潮迭起。

人是自然的主宰,是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人类自我膨胀,贪欲泛滥;资源消耗毫无节制,环境污染毫无顾忌;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人类也灾难迭起。

圣雄甘地对此早有警示: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无法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正所谓“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
明年无兽”。

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数不胜数,但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走出了人与人、人与物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陷阱。

从人定胜天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

由此,国家出台了古今中外最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

④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

生态文明社会所要倡导的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它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伦理评价,接受自我良心的审判。

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

在“人是自然的主宰”这一工业文明理念仍然阴魂不散、暗藏杀机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

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社会倡导和奉行的道德哲学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今天务必要超越这种传统价值观,树立在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优化环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人类的发展和幸福的新理念。

⑤生态道德建设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深入人心,变成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它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风俗习惯和道德实践,除了看我们设计的标准规范能否反映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本质,能否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还要看道德的教化能在多大范围、何种程度上为社会成员所接受、信奉和遵循。

生态道德的建设必须在教化的深度和广度上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地进学校、进课堂、进村户、进一切能够进入的媒体,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让每个社会成员入脑入心,把它变成自我约束的道德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有删改)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环境承载为基础和宗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延续了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并且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C. “人是自然的主宰”理念尚存,建成生态文明社会不仅需要制度和法律,还要培养社会成员的生态美德。

D. 生态道德的建设只要在教化的深度和广度上长期坚持,就能变成社会成员自我约束的道德意。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生态文明,文章先阐述概念,接着逐层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B. 文章第二段运用引证法,论证了人类自我膨胀、贪欲泛滥会导致地球不堪重负,人类灾难迭起的观点。

C. 文章分析了建成生态文明社会所需要的重要条件,指出社会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需要被新理念超越。

D. 文章末段论证了生态道德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新的标准规范能够让全社会成员接受、信奉和遵循。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比于表现出种种生态不文明行为的工业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B. 生态道德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要受到伦理评价,由此可见,那些乱食违禁野味的不良行为应受到伦理抨击。

C. 法律和道德是社会文明的两大支撑,作者认为生态文明社会所倡导的生态道德约束比法律约束更重要。

D. 本文的生态道德观与古人提出的“道法自然”和“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

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

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

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

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

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帝曰:“卿宜遂相朕。

”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

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

”帝曰:“朕能行之。

”崇乃顿首谢。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崇奏:“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劝。

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

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

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

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

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

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

愿公思之。

”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魏知古,崇所引,及同列,稍轻之,出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

时崇二子在洛,通宾客馈遗,凭旧请托。

知古归,悉以闻。

他日,帝召崇曰:“卿子才乎,皆安在?”崇揣知帝意,曰:“臣二子分司东都,其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尝以事干魏知古。

”帝始以崇私其子,或为隐,微以言动之。

及闻,乃大喜,帝于是爱崇不私而薄知古,卒罢为工部尚书。

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

明年卒,年七十二。

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姚崇宋璟列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B.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C.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D.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顿首”即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B. “开元”有开国之意,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四年即开国四年。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贞观”是唐太宗年号。

C. “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部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

D. “东都”一般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东汉班固曾写《两都赋》,两都即东都洛阳,西都长安;本文中的东都就是指洛阳。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崇有抱负,文武双全。

姚崇少年时就学习打猎,能呼鹰逐兽,是出色的猎师;而且从小读书很认真,有辅佐帝王的理想。

B. 姚崇有才能,得到重用。

唐玄宗在狩猎中召见姚崇,并以天下事咨询于他,姚崇应对如流,不知疲倦,玄宗希望姚崇能作为宰相来辅佐他。

C. 姚崇有担当,一心为民。

开元四年山东蝗灾,姚崇担心蝗虫会吃尽百姓粮食,主张坚决灭蝗救人,并愿意承担可能带来的祸殃。

D. 姚崇很诚实,坦荡无私。

在皇帝故意打听他儿子的情况时,姚崇毫无隐瞒,直陈儿子为人贪欲而少节制,并不袒护儿子的缺点。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
(2)帝始以崇私其子,或为隐,微以言动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黄庭坚①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

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②。

远山横黛③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

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注释】①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黔州之后。

②韩愈曾有“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酒”的诗句。

③远山横黛:指眉毛。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断送”两句化用韩愈诗句,写自己未饮酒,显示出词人寂寞无聊之感。

B.“花病”句写群花凋零,好似--个病躯瘦弱之人,残春之景令人感伤。

C.“杯行”句正面写宴饮之乐,表达了词人及时行乐的旷达胸怀。

D.全词无一个“酒”字,但却几乎句句都不离酒,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16.上阕“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两句在语言上颇具特点,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高二(1)班将举办《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朗读会,请你为主持人拟写一则串台词,将下面两个节目串联起来。

要求:能扣住朗读内容,语言简洁、得体,不超过120字。

节目:《登岳阳楼》(杜甫)
节目:《菩萨蛮(其二)》(韦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土地,令人魂牵梦萦。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心中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