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是局 部电位。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去极 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 变化 称为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兴奋性递质作用 于突触后膜上受 体 ,增大后膜对 Na+和K+的通透 性,特别是N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三、神经环路 四、突触与信息传递
一、神经元
1. CNS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最主要的功能是传递 信息。
2. 病理状态如慢性铝中毒脑病、老年性痴呆时,受累神 经元微管可出现异常磷酸化。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星状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3.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原则:一个神 经元的轴突可以通 过分支与其他许多 神经元建立突触联 系
聚合原则: 同一 个神经元的胞体和 树突可以接受来自 许多神经元的突触 联系
四、突触与信息传递
1.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通过突触进行。 2.突触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3.分类:电突触、化学性突触、混合性突触
由神经末梢释放,不具有递质活性,多数 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结合后诱发缓慢的突触前电 位或突触后电位,不直接引起突触后生物学效 应。
特点:作用慢而持久,范围广。(一氧化氮,花 生四烯酸)
3.神经激素
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神经肽类。
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远隔的靶器官发 挥作用。(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激素)
习题
CNS内主要的兴奋性递质是: A.组胺 B.GABA C.DA D.神经肽 E.Glu
习题
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是: A.Ach B.GABA C.DA D.5-HT E.NE
(一)中枢DA神经系统及其生理功能 ①黑质-纹状体通路:锥体外系运动功能的高级中枢; ②中脑-边缘通路: ③中脑-皮层通路: 主要调控人类的精神、情绪和行为活动; ④结节-漏斗通路: 主要调控垂体激素的分泌。
(二)DA受体及其亚型
①D1样受体; ②D2样受体。
黑质纹状体通路主要存在D1样受体(D1和D5亚型)和D2样受体(D2和D3 亚型);中脑-边缘通路和中脑-皮层通路主要存在D2样受体(D2 、D3 和D4亚型);结节-漏斗系统主要存在D2样受体中的D2亚型。
一、 乙酰胆碱 二、γ-氨基丁酸(GABA) 三、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 四、去甲肾上腺素 五、多巴胺 六、 5-羟色胺 七、组胺 八、神经肽 (三节)
乙酰胆碱
(一)中枢乙酰胆碱能通路
①局部分布的中间神经元,参与局部神经 回路的组 成 ②胆碱能投射神经元
(二)脑内乙酰胆碱受体
绝大多数是M受体,N受体仅占不到10%。
(三)DA受体与神经精神疾病
①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功能减弱可导致帕金森病; ②中脑-边缘通路和中脑-皮层通路的D2样受体功能亢进可导
致精神分裂症。
5-羟色胺(5-HT)
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集中在中缝核,神经纤维分布 广泛,可投射到纹状体、丘脑、下丘脑、前脑和大 脑皮质。
功能与觉醒、睡眠、情绪反应及感觉传递等有关。
作用于CNS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
一、中枢特异性药物(绝大多数) 影响突触化学传递的某一环节,引起相应的
功能变化。如作用于受体、递质、特殊部位 (边缘系统,黑质—纹状体等)。有竞争性拮 抗药或特效解毒药。
二、中枢非特异性药物 只影响神经细胞能量代谢或膜稳定性,其作
用的量效关系除表现作用强度增加外,还表现 作用范围扩大。这类药没有竞争性拮抗药或特 效解毒药。
去甲肾上腺素(NA,NE)
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包括递质合成、 贮存、释放、与受体相互作用和递质的灭活。
脑内NE能神经元胞体分布相对集中在脑桥和延 髓,但NE能神经元胞体密集在蓝斑核。
生理功能:觉醒和认知功能有关 系统异常:抑郁症、焦虑症及阿片戒断症状
多巴胺(DA)
2、 突触前抑制 产生: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 生抑制的现象。
*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控制从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 使感觉更加清晰和集中。
中枢易化
1、突触后易化 *产生: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使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水 平,在此基础上再次受到刺激较易达到阈电位而爆发 动作电位。
2、突触前易化 *产生:当到达末梢的AP时程延长 ,Ca2+通道开放的 时间加长时,运动神经元上的EPSP变化,产生突触前 易化。
内阿片肽
与疼痛刺激传入、痛觉的整合、情绪及 精神活动、呼吸及胃肠活动调节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的特点
1.兴奋:欣快、失眠、不安、幻觉、妄想、 躁狂、惊厥
2.抑制:镇静、抑郁、睡眠、昏迷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中枢抑制药、 中枢兴奋药
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产生: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 ,发生抑制。
(三)中枢乙酰胆碱的功能
觉醒、学习、记忆和运动调节
γ-氨基丁酸(GABA)
GABA是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一)GABA的合成、释放、作用终止
GABA经谷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当GABA能神经元 兴奋时,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终止主要依赖突触前膜 和胶质细胞摄取。
(二)GABA受体类型:A、B、C三型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产生超极化改变,使突触 后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IPSP。
产生IPSP的机制: 抑制性递质作用突 触后膜,使后膜上 的Cl-通道开放,Cl内流增加,膜电位 发生超极化。
第二节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一)基本概念
1.神经递质 2.神经调质 3.神经激素
兴奋性氨基酸
➢ CNS内主要的兴奋性递质,脑内50%以上的突触是以 谷氨酸为递质的兴奋性突触。除谷氨酸外,天冬氨酸 也可以发挥相似的作用。
➢ 谷氨酸受体分为三类 ➢ ①NMDA受体; ➢ ②非NMDA受体; ➢ ③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 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兴奋毒性引起脑神经元的坏死或死亡
4.在哺乳动物脑内,除小部分脑区存在一些电突触 外,几乎所有的突触都是化学性突触,是CNS中最 重要的信息传递结构。
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 式Ca2+通道打开胞外Ca2+进入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递 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膜上某些 离子通道开放某些离子进入胞内 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二)递质及其受体
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GABA)、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5-羟色胺、 组胺、神经肽
1.神经递质
神经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 导致离子通道开放并形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化学物质。
特点:传递信息快、作用强、选择性高。
2.神经调质
2. 功能:支持作用、绝缘作用和维持神经组织内 环境稳定;引导神经元走向、参与递质的灭 活过程及修复过程。
3. 与CNS的生理功能调节、一些神经精神疾病 (如帕金森病、脑中风、精神分裂症)的发 生、发展密切相关,是研制神经保护药的重 要生物靶标。
三、神经环路
1. 通过神经环路对大量繁杂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 2. 信息传递作用的部位: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