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胸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0月第26卷第20期
管理、护理流程、沟通交流及护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4例(5.3%),其中器械设备准备不足2例,呼吸道误吸1例,交接班异常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16例(21.3%),其中患者投诉5例,器械设备准备不足4例,呼吸道误吸、交接班异常各3例,低氧血症1例。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P<0.01)。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表2)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6.0%(72/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6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P<0.05)。

表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观察组 7540(53.3)32(42.7)3( 4.0)对照组 7537(49.3)27(36.0)11(14.7)3 讨论
目前,医院消化内镜护理存在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缺乏、设备不全、交接班等问题,需要改变管理方式,以提高护理质量。

追踪管理法主要是从医疗物质及人为事件两个方向追踪,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力度,进而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把控[1]。

追踪管理法对不良事件直接追踪到个人,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从源头上减少不良事件。

其中对成员培训及管理制度的拟定非常重要,管控消化内科所有部门的护理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应及时完善。

结果显示,观察组仪器管理、环境管理、护理流程、沟通交流及护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采用追踪管理法护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对整个护理流程更加满意,护理依从性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成润. 追踪管理法对消化内镜护理质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作
用观察[J]. 心理医生,2018,24(2):290.
(收稿:2018-12-18)
(发稿编辑:薛芳)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胸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宋金美王金英朱莉萍胡丽永
非计划性拔管(UEX)是指未经医务人员许可,由于患者或医务人员等原因造成的插管脱落[1]。

胸腔引流管一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将会增加感染和气胸的发生,延缓治疗,重新置管增加患者的痛楚和经济负担,容易引起医患纠纷[2]。

我院对6个科室置胸腔引流管患者固定方法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单位:312000 浙江绍兴第二医院心胸血管外科
通信作者:宋金美,Email:101347773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7—12月我院呼吸内科、心胸血管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监护室、中医科6个科室置胸腔引流的患者218例;胸腔引流导管种类:中心静脉导管(细管)、22F胸管(中)、28F胸管(粗)。

1.2 方法
1.2.1 计划(P)选择6个科室的护士和医生共9名,组建持续质量改进(CQI)团队,建立微信群;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收集2017年7—12月份6个科室置胸腔引流管患者数、非计划性拔管数,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确定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 Q I)导管固定方法在降低胸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该院呼吸内科、心胸血管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监护室、中医科6个科室置胸腔引流的患者218例,通过PDCA四步法(计划、实施、核查、处置)进行导管固定持续质量改进。

结果胸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从整改前4.6%降低到整改后的0.8%,整改后护士导管固定合格率从整改前的96.4%上升到98.3%。

结论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优化胸腔引流管的固定方法,可以降低胸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保证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胸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导管固定
83
中国乡村医药
改进导管固定方法,予2018年1月份完成。

1.2.2 实施(D)①分批、分段开展培训:首先,对CQI成员进行制度学习和固定方法培训,达到制度熟悉、方法规范一致;其次,组织6个科室的全体护士学习制度,采用工作坊形式学习固定方法,达到操作熟练,方法规范;制作导管固定图册,塑封后发给每个科室使用,最后组员根据图册对本科室的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达标。

②选择合适的导管规范标识:胸腔引流管放置成功后在导管远心端合适位置贴上红色高危导管标识,用不褪色的笔记录导管名称、置管日期、内置长度。

③改进固定方法:根据不同引流管选择不同固定方法,中心静脉引流导管(细管)采用3M加强固定敷贴和3M外科加压固定胶带裁剪成大I型,高举平台法固定;22F胸管采用开口灭菌敷贴固定导管,再用胶布交叉固定导管下端;肺叶切除手术后患者胸腔引流管选择硅胶材质的粗管,放置后缝合皮肤固定和无菌敷料固定穿刺点,引流管远端采用结绳法将胸腔引流管固定在同侧胸壁皮肤上。

1.2.3 核查(C)导管质控组自2月份起对每个病房进行不定期胸腔引流管的固定方法检查。

共检查1326例,除检查引流管评估、标识、观察等过程指标落实外,着重检查引流管固定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2.4 处置(A)对于固定不合格的,检查小组现场询问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指导并改进,督促相关科室护士长组织学习导管固定规范;对前一次检查存在的问题,下一轮重点检查,管道固定合格率较低的科室,增加导管固定专项检查的次数。

1.3 观察指标①非计划性拔管率:2017年7—12月份与2018年1—6月份6个科室非计划性拔管数占该时段置管患者数的比值。

②导管固定规范:材料选择;导管固定牢固,敷贴/胶带、导管、皮肤三者充分黏合,无空隙,无卷边;长度合适。

患者翻身、活动时留有一定活动空间。

符合以上3个方面为合格,1项不符合即为不合格。

2 结果
2018年上半年发生非计划性拔管2例(0.9%,2/234),明显低于2017年下半年的4.6%(10/218);2018年上半年导管固定规范合格率为98.3%(1304/1326),高于2017年下半年的96.4%(1170/1214)。

3 讨论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倡导全面质量管理,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

CQI团队不但要注重非计划性拔管数的终末质量,更要注重对导管评估、标识、固定、观察、宣教等非计划性拔管的关键环节过程管理。

赵琳等[3]对34例管路滑脱的原因分析显示,管道固定方法不当、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全员培训等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根本原因。

因此,进行导管固定的持续质量改进,改变多层级的培训形式,增加导管工作坊形式学习固定方法,进行全员培训等均是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关键环节。

在形成固定规范前,我们广泛收集临床一线护士意见及建议,组员再进行讨论、修改,反复论其“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材料的可及性”。

如在改进细管的固定方法时,采用3M加强固定敷贴,由于操作简单,固定效果有效,费用不增加;之前我们用“工”字形3M外科加压固定胶带用于细管固定,由于裁剪不方便,不愿采用,制定规范时改用大“I”形,不仅裁剪方便,还节约材料,固定效果又好,护士都愿意采用改进方法。

粗管改用结绳法后,减轻患者对引流管脱出的担心,术后早期活动时间提早,活动量增加,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在持续质量改进过程中,形成了导管固定指导图册,以图片形式展现三种胸腔引流管规范固定方法,以文字和图形说明固定流程,材料使用技巧及胶带裁剪方法,更直观、具体、方便易学,有助于临床护士熟练掌握固定方法;所有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学习,做到全员学习,也可以根据图册随时进行质量对照,有效提高护士导管固定效果。

综上,持续质量改进胸腔引流管的固定方法,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率,保证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本观察存在不足之处是对导管风险评估,患者健康状况,护士对导管的观察及患者和家属配合度均没有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Kiekkas P,Aretha D,Panteli E,et a1.Unplanned extubation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 clinical review [J].Nurs Crit Care,2013,18(3):123.
[2]张晓静,张会芝,周玉洁,等.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
险评估体系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1331.
[3]赵琳,崔妙玲,彭雪娟,等.患者治疗管道滑脱的根本原
因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2):54.
(收稿:2019-05-13)
(发稿编辑:高燕)
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