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紫麦19的选育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新品种紫麦19的选育及应用
晁林海
【摘要】[目的]探讨小麦新品种紫麦19的高产潜力和推广应用价值.[方法]介绍其育种目标、技术路线及选育过程,并分析其品种特性及产量、品质和抗性表现,最后提出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紫麦19是安徽省紫芦湖良种繁殖场于1999年以烟农19为母本,潍麦8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参加安徽省淮北片2年区域,试验点平均产量8 469.8 kg/hm2,比对照增产5.6%,达极显著水平.2011 ~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605.0 kg/hm2,试验点全部增产,比对照增产6.5%,居半冬性组第1位.[结论]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适宜在淮北区推广种植.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9
【总页数】2页(P2571-2572)
【关键词】紫麦19;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作者】晁林海
【作者单位】宿州市农业科技管理站,安徽宿州2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
小麦生产在安徽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小麦年播种面积常年在220万hm2左右,占全省耕地面积50%的淮北地区,小麦是第一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省粮食作物的50%左右。
安徽省是全国主要的小麦生产区和商
品麦调出省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快农民致富等方面有重要战略意义。
安徽省紫芦湖良种繁殖场依据安徽省和黄淮麦区的生产现状和气候变化,确定育种目标,通过有性杂交,利用系普法,经过多年的连续定向选择,育成高产、稳产、抗病性好的小麦新品种紫麦19。
2013年通过安徽省审定,审定编号皖麦2013001。
该
品种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具有很强的推广使用价值,有望在安徽省及周边适宜地区大面积种植。
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小麦生产区域跨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两大麦区。
根据各地气候、地形、土壤、小麦品种生态型及耕作制度,安徽省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淮北平原(包括沿淮)、江淮之间及沿江江南3大种植区。
淮北平原占全省小麦面积70%以上。
该区烟农19种植面积比较大,为安徽省主栽品种,该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强,但存在不抗倒伏、抗病性差、抗倒春寒能力弱等缺点。
为此,选择大穗抗倒能力强、高抗白粉病、中抗纹枯病和条锈病等的小麦品种潍麦8号与
烟农19进行杂交,以期培育出抗倒能力强和抗病性较好的新品种来代替种植面积较大的烟农19。
依据淮北地理的生态条件和小麦生产情况,确定了高产、稳产、抗病性强的小麦育种目标。
要求株高80~85 cm,株高比烟农19降10 cm左右,抗倒能力明显优
于烟农19。
主要小麦病害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的抗性明显优于主栽品种烟农19。
产量三要素协调,成穗数在600万~675万穗/hm2,穗粒数在35~38粒,千粒重45~48 g。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7 g/L,粗蛋白(干基)14.77%,湿面筋29.00%,面团稳定时间3.4 min,
吸水率56.2%,硬度指数54.6;2011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30 g/L,粗蛋白(干基)15.70%,湿面筋31.31%,面团稳定时间7.7 min,吸水率52.1%,硬度指数52.5。
该品种适于安徽省淮北区高中水肥田块种植。
适宜播期10月10~20日,适宜基本苗225万~300万苗/hm2,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总之,坚持“良种、良田、良法、良制”4良结合,做到“适墒、适期、适量、适法”4适播种,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前氮后移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防范各种自然灾害。
适时收割,提高产量及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