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区别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为什么这个节日会有两天呢?那就是南北方的差异了.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介绍,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区别
1.南北方小年从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洒扫.购置年货.装饰屋子.
官方过小年最早是从雍正年间开始的,为了区分阶级,官方是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祀,民间就在腊月二十四举行祭灶,沿海地区.山区距离中原地区较为遥远,因此有自己的庆贺节日.
2.小年的时间差别
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南方小年习俗
1.掸尘
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
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2.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人们在腊月二十四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
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
3.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北方小年习俗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
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 . 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柳腔戏>.茂腔戏>都是说的灶王爷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后来受天帝委派为掌管一家的监护神,被封为一家之主.他权力很大,却连个土地庙大小的庙宇也没有,只有一张画像(木板印制的年画)贴在灶墙上.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
祭灶时要摆上枣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说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王皇大帝汇报去了.
祭灶时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俗话说: 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汤. 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可见灶王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来,就算完成汇报任务,带着吉祥保佑一家过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汉族民间盛行.
腊月二十四日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小年祭灶的由来和传说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日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廿三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个好点子.在腊月廿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里,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皇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
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廿三夜里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廿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河南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月亮属阴,灶君属阳,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阳等地,也有家庭主妇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作成〝祭灶汤),老灶爷牌位前,再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芝麻酥,〝祭灶糖〞,〝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还烙制十八个火烧,并用公鸡一只,夹其两翼,放在灶神前,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主祭者先将酒洒在鸡冠上,燃香.烛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口念祷词,内容多种多样,为求助祈福之语.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于纸马上焚烧,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祭祀便告结束.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