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要注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管理·教育·教学 •
777
减少,易发生足溃疡和感染。
属高危足的范畴,应有效预防[7]。
嘱患者每日适当活动,促进微循环,指导患者每日温水泡脚,水温不宜过热,以防烫伤。
,告知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生机制,教会患者检查足部并涂抹润肤膏的方法,教会患者剪趾甲,选鞋,鞋子以宽松跟脚为好,避免小鞋挤压脚部影响血液循环引起坏疽。
2.3.4 使用门冬胰岛素(诺和锐)的注意事项,应定期监测血糖,长期注射的告知患者及家属空腹,餐前,餐后的正常血糖值,根据病情病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保管胰岛素的方法,将胰岛素放置2~4℃冰箱内冷藏。
用1mL 注射器抽吸药液的方法,和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 讨 论
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BL )是一个以问题为起点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让护士掌握各科知识和技能,更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案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整合书本理论知识,找到切实有效地护理干预措施。
当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解决护理问题时,将激发护士进一步探索,寻找更多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从而使护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BL )护理教学查房过程和学习成效显示,优于传统护理教学查房,从针对患者病情,由护理教学查房主持
人介绍患者护理目标,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估,让每一位护士都能参与,督促护士进一步学习完成。
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U den L,Beaumont C.Technology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M].
London: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2006:87-103.
[2] 杨伟光.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诊治现状[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
志,2004,6(3):139-142.
[3] 刘均娥,黄金月.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基于问题的学习的
教学成效[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2):563-565.
[4] C ampbell AJ,Robertson MC,Gardner MM,et al.Ran domisd
controlled trial of a general practice programme of home based exercised to prevent falls in eldly women[J],BMJ,1997,315(7115):1065-1069.
[5] 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5.[6] 沈月秀.内科老年住院病人体位性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47-48.
[7] 王振宇 ,童奥.Ⅰ型糖尿病并发严重神经病变的护理[J].中华护理
杂志,2012,47(9):786-788.
目前,已知的血液可传播病原体高达20种,包括常见的乙肝(HBV )、丙肝(HCV )、结核杆菌以及艾滋病病毒(HIV )等。
一直以来,我国结核病、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导致医护人员的职业陷入严重的威胁。
为降低医源性感染,保证自身安全健康,广大医护人员应当重视职业暴露的危害,规范操作,加强自我防护势在必行。
1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暴露途径1.1 机械性损伤
医护人员要注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邹评修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疾控中心,四川 眉山 620360)
【摘要】目的 引导医护人员正确认识自身职业暴露发生的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提高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提高自身安全性。
方法 阐述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感染状况和感染途径,并详细说明妇产科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及意外事故的处理。
结果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暴露途径主要有机械性损伤,破损皮肤或非消化道黏膜与患者血液、体液接触,忽略防护,缺乏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缺乏合格的防护设备和用品。
通过规范操作,正确处理器械,戴手套,穿隔离衣,认真洗手,暴露部位的局部处理,器械消毒,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传播。
结论 医疗卫生事业中,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其自身长期处于具有生物危险性的环境之下。
因此,需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手术操作,注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控制。
【关键词】医护人员;血液传播;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3)19-0777-02
Medical Work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Occupation of Blood Transmitted Diseases
ZOU Ping-xiu
(Hongy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eishan 620360,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guide the staff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occupation exposure to blood-borne infections disease, increase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order to strengthen ego to protect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ir own safety. Method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ccupation infection and pathway of blood transmitted diseases, and detailed trea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medical personnel occupation protection and accident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 Result Through the exposure of the blood transmitted diseases mainly include mechanical damage, broken skin or not contact with the patient's blood, body fluids, the digestive tract mucosa, ignore the protection and the lack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on knowledge, lack of qualified protective equipment and supplies. Through the standardized operation, correct processing equipment, gloves, wear protective clothing, wash hands thoroughly, exposed parts of the local processing, equipment disinfection,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 protection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ransmission. Conclusion Medical workers work environment determines its own long-term in a biologically hazardous environment. Medical staff should strengthening their consciousness of safety , Prepare all the safety standard operation, give effective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Key words] Medical staff; Blood transfusion; Occupation protection
778• 管理·教育·教学 •
以产科为例,妇产科护士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注射、抽血、输血、输液等,均牵涉到针管等器械的应用。
临床护士最常见的损伤为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其次为锐性器具如玻璃、刀片等划伤。
在助产过程中无护具或治疗期间不带手套,很容易造成护士在传递锐利器械、回套针帽、分离针头等工作中受伤。
曹姣娥[3]等对岳阳市195名护士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接近50%的护士至少有一次锐器伤,绝大部分与注射后回针帽及注射操作戴手套有关。
医生则主要是在助产、人工流产、引产或手术时,被手术刀的割伤或被缝合针的刺伤。
1.2 破损皮肤或非消化道黏膜与患者血液、体液接触
肛诊、内诊断以及协助产妇分娩是妇产科护士的必要工作,因此医护人员将不可避免的接触到羊水、血液及分泌物。
在新生儿出生后称体重、盖脚印、洗澡、抚触等都要接触到血液。
工作中,如未能够做好完善的防护措施,导致受损皮肤、口鼻黏膜、眼结膜等不慎接触到血液,则会有感染的危险。
1.3 忽略防护
每日急诊室、手术室都会接受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如急产、大出血、新生儿脐带脱落等,为及时抢救患者,医护人员不得不省略复杂的防护步骤,争分夺秒的抢救。
由于很多危重患者自身携带血液性传播疾病,如结核病或艾滋病。
在家属未告知,或患者身份不明的情况下,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被感染概率。
1.4 缺乏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
部分医务人员对于职业暴露的认知度较差,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对于传播疾病的感染没有形成一种严格、科学的观念,则无法建立起一套规范的防护措施。
很多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对于血液传播疾病危险因素的理解和防护的认识普遍较低,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危险性。
大部分情况下,医护人员虽清除HIV、结核病等的感染途径,但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实际工作并不按照正确的规章制度执行,造成暴露或损伤。
且有相当部分医护人员因工作繁忙或感知差等原因对于自身皮肤的完整性认知非常迟钝,而破损的皮肤必将成为潜在的污染源。
1.5 缺乏合格的防护设备和用品
基于医院的经济状况,很多医院所采购的防护设备及用品并不规范,如为节省成本医院限制一次性手套、眼罩、围裙等的使用,或现有护具无法起到应有的防护效果,导致医护人员产生职业暴露,成为感染的高危因素[2]。
2 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流行现状
陈香[4]等调查指出,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年发生率超过80%,护理人员的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形势严峻,需全面干预。
在妇产科,常见的两大血液传染疾病为结核病与HIV。
我国的结核病发病率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位。
据悉,全国有5.5亿人感染过肺结核,占全人口的45%左右。
每年肺结核以新增145万的速度在不断增长,直至目前我国用药活动性结核病500万人次,传染性150万。
庞大的数据表明,结核疾病的患病率、传染率均较高,对于妇产科该类无法避免与血液接触的工作者的威胁最大。
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报告指出,全球的艾滋病人数超过3千万,其中妇女感染接近2千万[1]。
可以说,产科的HIV危险性相当高,而感染后缺特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因此暴露后感染的局部处理和追踪至关重要。
3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
3.1 机械性损伤的防护
3.1.1 规范操作,正确处理器械:手术期间,在传递锐性器械时要严格遵守规则,不能随意、鲁莽的传递,注意锐器利面不能对着他人,手术刀片切勿手装卸。
以免造成术者与自身的损伤。
输液、输血、注射等操作时,要注意针头的处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针头弯曲、损坏或剪割,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要带上回套针帽。
3.1.2 戴手套,穿隔离衣:手套是医务人员的有效防护措施,不但能够很好的保护工作人员的双手,且能够最大限度的隔离血液与皮肤的接触。
一旦不慎出现意外,锐器或针头刺入手臂时,手套可起到阻挡、缓冲的作用,降低手部的损伤,减少伤口内的入血量,从而降低污染的可能性。
检查时,护士需要将标本送入化验室,在运送过程中,需要戴手套操作,不得徒手,防止标本的溅出。
在为产妇做各项检查、采血、助产、皮肤破损或护士经验不足时均需要戴手套。
对于产科来讲工作期间除手套之外,还应当戴口罩、面罩以及穿隔离衣,由于工作期间出现的各种状况难以预测,如HIV或结核病菌携带者的血液的喷溅、大出血或分娩期间羊水的破裂等,均有可能引起感染,所以说良好的防护措施能够保证医务工作者的安全与健康。
3.2 认真洗手
洗手是降低血源性传染病的关键步骤。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做完检查之后,需用肥皂和水按照规定的6步洗手法进行清洁,必要时须在消毒液中浸泡。
术前自我检查,如出现皮肤破损,要用防水绷带包扎。
在介入性操作时间长的工作中,有皮肤破损者不宜参与。
3.3 暴露部位的局部处理
如皮肤、黏膜不慎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应立即用清水、肥皂彻底清洗,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如皮肤未破损,则用流动的清水清洗。
如破损的皮肤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等,则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至出血,生理盐水冲洗破损处,采用碘酊、酒精进行擦拭、消毒。
伤后需请专家观察暴露级别并结合患者的检测报告制定补救方案,在72h内决定是否预防性用药。
对于接触的血液被结核杆菌感染的,需立即切断感染源,进行治疗;接触的血液被HIV污染,需要尽早服用叠氮胸苷(AZT)预防性治疗;接触血液如被HBV病毒感染,需注射乙肝病毒高价抗体、乙肝疫苗。
对于接触血源的患者一一建档、记录接触部位、时间、患者基本资料等,后期随访。
3.4 器械消毒
妇产科的各种器械因不断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随时都有被患者血液污染的可能,因此每次应用之后都应当按照要求进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保证器械不受污染。
当器械表面沾有污染物或血液时,可先应用1∶10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30min,消毒后再次进行清洗。
3.5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医院要制定完善的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防护标准,定期对护士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在工作人员之间开展预防知识教育,总结发生潜在感染时的应对方案,要求每位医务工作者都能够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要求在无论何种情况下,医务工作者都应当清除的认识到潜在的危险,注意每个环节中的细节,将损伤降到最低,以免自己被血源性疾病感染。
医护人员因职业习惯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是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强烈注意,要求医护人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力求降低院内血液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刘陶宣.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与防治策略[J].应用预防医学,2008,
14(S1):4-7.
[2] 于立霞.医护人员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J].中
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327-328.
[3] 曹姣娥,邓可,胡春莲,等.岳阳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
流行病学调查[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1,4(3):93-94. [4] 陈香,曹胡林,祝宁.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的调查
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