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差异性复习
第五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大单元“四步复习法”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大单元“四步复习法”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1.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例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阿姆河沿岸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种植区之一。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图中棉花种植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该地区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降水稀少,形成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多为内流河,径流量小;湖泊多为咸水湖;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且具有耐旱的特征;土壤发育差,以荒漠土壤为主;动物种类少,耐饥渴能力强。
(2)自然环境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
在内陆干旱区,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下游河、湖水量减少或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植被会枯死;生物栖息地可能变得破碎,甚至消失;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等。
在大中型灌区,灌溉不当可能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加重。
(3)自然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咸海面积缩小,会使周围气候更加干旱,沙尘增加,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恶化等。
解析:第(1)问,结合经纬度、河流与湖泊分布状况,可知图示功区位于中亚地区。
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土壤、植被和河流等方面分析。
第(2)问,本问主要从水资源利用不当对植被、土壤、地下水、湖泊以及河流水量等产生的不利影响方面分析。
第(3)问,分析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地区土地、生物以及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即可。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例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山脉是一座横亘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即南北两坡极不对称的山脉),阴山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考点题型拓展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自测六道沟流域位于陕西神木以西14千米,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北依长城。
当地主风向为西北风,次风向为东南风,东风最弱。
坡顶侵蚀速率西北坡大于东坡。
下图示意西北坡和东坡采样点分布以及沿样线的坡面地形,采样点1—4、17—19和32为耕地。
据此完成1—3题。
1.六道沟流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A.气候年内变化轻微,多旱少洪B.降水年际变化小且年内集中C.地形破碎,风沙地貌、流水侵蚀地貌交错D.以荒漠植被为主,退化比较严重2.六道沟流域坡顶西北坡和东坡侵蚀差异的主要成因有( )①东坡的水蚀较弱②西北坡植被较差③东坡具有风积作用④西北坡风蚀作用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东坡中上部颗粒最粗的采样点最可能是( )A.19、20B.21、24C.22、23D.28、29[2020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质量检测]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北部的巴戛柴达木湖,属于咸水湖。
2018年5月24日湖泊面积为102.09平方千米,2018年10月6日面积扩大到123.68平方千米,为1976年以来的最大值。
下图示意1976—2017年巴戛柴达木湖面积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1976—2017年巴戛柴达木湖面积呈明显扩大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A.气温变化大B.降水变化大C.下渗作用小D.湖盆坡度小5.2018年5—10月巴戛柴达木湖面积持续、快速扩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降水明显偏多B.季节性融雪量增多C.冻土融水陡增D.农业生产引水增多6.有关巴戛柴达木湖面积扩大给周边地区带来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增加了土壤水分B.改善湿地鸟类栖息环境C.增加生物多样性D.增加居民直接饮用水源7.[2019天津文综卷,13(3),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
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生产功能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平衡功能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1.概念: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自然带的标志),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综合表现。
2.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地域分异规律图示变化规律形成基础成因典型地区延伸方向更替方向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方向(纬线方向)南北方向(经线方向)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非洲大陆沿20°E自然带的变化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经线方向)东西方向(纬线方向或沿海→内陆)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中纬度的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水分热量随海拔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不同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课件
6、冬季旅行时,最能感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 不均匀的路线是( ) A.广州至太原 B.成都至上海 C.福州至昆明 D.包头至乌鲁木齐 7、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下列哪条纬线 穿过的自然带类型最多( ) A.0°′纬度 B.23°26′S C.40°N D.66°34′N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3-69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3)E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属自然带的_______地 域分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 (4)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 于受沿岸______的影响。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雨 季出现在______月份(代表月份)。 (5)图中A、B、C、D四个自然带中,属于非地 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基础上而形成的是 _________。
阔叶林带
海 拔 增 高
林线
针叶林带
雪线
苔原带
极冰
纬度增高
植被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的关系
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二、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陆地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 他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 相统一。 举例:我国西北地区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 境状态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热带雨林大面积破坏的影响
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经 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3)垂直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4)本 格拉寒流 7 (5) ABCD
3、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作有规律地更替,其 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B.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C.地势的起伏 D.沿岸洋流的影响 4、世界各大洲陆地自然带分布,从沿海向内陆自 然景观差异最大的是(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5、下列地区的高大山岭中,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最典型的是( ) A.内陆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高纬度地区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考向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9.深陷塘天坑坑壁退化程度最弱的是( A )
A.西北坡
B.西南坡
C.东南坡
D.东北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该天坑海拔相同的四个典型样方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是
( C) A.①
B.②
C.③
内 容 索 引
考点诠释 【例1】 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 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 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考点诠释 (1)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D ) A.翅碱蓬—芦苇—光滩 B.翅碱蓬—光滩—芦苇 C.光滩—芦苇—翅碱蓬 D.光滩—翅碱蓬—芦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图 2 中任一与之关联 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
【答案】(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 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 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 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 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 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与甲地相比,分析 2019 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
【答案】(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干热河谷), 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 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 量增幅较小。
高中地理复习之自然环境整体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用——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1、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2、自然带的命名:温度带 + 植被 + 带 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二、地域分异的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2、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分异规律: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影响因素)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分异规律: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全球性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 海陆分异 差异性的体 现{区域性地域分异{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水热组合{气候 差异自然带一.基础知识1(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 、雪线与降水(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
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 .气候变化 B .植物变化C .水的变化 D .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复习之自然环境整体性 -学生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基础知识1(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 、雪线与降水(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
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据此回答3~5题。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始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文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 A.物质循环关系 B.能量流动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 D.食物链关系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以植被和土壤为出发点,考查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域分异规律。
如全国甲卷9~11题、湖南卷18题、湖北卷1~3题、广西卷14~16题、北京卷18题,主要以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浙江卷(1月)3~4题、黑吉辽卷8~9题、湖南卷19题、北京卷16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福建卷14~16题、黑吉辽卷4~5题、新课标卷6~8题、湖南卷9~11题,考查植被和土壤的成因、影响因素等。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综合性非常强,所有与自然地理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从该角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点整体把握、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是历年各考区的考查重点。
考向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高考·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
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A.冻融造成的变形B.构造挤压变形C.流水不均匀沉积D.风沙差异沉积3.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A.持续升温B.持续降温C.波动升温D.波动降温【答案】1.D 2.A 3.C【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低,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错误。
高中地理总复习第4章检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
第四章检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辽宁二模)热融湖塘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因温度升高导致地表土层沉陷,融水汇聚于洼地形成的湖泊。
青藏高原是我国热融湖塘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湖塘周边的原生植被多为高寒草甸。
热融湖塘的形成与发展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
据此完成第1~2题。
1.近年来,青藏高原热融湖塘的面积趋于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冰川融化B.退耕还牧C.地面沉降D.冻土消融2.随着青藏高原热融湖塘面积的扩大,湖塘周边的高寒草甸()A.向荒漠转变B.向耕地转变C.向灌丛转变D.未发生转变蚂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昆虫物种之一,一般生活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下筑巢中。
蚂蚁喜热,在15~40℃都可正常生长,但最佳生长气温为25~35℃,低于10℃就进入冬眠。
蚂蚁生存的土壤湿度为10%~20%,空气相对湿度为70%~90%。
下表为我国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垂直带蚂蚁群落重要指标。
据此完成第3~4题。
3.影响高黎贡山南北段蚂蚁物种数目、个体总数和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热量C.降水D.光照4.高黎贡山南段山顶蚂蚁物种数目、个体总数和密度都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地形平缓B.热量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2021广西摸底)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
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
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关于祁连山南坡、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B.随土层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增大C.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小于南坡D.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低于南坡6.同一土层深度,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比南坡大的原因是北坡()A.热量条件好,植被茂盛B.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率高C.蒸发强,植被少D.微生物分解旺盛,有机质积累多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提纲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1 生物演化史:地球消失(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消失(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洁到简单)。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进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2 生物灭亡: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亡时期。
缘由:环境变迁、灾变大事。
3 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特殊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加,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进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转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潮湿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凹凸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加(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山东版202地理复习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精练含解析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形式:选择题、综合题形式都有出现考查内容: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其关系、整体性、差异性考查频率:高频率、高分值考查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考查素养:侧重考查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从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来看,组成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彼此之间的联系将会是考查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始终贯彻其中,备考时,要关注“结合实例",理清自然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A。
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C。
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答案C2。
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
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
整体性特征D.差异性特征答案C知识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
热带草原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A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
火山灰深厚D。
光照充足答案C知识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该山地南坡属于()A.阳坡和背风坡B。
阴坡和背风坡C。
阴坡和迎风坡D.阳坡和迎风坡答案D2.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A。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
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5.(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土壤、生物。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针对性练习1: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
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A.林海 B.冰川C.雪原 D.极光答案:1.B 2.A 3.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平地狭小,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目的主要扩展平整的用地空间,由材料知该区域为岛屿,四面环海,风力强劲,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目的为了抵御强风,防止强风掀翻屋顶。
故B正确;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对防御海浪,便于出行关系不大,故A错误;减少屋顶积雪的承受,应将增加屋顶坡度,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C错误;保暖防寒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第2题,由材料可知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为捕鱼,搭建许多木架主要是用来晾晒鱼干,故A正确;晾晒衣物不会搭建许多木架,故B错误,由图中木架的形状,可知搭建的木架不是用来堆放薪柴、圈养牲畜的。
故CD错误。
故选A。
第3题,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北极圈以内,有极光现象,是该地区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故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极光,故D正确;林海、冰川、雪原在较低纬度的区域也有,不是该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故不是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故ABC错误。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复习背诵资料-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标: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一、(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水文(不是水源)、地貌、生物(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的反义词是部分,或者孤立,整体性就是不孤立,也就是相互影响,另外整体往往大于部分之和,所以整体往往可以有单个要素不具备的功能)(二)、整体性的应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地气水土生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城市、乡村)、劳动力、市场、政治、军事、交通、文化、经济(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技术等。
(即主要由人创造的)(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用整体性原理回答问题)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进行)案例1:太阳能、水、钙、铁等元素在各要素间流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太阳能进入变成生物化学能。
通过降水,土壤、岩石、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案例2: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
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
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
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
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
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 地理要素间进行这物质与能量交换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哪两个新功能?)
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某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 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地域差异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沿一定方向 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叫地理环境的 地域差异。 2 地域差异表现——自然带 (1)定义: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 陆位置的不同,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 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澳大利亚大陆森林、草原、荒漠半环状分布的主要 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地理位置
草 原 森
荒
漠
草 森
原 林
林
西海岸荒漠带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东北部热带雨林带的原因有( )和(
),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告诉我们:
人类应当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整体性告诉我们: 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该注意 因地制宜。
经度地带性是指:
1、东西南北方向
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2、经线、纬线方向
自然带沿着经线方向延伸,纬线方向更替。
3、经度、纬度变化方向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方向延伸,经度变化方向更替。
2、非地带性差异
由地貌、海陆分布、岩石性质、洋流等因 素影响 例1: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由海陆分布形成的 例2: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是沙漠, 西侧是温带森林 ------由地形因素形成的 例3:荒漠带中呈斑点状分布的绿洲 ------由局部水分变化形成的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A 成因: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 的差异性造成的。 B 变化规律:自然带沿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注意: 例1: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 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
首先考虑同一海拔(假设都是5000米),不同纬度,比如赤道附近和 北极附近,( )附近的垂直带谱多;然后考虑同一纬度,比如赤道 上,海拔5000米和100米,( )米的垂直带谱多
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一.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 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一②一③ 一④的变化是以___ 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 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 景观变化规律近似__ ___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 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 山地的垂直 地域分异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表现特征
热量 水分
东西延伸 高纬、低 太阳辐射 南北更替 纬明显 南北延伸 海陆位置 东西更替 中纬地区明显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 低纬高山地 垂直更替 区明显
东西=经度变化方向=纬线方向 南北=纬度变化方向=经线方向
(2) 类型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寒带 亚热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有()
西岸
中部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东岸
西岸
中部
冰原带 苔原带
东岸
高纬度地区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温带 大陆 性气 候 温带季风 气候 66°34 N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温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带 阔叶林带 草温 带 原荒 漠 亚热带常 带 带 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 绿阔叶林 带 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季 风气候
中纬度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自然带
23°26 N
低纬度地区
0
热带雨林带
(3) 分布规律 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A成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B变化规律: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C形成基础:热量。 ②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A成因:由于海陆位置的不同,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 的差异性造成的。 B变化规律:南北向延伸,东西向更替。 C形成基础:水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