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公输教案新版新人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公输
[CAI教案]演读
设计理念:本课的创意在于文言文的演读活动。
这是一篇以对话描写为主的散文,形象含于语言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等值得揣摩联想。
因此,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变化,通过对话内容与对话环境体味人物形象,进行表演式阅读活动。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1.介绍《战国策》导入。
2.讲述春秋战国故事,了解时代背景。
二、读课文。
采用分层朗读方法。
(一)将课文读准。
注意以下读音:
械.牒.荆.国麋鹿
..公输盘.鱼鳖鼋鼍
..雉兔鲋.鱼敝舆.守圉.
(二)将课文读顺畅,把握重音和语气停顿。
注意以下句子:
①荆国/有余
..于地/而不足
..于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
..之与敝舆
..也。
④吾/知所以
..距子矣,吾/不言。
(三)将课文读懂。
1.教师范读。
学生听记。
2.学生试读。
教师辨正。
3.学生再读课文与注释。
4.学生、教师对译、互译课文。
注意以下内容:
①掌握词语意思
子墨子九距.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
吾义固.不杀人然.,胡不已乎吾知所以
..距子矣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②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宋何罪之有?
●胡不已乎?
●胡不见我于王?
●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杀臣,不能绝也。
三、演读课文。
1.概括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学生讲述课文故事。
要求不遗漏课文内容。
3.重点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
②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
③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④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4.读好下面的疑问句。
①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②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③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5.读出下面排比句子的特点。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②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6.用想象的方法,为每个句子加上神态、动作、语气变化,说明理由。
如:
公输盘(关切地笑问)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愤怒地)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
学生试着变化读课文。
7.学生用想象扩展的方法讲述故事。
8.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课堂小结。
[第二方案]人物评点
设计理念: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形象鲜明。
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把握言外之意,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探究。
采用评点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揣摩人物语言。
抓住人物最具有特点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及其说话时的潜台词。
学生选择个性化人物语言进行揣摩评点,老师点引。
如:
墨子:“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一见面就提出无礼要求,借以引出公输盘的所谓“义”。
如果对方答应,则可以指责他的无义;如果对方反对,则借此引出对方战争的无义。
可谓用尽心计。
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
”——对于墨子的要求,公输盘当然拒绝,以免落下无义的骂名。
对照他协助楚王的行动,可以看出他的虚伪。
楚王:“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理屈,但词不穷。
楚王以造好云梯作为借口,实质上是凭借楚国强大的实力,威胁墨子:尽管你说的有道理,但你又能把我怎样?显示出楚王的蛮横无礼。
二、分析人物细节。
学生结合语言评点,抓住细节分析,老师归结。
如:
墨子:墨子并没有直接劝说楚王,而是抓住他的谋士公输盘,所以,先对公输盘施加压力,让他背上不讲道义的罪名,借以对楚王间接地施加压力。
这不愧为一种非常成功的迂回战术。
这个细节,充分显示墨子的高超论辩技巧。
公输盘:对于墨子的言论,表面上折服,却以已经答应了楚王为由进行退却,可见公输盘的圆滑。
楚王:同样,对墨子的对策口头上认同,但骨子里还是不服,用已经找到对抗的方法相威胁。
这一细节充分表现楚王的仗势威逼的性格。
三、概括人物性格。
结合以上评点和人物身份的不同,各用一句话评点人物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