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安全角度解读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粮食安全角度解读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从粮食安全角度解读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张瑞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从粮食安全角度解读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课程前言
2016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16年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我们可以看出,2015年叫着力加强,2016年是作为主线,可以看出在2017年我们未来农业农村工作主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开展和推进。
下面我们就对我们会议强调的一些内容进行初步的解读。
会议上强调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
我们看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我们任何的改革推进的深化,都要首先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的安全,然后仅仅围绕我们市场的变化,这个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什么呢?也就是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目前生产供需严重不匹配,我们未来农业生产不要以量为目标,要以需求为导向,将生产的质量和品质提高,同时将生产的链条拉长,因此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的改革和深化,首先的目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再者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是我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
保障有效供给,我们的供给层在哪些问题,就是我们存在着无效的供给,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玉米供给过多,大豆和优质饲草料供给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阻碍供需匹配的问题。
因此要提出,我们要以需求为导向,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我们以什么为主攻方向呢?我们以提高农业供给
质量为主攻方向,之前以单纯的追求农业生产数量和产量,现在我们要追求质量和品质,从我们质量科技投入、品质、口感等方面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就是我们农业结构供给侧改革主攻方向。
那么我们以什么为改革的根本途径呢?这个途径就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说到体制改革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比较全面的问题。
这个体制改革包括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还包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比如我们农村的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只要深化这些改革,才能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然后我们再要改革的
是财政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投入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推进生态、有机、绿色农业发展,要把财政支农投入放在绿色发展补贴上。
进行机制创新的同时,要求是激发市场、要素和主体,市场、要素和主体的激活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只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
比如在三权分置的基础上,我们要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等等,最终还是要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比如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
我们这些能干的返乡创业,给农村带来新的活力、新的生机和新的要素。
通过刚才讲的这些手段,最终我们农业的供给侧改革要达到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目的,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最终还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来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的目的就是从需求变化的角度,来供给绿色优质产品,来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上面会议强调的内容就可以看到,未来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抛弃数量定论,要提高质量为目标,核心点是加快深化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农产品价格机制的改革,还
有我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根本途径是通过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来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才能更好的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任务是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
我们的手段是什么?就是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且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在我们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当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底线,这个底线有三个部分,就是必须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我们从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中,主要手段、主要目的和主要底线可以看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性。
国家粮食安全是被提升到国家的安全的战略角度上,下面我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未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着力点。
2017年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开展工作,那么我们的供给侧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我们在粮食生产当中,供给侧和需求侧是不匹配?加入WTO后,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粮食的供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生产,再一个就是进口,粮食的需求主要两方面,一个是国内消费,一个是出口,那么我们研究中国的粮食供给侧问题,我们必须要全球化视角看一下粮食供求现状及进出口现状,去发现我们粮食产业在供给侧方面到底出现哪些问题。
一、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生产现状
首先就是在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生产现状。
我在研究中国粮食生产现状中,一直是以中美来对比的,因为美国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美国的粮食生产战略,我们从中美粮食的生产现状、需求现状、进出口现象当中可以做出一个对比,可以发现中美的差距。
我们从中美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主要选取了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口粮进行研究。
我们看一下,中国的玉米在全球是处于什么生产地位。
中国是玉米生产大国,生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是玉米生产
第二大国,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巴西仅次于中国,位列全球第三。
从生产的绝对量和所占全球总生产量比重看,美国在玉米生产上占绝对优势,2013年至今美国玉米生产量占全球总生产量比重一直超过35%。
中国虽位列第二位,但与美国仍具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比巴西整个国家的玉米生产量还要多。
2015和2016,中国玉米生产量为224.63百万吨,美国玉米生产量为345.49百万吨,两国相差120.86百万吨,同年,位列世界第三的巴西生产量为67百万吨,从中美两国的玉米生产总量来看到,美国在全球玉米生产中的绝对地位优势。
从中美两国的玉米生产总量来看到,中美两国占据全球50%以上的玉米生产量,可见美国在全球玉米生产中的绝对地位优势。
中国也占据了仅次于美国的重要位置。
这是我们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的玉米生产情况。
那么我们小麦的生产情况,中国是小麦生产大国,生产量略低于欧盟,位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是小麦生产大国,生产量略低于欧盟。
从小麦生产量的绝对值和占全球生产总量的比重看,欧盟近五年的小麦生产量平均每年比中国高22.34百万吨,占全球比重平均高出3.1%。
从小麦年产量的变化看,从2012-2013作物年度至2015-2016作物年度,欧盟的小麦生产量一直在增加,增加幅度达19.46%。
中国的小麦生产量是一个怎样的生产趋势,中国的小麦生产量也一直在增加,从2012-2013作物年度至2015-2016作物年度,我们小麦生产量的增加幅度为7.58%,小麦平均产量为125.47百万吨。
印度是小麦的第三大生产国,印度的小麦生产量占全球平均比重为12.90%。
全球前三大小麦生产国约生产了全球50%的小麦。
美国是一个什么情况,从美国小麦产量变化情况
看,近五年美国的小麦产量变化并不大,美国小麦产量一直徘徊在59万吨,2014年美国被俄罗斯超越,目前位列全球第五大小麦生产国。
从小麦的生产来看,我们在小麦的生产也是仅次于欧盟,占绝对的生产优势。
从中国的稻谷的生产情况来看,中国是稻谷第一生产大国,印度是第二生产大国,从生产的绝对量和所占全球总生产量比重来看,中
国在稻谷生产上占绝对优势。
2012年至今中国稻谷生产量占全球总生产量比重平均为30.28%,印度稻谷生产量占全球总生产量比重平均为22.14%,两国总共占据全球超过50%的稻谷生产量。
从中印稻谷生产差距看,2015-2016作物年度,中国稻谷生产量为145.77百万吨,印度稻谷生产量为104.32百万吨,两国相差41.45百万吨,同年,位列世界第三的印度尼西亚生产量为36.20百万吨,我们可以看到中印两个稻谷生产的差距能够比印度尼西亚整年的稻谷生产量还要多,可见我们中国在全球生产中的绝对地位优势。
那美国的情况是如何呢?美国的稻谷生产量较低,位居全球第十一位,美国的稻谷生产仅生产占全球1.39%的稻谷。
我们刚才分析了中国三大口粮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到中国在玉米的生产上、小麦的生产上、稻谷的生产上都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稻谷的生产,我们稻谷生产占全球30.28%生产量。
可见,我们的生产是绝对优势的,那么我们的需求如何,我们生产如何满足我们的需求。
二、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消费现状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消费现状。
中国是玉米消费大国,消费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
从玉米的消费量和占全球消费量比重看,中美两大玉米生产大国,也是两大玉米消费大国。
刚才我们提到美国是第一大玉米生产大国,中国是第二大玉米生产大国,同时我们的消费也是,美国是第一大玉米消费大国,中国是第二大玉米消费大国。
从玉米的消耗量来看,美国的玉米消费量最高,这主要是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又非常大的关系。
美国的玉米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0.81%,美国近五年的平均消费量为294.23百万吨,从近五年美国的平均生产量为343.56百万吨,对比近五年美国的平均生产量和消费量可以发现美国玉米的国内生产大于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美国应该是玉米的出口大国。
中国的玉米消费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09%。
近五年中国的平均消费量为210.7百万吨,近五年中国的平均生产量为216.08百万吨,对比中国生产量和消费量可以发现中国玉米的国内生产数量能完全满足其需求数量,并且还有余。
我们可以
推测,中国应该是玉米的出口国或者玉米生产的平衡国。
那么带一个疑问下面看,到底中国在进出口方面是什么情况。
我们看消费占全球的比重看,中美两国每年要消费全球50%
的玉米。
从消费量的变化来看,美国近五年玉米的消费量增长最快,增长率达到19.63%,中国其次,中国玉米消费增长率为13%,那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玉米的消费每年都在增长的,这可能对畜牧业消费的需求有关系,因为玉米是非常重要的饲料原材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小麦的消费情况,从小麦的消费情况来看,中国是小麦消费大国,消费量略低于欧盟,位居全球第二位。
从近五年全球小麦消费量及分布看,欧盟小麦消费量最高,近五年的平均消费量为124.18百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7.58%,其次是中国,近五年的平均消费量为117.4百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6.65%,可以看到两国消费总量的变化,其实中国和欧盟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美国的消费情况如何呢?美国列第五位,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84%。
总体来看中国小麦消费量从2012年的125百万吨,下降到2016年的117百万吨,下降了8百万吨。
小麦的消费是有一个下降的趋势。
那么我们稻谷的消费如何,中国是稻谷消费大国,消费量位居全球第一位。
从全球稻谷消费量及分布看,全球稻谷消费地区和生产地区基本是一致的,也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从全球最大消费国中国看,近五年每年平均消费143.3百万吨稻谷,占全球消费比重为30.22%,印度近五年每年平均消费96.29百万吨,占全球消费比重为20.31%,中印两国占据了全球超过50%的稻谷消费量,从生产量与消费量对比看,两国稻谷生产量与消费量差距不大,基本持平。
那我们从生产的数量来看,我们可以推测中国可以满足稻谷需求的,应该是不会去进口稻谷,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看一下,中国稻谷的消费情况。
美国的稻谷消费量非常少,居全球13位,消费量仅占全球消费量的0.84%。
我们刚才分析了中国三大口粮的消费现状,发现中国是世界三大口粮消费大国。
对比国内供求量的数据看,三大口粮
的产量可以满足三大口粮的需求,并且丰年有余,从供给量、需求量的数据来看,中国三大口粮在全球视角下战略地位来看,正常的逻辑是中国的国内生产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甚至有些产品可以出口。
但是我们的现实情况是什么?三大口粮的贸易现状如何呢?
三、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一)中国已经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家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家。
从近五年玉米进口情况看,中国进口量年平均达3.53百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77%,
尤其是2014年,玉米进口量达到5.52百万吨,一跃位居全球进口第八位。
近五年玉米出口量非常有限,2015年中国出口玉米1万吨左右,中国已由玉米净出口国变成了玉米进口大国。
这里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中国是玉米生产大国,生产量仅次于美国,排全球第二,中国也是玉米的消费大国,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占全球第二位。
国内玉米高库存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迫切任务,但在国际贸易上却是玉米净进口国家。
而且在全球的进口当中,排第八位,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们的供给出了问题吗?还是我们的需求出现了问题,还是我们的供需不匹配。
从世界主要玉米进口国家的国际贸易格局来看,中国玉米进口年度间存在着波动,玉米进口并非由于国内产需缺口的驱动,从玉米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就可以看到我们国内的产区是没有缺口的,如何解释我们国内的产区无缺口,我们却又是世界上玉米进口国家,受政策、人文等非市场因素影响带来的后果,这些因素就包括临时收储的实施,还包括人文的一下炒作。
从中国进口量的变化看,中国从2012年的2.7百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5.52百万吨后,之后又下降到2016年的3百万吨,我们看到2012-2014进口量是逐步在增加的,可是2016年为什么一下子下降了,而且下降的2.52百万吨,2016年玉米不再实施临时收储的价格支持政策,玉米取消了临时收储的价格之后,玉米价格就回归了市场,从之前一块钱左右下降到现在的6.7毛钱。
玉米进口量较之前有非常大的下滑。
从这里可以推断,之前玉米的进口量主要是国内实施临时收
储政策带来一些后果,又由于我们还存在其他人为因素。
包括我们对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和限制,都会对我们的玉米产量有些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可以受到政策、人为各方面的影响。
从美国的进口量来看,美国是玉米的进出口国,它的进口量非常非常小。
从全球玉米出口量的变化来看,我们整个全球的玉米出口量是在增加的。
从2012年的100.55百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139.71百万吨,增长了38.95%。
从近五年玉米出口情况看,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乌克兰是最重要的四大玉米出口国,从四大玉米出口国可以看到,虽然中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生产国,我们确不是世界上可以排上位的玉米出口国。
美国是玉米第一大生产国,第一大玉米的消费国,同时也是第一大玉米的出口国,美国年均出口量达到44.70百万吨,年均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比重为33.92%。
与世界玉米出口格局不同,中国自2012年开始每年的玉米出口量十分有限,变成了玉米净进口国。
这是我们的玉米的情况,总结来说,也就是说中国是玉米的生产大国,玉米的消费大国,也是玉米的进口大国,也是玉米的出口小国。
(二)中国已经是小麦净进口国家
我们的小麦是一个什么情况?从小麦来看,从近五年小麦进口情况看,中国进口量平均为3.73百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28%,尤其是2013年,中国小麦进口量达6.77百万吨,一跃成为全球第五大小麦进口国,近五年中国小麦出口量年平均约80万吨,从进出口的数据差可以看到,中国目前也是小麦净进口国。
总体看,近两年中国的小麦进口量维持在3.5百万吨左右。
从近五年小麦出口情况来看,俄罗斯、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最重要的前五大小麦出口国,这里也有一个疑问,就是中国也是小麦生产大国,仅次于欧盟,位于第二位,中国也是小麦的消费大国仅次于欧盟,位于第二位。
欧盟是最重要前五大出口国,中国是不是小麦的出口国呢?中国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小麦出口量非常有限,已经变成了小麦净进口国。
中国小麦进出口格局与美国明显不同。
美国近五年
小麦的进口量平均为3.73百万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2.28%,但美国近五年的小麦出口量平均为25.96百万吨,从进出口的数量开始看,美国是小麦净出口国。
从小麦的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到,我们中国是小麦的生产大国,也是小麦的消费大国,同时也是小麦的净进口大国。
(三)中国是全球最大稻米进口国
我们稻谷的情况如何呢?从近五年稻米进口情况看,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稻米生产国,但也是全球最大稻米进口国,从2012年的3.5百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5百万吨,稻米进口量增长了42.86%,年均增长8.57%。
进口量的最高点在2014年,达5.15百万吨。
稻米的增长量是非常的惊人的,我们回想下,刚才我们提到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同时我们现在变成全球的稻米净进口国。
从平均值看,近五年中国稻米进口量的平均值为4.54百万吨,占全球进口量的平均份额为10.95%,与全球第二大稻米进口国尼日利亚相比,中国近两年的稻米进口量比第二大进口国的一倍还要多。
尼日利亚近五年的稻米平均进口量为2.32百万吨,占全球稻米进口量的平均份额为5.58%,可见从近五年情况比,中国的稻米进口量也显著高于尼日利亚。
显著的高于第二大稻米进口国。
美国的情况如何?美国进口量与出口量的比较看,美国近五年平均进口量为0.75百万吨,平均出口量为3.32百万吨,可见美国是稻米净出口国。
从稻米出口量变化看,全球最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家是印度、泰国和越南,也可以看到这三个国家是全球最重要的稻米生产国,中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稻米生产国,可是在出口的重
要国家里,我们并排不上位。
但是我们在进口的国家里排到了最大,我们是最大的稻米进口国。
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是稻米最大的生产国,确也是出口大国。
同时中国的稻米出口量仅占全球总出口量0.81%的份额。
美国虽不是稻米生产的大国,却在稻米出口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年均出口量占总出口量8.04%的份额。
从全球粮食供求看,中国是三大口粮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三大口粮的进口大国和出口小国,单从生产数量看,中国的粮食
生产能力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并且丰年有余,可为什么近五年中国三大口粮的进口量在迅速增长?我们中国在全球当中的进口位置也已经排在第一,甚至于小麦排在了第五,稻谷排在了第一。
我们的产量去哪了?我们为什么要进口那么多的口粮,我们的产量放在库里,玉米、小麦、稻米无一例外。
我们从三大口粮的供给角度来看,我们生产量非常大,进口量也非常大,我们从需求量来看,消费很大,出口很少。
为什么中国人不购买自己生产的粮食,却要去进口?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国内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必须进口,如大豆,我们80%的大豆都是进口于美国和巴西,国内的生产满足不了需求。
供需有缺口,我们的进口是理所当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价格太高,进口价格低,我们的国内的价格不具有竞争力,即使国内的产量非常高,库存量也非常高,但是加工企业、饲料企业没有人来买,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进口来购买玉米。
我们也可以进口玉米的替代品高粱、大麦、DDGS。
国内的产量就应该放在仓库里。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国内生产的品质较差,进口的粮食品质较好,比如说现在的两湖地区,是我们稻谷的主要生产区域,但是两湖地区,人民消费的大米也是泰国大米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们国内的生产品质较差,进口的品质较好。
四、基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民众对国内生产的粮食不放心,进口粮食有保障。
有的农户反应,之前生产粮食不需要打药,现在一季要打上三四次。
同时我们现在农业地利的水平非常差,必须要通过施肥来增加地利,才能维持我们的高产量,才能维持农民的高收入。
从这四点看,农业供给侧确实出现了问题。
农业供给侧从这四点的原因看,第一个是供需缺口的问题;第二个就是我们国内价格太高的问题;第三个就是我们国内生产的品质较差的问题;第四个就是我们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带来我们国内农业严重污染的问题。
四、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