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下鼻甲消融术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冻下鼻甲消融术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毛玉华
【摘要】目的观察低温冷冻行下鼻甲消融术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100例尘螨致敏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16 ~ 62岁,年龄中位数36.3岁.运用杭州制氧机厂生产的S107型手持式低温液氮冷冻治疗器行双侧下鼻甲和鼻丘部位组织消融,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鼻部总体症状进行评分,并且行鼻激发试验(nasal provocation test,NPT)、生活质量评定,评价治疗效果.使用SPSS 9.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前鼻部总体症状VAS评分平均为(7.1±2.0)分,治疗3个月后降为(2.5±1.5)分,治疗6个月后为(2.1±1.5)分,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9,P=0.0001).②所有患者治疗前屋尘螨NPT均为阳性,治疗后3个月89例(89.0%)患者转为阴性,11例(11.0%)仍为阳性.③治疗前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为(7.8±2.0)分,治疗3个月后生活质量总评分为(3.7±1.1)分,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总评分为(3.5±1.0)分,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5).结论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行低温冷冻下鼻甲消融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鼻部症状,降低了鼻黏膜的高反应性,有助于鼻呼吸和嗅觉功能的恢复.【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
【年(卷),期】2016(025)001
【总页数】3页(P11-13)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常年性;消融技术;治疗结果;鼻激发实验;嗅觉
【作者】毛玉华
【作者单位】443000 湖北省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变应性鼻炎(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
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1]。

冷冻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患
者耐受性好的优点。

利用冷冻技术行下鼻甲消融术能使肥大的下鼻甲体积缩小,鼻腔扩容,改善通气,提高嗅觉功能,鼻腔黏膜功能快速恢复,能显著改善AR患者的鼻部症状和生活质量。

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1—2014年间本科室收治的AR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16~62岁,年龄中位数36.3岁;病程1~20年,平均5.4年。

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为中-重度持续性AR,且所有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对屋尘螨和粉尘螨呈阳性。

1.2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急、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结构性的鼻腔阻
塞(严重鼻中隔偏曲)等。

1.3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双鼻腔用1%丁卡因溶液喷雾行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生理盐水行下鼻甲黏膜下浸润麻醉。

采用杭州制氧机厂生产的S107型手持式低温治疗器(低温治疗器用液氮制冷)。

治疗时左手持前鼻镜,右手持冷冻器,冷冻器喷头从下鼻道进入接触下鼻甲下部由前向后开始喷射,连续喷射15~20 s,液氮通
过冷冻器即成气体喷射至病变部位。

冷冻病变部位至结霜变白,持续1 min,待局部复温后再重复治疗2~3次(2~3个冻融周期)。

然后对双侧鼻丘部进行冷冻。

左右鼻腔分别按此方法依次冷冻。

患者术后观察20 min,如无出血等并发症可离院回家休息。

口服鼻炎片7 d及鼻腔局部用抗组胺药4 d。

间隔7 d后重复治疗一次,
连续做4~6次,视鼻腔情况决定治疗次数。

定期随访。

1.4 研究方法
1.4.1 鼻部症状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运用主观
视觉10分评分表(10 cm长)评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鼻腔症状情况,并对鼻部总体症状进行评分,代表AR严重程度。

1.4.2 鼻激发试验(nasal provocation test,NPT)采用直径10 cm的滤纸片蘸屋
尘螨变应原点刺激液0.05 mL放置于患者右侧下鼻甲前端黏膜表面,观察20 min,如出现明显流涕、鼻塞、打喷嚏症状记录为阳性,如无明显鼻部症状出现,则为阴性。

1.4.3 生活质量评定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鼻炎相关的生活
质量调查,内容包括:①鼻部相关(鼻涕、喷嚏等)。

②眼睛反应(流泪、眼肿、眼
痛等)。

③行为状况(常携带纸巾,鼻子不舒服需要抠鼻及吸鼻等)。

④睡眠质量(失
眠频繁,睡眠质量差,入眠困难等)。

⑤日常生活(容易过敏,不愿活动等)。

⑥情
感内容(心情低落,烦躁不堪,情绪消极等)。

⑦其他方面(工作质量下降,极难集
中注意力,易疲惫头痛等)。

总分42分。

每项由患者所受影响程度进行判别,完
全没有影响至影响严重之间为0~6分,总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9.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治疗前后差异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χ2
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治疗前鼻部总体症状VAS评分为(7.1±2.0)分,治疗3个月后降为(2.5±1.5)分,治疗6个月后为(2.1±1.5)分,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t=17.69,P=0.000 1,表1)。

2.2 治疗前后NPT的变化所有患者均对屋尘螨和粉尘螨过敏,SPT≥“++”,且治疗前屋尘螨NPT均为阳性。

治疗3个月后复查NPT,89例(89.0%)患者转为阴
性,11例(11.0%)患者仍为阳性,但鼻腔激发后的症状有所减轻。

2.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定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治疗3个
月后生活质量总评分为(3.7±1.1)分,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总评分为(3.5±1.0)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2 8,P<0.05,表2)。

变应性鼻炎属Ⅰ型变态反应范畴,食入或吸入变应原均可引发。

近年研究发现粉尘螨、屋尘螨、德国小蠊的分泌物和尸体是排名前三的过敏源[3],尘螨的阳性率高
与当地的气候、空调使用率有关,随着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加重,雾霾天气的增多,空气中的SO2、O3不仅不利于呼吸道纤毛细胞对抗原的清除,还增加了尘螨与机体的接触[4-5],因此很多地区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本次研究对
100例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行低温冷冻下鼻甲消融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3
个月后患者鼻部总体症状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89%的患者变应原NPT
转为阴性,提示冷冻行下鼻甲消融术后患者鼻炎严重程度明显减轻且鼻黏膜高反应性显著降低。

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是由于下鼻甲有丰富的血管、血窦,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对低温冷冻十分敏感,冷冻产生-196℃的低温,可使小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闭塞,使组织内的血流减少,并降低生物体内分子运动的速率。

冷冻后下鼻甲组织细胞内冰晶形成,类脂质包膜凝固变性[6]。

而在融化时,
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缓慢,管腔内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缺血组织坏死,可使病变组织脱落。

其次,下鼻甲黏膜内存在副交感神经节。

鼻腔内感觉神经末梢的一些神经肽(VIP)和P物质(SP)、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等对鼻黏膜的血管舒张和腺体分泌起调节作用[7]。

变应性鼻炎者下鼻甲基底膜部SP和VIP
阳性纤维分布多,提示自主神经由该处通过。

所以冷冻行下鼻甲消融术可阻断部分感觉神经,降低感觉副交感神经反射,减少SP和VIP的释放,使变应性鼻炎症状改善。

综上所述,鼻腔冷冻法行下鼻甲消融术对中-重度持续性AR有良好的疗效,不但改善了喷嚏、鼻塞等鼻部症状[8-9],也降低了鼻黏膜的高反应性,而且有助
于鼻呼吸和嗅觉功能的恢复,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操作简便、安全,疗程短,患者耐受性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关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3(16):17-18.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M].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978.
[3]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5-266.
[4]杨西,赵岩,王成硕,等.变应性鼻炎患者10 030例吸入性变应原谱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1):914-920.
[5]王媛,吕远朝.二氧化硫与变应性鼻炎[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34(6):353-355.
[6]韩继波,孔勇刚,许昱,等.射频消融和高能聚焦超声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疗效对比[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8):349-351.
[7]Oliva GR,DFaz C,Fuentes Gonzalez O,et al.Blatella germanica as a possible cockroach vector of micro-organisms in a hospital[J].J Hosp Infect,2010,74(1):93-95.
[8]Bousquet PJ,Bachert C,Canonica GW,et al.Uncontrolled allergic rhinitis during treatment and its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26(3):666-668.
[9]Hellings PW,Fokkens WJ,Akdis C,et al.Uncontroll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chronic rhinosinusitis:where do we stand today?[J].Allergy,2013,68(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