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ppt88 鲁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 ,
蔺 相 如
赵者
之 良
, 缪 贤
将 也
舍 人
阅读1-2节,思考问题
(尽量用课文直译回答)
1.廉颇蔺相如各是什么身份? 2.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开头对全文
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1-2)简介身份 既是对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章的 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
1、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 “以勇气闻于诸 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 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 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2. 缪贤讲述了蔺相如怎样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蔺相如怎样的性格?
3. 蔺相如是如何回答赵王的询问的?
第3节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 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 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并 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 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第4节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 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 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 起烘托、铺垫作用.
③乃使从者衣褐 衣,穿
④毕礼而归之 归,使……回去
④相如前进缶
前,走向前 ⑷意动用法(以“宾语”为……)
⑵名词作状语 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②相如廷斥之
①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廷,在朝廷上
4.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⑶布衣之交 ⑷请指示王 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四.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
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将相交欢
缪贤 ——蔺
介绍
有智谋
秦王、群臣——蔺
斗争
大智大勇
廉 ——蔺
冲突
国家为重
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能言 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外交家和政治家(苏轼:“大勇 若怯,大智若愚”)。
2.廉 颇:自高自大、心胸狭窄、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 为重、勇于改过(有一定政治头脑,知错能改、坦率真诚的将 军形象)。
2、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 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 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2、3-13段,完璧归赵;
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阅读3-5节,思考问题 尽量用课文直译回答
1. 秦王用什么代价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而赵国为什么却犹豫不决?
②秦贪,负其强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依仗,凭借) (违 背) (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背 着) (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⑶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
(拉) (牵,拉,引申为掉转)
(宠 幸)
②则幸得脱矣
(侥 幸)
小活动
讲故事
1、完璧归赵
2、渑池之会
3、负荆请罪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 向人认错赔罪。
导入新果
• 《史记》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记人栩栩如 生,有血有肉。如果说之前我们通过 《史记》认识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 刘邦等一系列秦末英雄的话,今天我们 就来看看来自战国的两位豪杰——廉颇 与蔺相如。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 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 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 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 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 8书、 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50余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 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小结第3-5节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 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 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 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 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 造成悬念,吉凶未卜。
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第6节,秦国不合礼数有三:
1.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2.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3.左右侍从狂喜不尊重外臣。
第5节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 “宁许以负
秦曲” 赵王召见蔺相如,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
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 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 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 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 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 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 博得了赵王的倚重.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状语后置:
拜送书于廷
二.文言句式
4、省略句: (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大王见臣列观。 (3)遂与秦王会渑池。 (4)不如因而厚遇之。
传(之)以(之) 臣(于)列观 会(于)渑池
(我们)不如
课文分析
三、内容分析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1、1-2段,简介( 廉颇与蔺相如 )的身份和地位;
杀二万人 请击缶
请奏瑟 缶
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
渑池之会(14-16) 1.会前计议 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2.会上斗争 迫使秦王击缶,反请咸阳为寿 3.斗争结果 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 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 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 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是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 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 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 观有利条件.
二、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 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 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 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 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 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 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 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 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 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 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 —利用有利形 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 如
4、17-21段,将相交欢。


, 拜
负荆请罪



相 如 引 车 蔽 匿
负荆请罪(17-21)
1.廉颇自傲、相如退避 廉颇——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不肯与会、不欲争列、引车 避匿 2.相如解说避让原因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颇悔过,将相和好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 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 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 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 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 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 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 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 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出自本文的成语
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 回赵国。后比喻将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2、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愤 怒之极。
3、布衣之交: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本文 指百姓之间的交往。
4、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 对方请罪。表示诚恳认错,请求责罚。
5、刎颈之交:刎颈:割头。交:交情,友谊。指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写作借鉴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 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 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 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 高的文学价值。
1. 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 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 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 引人入胜。内外两重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 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 量。
《史记》的体例
•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 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 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 “世家”是记载 诸侯王国之事的。“列传”是记载帝王、 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表”,所以 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 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书”,是记 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 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 书的.
6-7节相如发现秦 “无意偿城”后怎么 办 1.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2.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38.-誓9死节秦捍卫王:佯予持其赵璧城睨,相柱如,欲有以何击对柱策 1.使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2.私下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10节归璧于赵,相如如何对秦王交代?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 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 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 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 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 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拜,授予官职 患,忧虑,担心 布衣,平民.
指示,指给...看
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 辱之⑻臣所以去亲戚而来自君者宣言,扬言,到处说
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
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 也. ③我为赵将。 2.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
廉 颇 蔺 相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学习古今异 义的有关知识 。
• 2.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 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 现手法。
•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 国主义精神。
一、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第11-13节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矛盾暂缓)。
概括(3-13)“完璧归赵” 表现相如大智 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 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 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3、14-16段,渑池之会;
一、字词释义
1.通假字
⑴可予不
(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⑶拜书送于庭
(奉=捧,用手托) (庭=廷,朝廷)
⑷召有司案图
(案=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 (缪=穆 ) 坚明约束者也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在)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
(被) (与)引出对象
④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
(对,向)
⑤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对于)
3、词类活用:
⑶使动用法 (使宾语动)
⑴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完璧归赵
①舍相如…
舍,安置住宿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②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 ③宁许以负秦曲
完,使……完整 破,使……破碎 负.使……承担
结构概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 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 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 2.渑池相会 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
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 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 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 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 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 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 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 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 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 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③ 而君幸赦臣
(幸而,幸好,侥幸)
而 ① 夫秦强而赵弱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④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表并列)
(表假设,如果) (表承接) (表转折,但是)
因 ① 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于是,就。副) (趁机)
(通过,经由) (沿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