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课件-+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C )
A. 7 cm/s
B. 8 cm/s
C. 9 cm/s
D. 10 cm/s
1
2
3
4
5
6
7
8
9
10
3. 如图所示,一个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若测得
BC之间的距离为2 m,且物体在BC段所用时间为0.5 s,那么物体从A点
运动至C点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 3 m/s
②由此可知,小车下滑过程是 加速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
速”)的。
1. (一本原创)右图为“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图中秒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
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D )
A. 斜面坡度越陡越好,便于计时
cm,AB段的平均速度为 0.2
m/s,由图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小车
从斜面滑下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大 。
1
2
3
4
5
0.4Leabharlann 6789
10
(4)在实验中测得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为
v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则v 、v 、v 的大小关系是 v2>v3>v1 。
2
3
1
2
3
(5)为了测量小车下半程 BC 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 B 点静止
B. 70次/min
C. 60次/min
D. 50次/min
【解析】由题图读出相邻峰值之间的距离
s=42 mm-17 mm=25 mm=0.025 m,v=1.5 m/min=0.025 m/s,
0.025 m
则由v= 得,心动周期T=t= =
=1
0.025 m/s
1
1
人的心率f= = =1次/s=60次/min。
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点 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
v=
(1)实验原理:
。
(2)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挡板、
刻度尺
、
秒表
、
木块等。
(3)实验步骤:用
小车运动的时间。
刻度尺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秒表
测量
(4)实验结论
①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B. 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车通过的路程的测量
C. 若小车到C 点后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 会偏大
D. 小车在A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 段的平均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2. 用斜面和小车做“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
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
列车移动12.5
cm的时间t= =0.003
车
125 s,
子弹击穿车厢后在车厢中的速度v弹=
1
2
3
4
5
6
7
8
9
车
10
=800 m/s。
10. (跨学科实践)某人的心电图如图所示。若心电图仪卷动纸带的速
度为1.5 m/min,图中方格纸每小格长 1 mm,则此人的心率为( C
A. 80次/min
拍摄1次,轿车本身总长4.5 m,那么这辆轿车2 s内的速度约为(
A. 30 m/s
B. 15 m/s
1
2
3
4
5
6
C. 12.5 m/s
7
8
9
10
D. 9.5 m/s
D )
5. 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频闪照相机探究纸
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小红所在的兴趣小
化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方框内是小
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
(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原理是 v= 。
缓
(2)实验时斜面保持较
是便于 测量时间 。
(3)图中AB段的路程sAB=
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选填“缓”或“陡”)的坡度,原因
40.0
1s
1
2
3
4
5
6
7
8
9
10
s,
)
释放,测出小车到达 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下半程 BC 的平均速度,
他这样做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6)若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 (选填“大”或“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8. (2023·
璧山区期中改编)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频闪
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位置的过程中
在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相同的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理由是纸锥在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 cm,
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平均速度为 0.12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6. (2023·
B. 4 m/s
1
2
3
4
5
6
)
A
C. 5 m/s
7
8
9
10
D. 6 m/s
4. (一本原创)甲、乙两小车的运动记录如图所示,两小车均由左向
右运动。现利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两小车的位置,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
一次照,用字母A、B、C、D、E标记小车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 甲小车从A 位置运动至E位置用时0.5 s
7
8
9
10
D. ②③④
9. 一列以144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的列车,宽2.5 m的车厢被垂直于列
车运动方向射来的一颗高速子弹击穿,在车厢两侧留下的弹孔沿列车前
进方向的距离为12.5 cm。子弹击穿一侧车厢后在车厢中的速度为
800 m/s。(不考虑子弹击穿车厢板的速度变化)
【解析】 v车=144 km/h=40 m/s,
B. 从B位置运动至E 位置,甲小车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乙小车的平均速度
C. 乙小车运动至E位置时的速度为2 m/s
D. 由图可知,甲小车做减速直线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变式 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速度,小宇同学拍摄了在
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图中所附的刻度是均匀的,如果每隔1 s
照片如图所示。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Δt时间
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
的是( D )
①小球从A到C做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到D做匀速运动;
3
③小球从A到C的平均速度为
;
2Δ
④小球通过D位置时的速度为 。
Δ
A. ①②
B. ①③
1
2
3
4
5
6
C. ②③
大渡口区质量检测)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
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刻度尺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黑点表示物体的
像。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
7.50
0.15
cm,平均速度为
1
2
3
4
5
6
7
m/s。
8
9
10
7. (2024·
九龙坡区期中改编)下图是探究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速度变
C )
A. 7 cm/s
B. 8 cm/s
C. 9 cm/s
D. 10 cm/s
1
2
3
4
5
6
7
8
9
10
3. 如图所示,一个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若测得
BC之间的距离为2 m,且物体在BC段所用时间为0.5 s,那么物体从A点
运动至C点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 3 m/s
②由此可知,小车下滑过程是 加速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
速”)的。
1. (一本原创)右图为“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图中秒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
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D )
A. 斜面坡度越陡越好,便于计时
cm,AB段的平均速度为 0.2
m/s,由图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小车
从斜面滑下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大 。
1
2
3
4
5
0.4Leabharlann 6789
10
(4)在实验中测得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为
v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则v 、v 、v 的大小关系是 v2>v3>v1 。
2
3
1
2
3
(5)为了测量小车下半程 BC 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 B 点静止
B. 70次/min
C. 60次/min
D. 50次/min
【解析】由题图读出相邻峰值之间的距离
s=42 mm-17 mm=25 mm=0.025 m,v=1.5 m/min=0.025 m/s,
0.025 m
则由v= 得,心动周期T=t= =
=1
0.025 m/s
1
1
人的心率f= = =1次/s=60次/min。
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点 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
v=
(1)实验原理:
。
(2)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挡板、
刻度尺
、
秒表
、
木块等。
(3)实验步骤:用
小车运动的时间。
刻度尺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秒表
测量
(4)实验结论
①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B. 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车通过的路程的测量
C. 若小车到C 点后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 会偏大
D. 小车在A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 段的平均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2. 用斜面和小车做“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
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
列车移动12.5
cm的时间t= =0.003
车
125 s,
子弹击穿车厢后在车厢中的速度v弹=
1
2
3
4
5
6
7
8
9
车
10
=800 m/s。
10. (跨学科实践)某人的心电图如图所示。若心电图仪卷动纸带的速
度为1.5 m/min,图中方格纸每小格长 1 mm,则此人的心率为( C
A. 80次/min
拍摄1次,轿车本身总长4.5 m,那么这辆轿车2 s内的速度约为(
A. 30 m/s
B. 15 m/s
1
2
3
4
5
6
C. 12.5 m/s
7
8
9
10
D. 9.5 m/s
D )
5. 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频闪照相机探究纸
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小红所在的兴趣小
化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方框内是小
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
(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原理是 v= 。
缓
(2)实验时斜面保持较
是便于 测量时间 。
(3)图中AB段的路程sAB=
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选填“缓”或“陡”)的坡度,原因
40.0
1s
1
2
3
4
5
6
7
8
9
10
s,
)
释放,测出小车到达 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下半程 BC 的平均速度,
他这样做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6)若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 (选填“大”或“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8. (2023·
璧山区期中改编)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频闪
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位置的过程中
在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相同的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理由是纸锥在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 cm,
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平均速度为 0.12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6. (2023·
B. 4 m/s
1
2
3
4
5
6
)
A
C. 5 m/s
7
8
9
10
D. 6 m/s
4. (一本原创)甲、乙两小车的运动记录如图所示,两小车均由左向
右运动。现利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两小车的位置,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
一次照,用字母A、B、C、D、E标记小车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 甲小车从A 位置运动至E位置用时0.5 s
7
8
9
10
D. ②③④
9. 一列以144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的列车,宽2.5 m的车厢被垂直于列
车运动方向射来的一颗高速子弹击穿,在车厢两侧留下的弹孔沿列车前
进方向的距离为12.5 cm。子弹击穿一侧车厢后在车厢中的速度为
800 m/s。(不考虑子弹击穿车厢板的速度变化)
【解析】 v车=144 km/h=40 m/s,
B. 从B位置运动至E 位置,甲小车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乙小车的平均速度
C. 乙小车运动至E位置时的速度为2 m/s
D. 由图可知,甲小车做减速直线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变式 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速度,小宇同学拍摄了在
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图中所附的刻度是均匀的,如果每隔1 s
照片如图所示。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Δt时间
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
的是( D )
①小球从A到C做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到D做匀速运动;
3
③小球从A到C的平均速度为
;
2Δ
④小球通过D位置时的速度为 。
Δ
A. ①②
B. ①③
1
2
3
4
5
6
C. ②③
大渡口区质量检测)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
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刻度尺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黑点表示物体的
像。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
7.50
0.15
cm,平均速度为
1
2
3
4
5
6
7
m/s。
8
9
10
7. (2024·
九龙坡区期中改编)下图是探究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速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