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分析 附影评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解读:《喜宴》(附学生范文)
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反映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影片曾获桕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是李安早期受到国际影坛关注的电影之一。
故事的展开,是通过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人结婚,他的父母前来參加婚礼而进行的,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差异就在这个故事中被逐渐呈现出來,文化、家庭伦理、婚姻和饮食等等都折射出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心理,同时,这部影片涉及的同性恋话题,也让现众对于两性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拍摄于1993年的电影,可以说是李安开始备受国际影坛关注的转折点,在国际影坛上收获颇丰,見一部平易近人而又流露着文化精神的家庭伦理情节剧。
巧妙的场面调度
从镜头调度上,东方电影多运用长镜头、平緩运动镜头和景深镜头。
这种镜头能够营造出真实写意的画面,为观众提供东方禅意、诗性的审美感受。
电影的魅力是在纪录电影的美不是人工营造的结果,而是去捕捉和纪录的结果,电影的美在于呈现生活。
电影的魅力是追求无尽的接近现实,巴赞强调深焦镜头的使用,趋近真实,像真实世界一样将前景、中景、远景中发生的故事呈现在画面上。
在威威试穿高母送她旗袍的这场戏,威威从左边出画,赛门和伟同在右边入画,送高父、高母见面礼,景深处,威威穿着旗袍出来,前景中赛门的背影和景深处威威和伟同看他的眼神都一目了然,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心情,在威威和高父、伟同站一起看高父写的书法时,威威对王羲之的行书描述可谓经典地道,这时,摄影机横摇向赛门,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传统文化的再现处理十分经典。
《喜宴》的运动很节制,并且较单一,经常是用于重新取景的需要。
对于电影的视觉语言而言,最简单的画面和影像都会有外延表意发生,任何一个画面都存在极端丰富的意义,都会有你始料不及的意义传达。
例如,渐隐画面逐渐黑暗,仅仅表现一段时间消逝了,但是当画面真正没入到一片黑暗当中,它同时传达了一种对某种阴暗前景的预示。
影片中的节奏平静、悠闲,感情丰富、恬淡,营造出宁静致远的东方式意境,在总体艺术构思上也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色。
简约的声音铺陈
电影是视听语言,那么电影的听觉语言应该算是电影的另外一条腿,或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
在电影发展的百年中,视觉语言不断地被丰富、发展;听觉语言始终处在一个没有变化、没有充分长成的状态。
《喜宴》中对语言的运用很讲究,在影片开场,黑屏中先传来画外音,是器械锻炼的音效声,紧接着,高母的声音出现,先声后画,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手法,通过这段独白交代了事情,引出下面的剧情发展。
在赛门得知威威怀孕,在餐桌上和伟同吵架的一场戏,原本都不知道高父和高母能听懂英文,高父安慰高母吃饭时,寓意高母确实听不懂,为后面埋下伏笔。
高父中风后,一家都想隐瞒这个骗局,在高父和赛门的英语谈话中得知高父知道事情真相,也揭开了中风的原因,语言在这里作为一个戏剧性的符号起到重要的作用,语言能提供大量的重要信息,发人深省,使人回味。
为了配合影片中的戏剧性效果,影片中的音乐大多采用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打击乐,符合影片中人物的尷尬境地,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音乐对于记忆却是几乎永远不会褪色,当一首熟悉的旋律响起,整个人的心情都会彻底沉迷于往事的回忆中。
《喜宴》中,音乐的运用很少,追求声音的简单、空灵,节奏也比较舒缓,但很有表现内涵,不再是直接地营造气氛,而是有更深层的文化思考,带上了别有韵味的东方特色。
诗意化的意境营造
影片中,每一个色彩单元都是导演精心设计,都加入了表意之中。
威威第一次与伟
同父母见面时是穿着大红色的连衣裙和祛子,表面上是为了迎合老人的好感,内涵是为了体现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红色的喜庆,弘杨了中国传统文化。
办婚礼时,开始是在政务大厅做简单的西方式结婚仪式,表现得寒碜、粗简,到后来,在中国餐馆举行了中国传统的结婚方式,打麻将、闹洞房,与影片西方式的文化相碰撞,给观众一种对比的视觉效果,以及高父、高母来美国前后,伟同房间的布置和安排都体现了东西文化的差异。
这些小细节的设计与处理,都是导演对东方文化内涵的独特表达。
光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布光是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
从表达环境氛围上,用光线来体现人物的内心状态,对光线的拍摄非常讲究。
伟同和赛门的多个场景都在昏暗的空间里,两个人的脸部布光是一明一暗的效果,对比很强烈,昏暗的光线下,暗喻了两个人的同性恋关系不能够被公开,增添了两人的生活压力。
片尾在安检时,伟同的父亲举起双手,这一动作寓意深厚,运用象征駐合的太极动作表达中西文化的相互交駐,结尾行云流水,含蓄深远。
范文
传统观念的坚守与妥协
——评电影《喜宴》
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反映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同性恋题材电影,。
故事的展开,是通过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人邀请他的父母前来参加婚礼而进行的,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差异就在这个故事中被逐渐呈现出来,文化、家庭伦理、婚姻和饮食等等都折射出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心理,同时,这部影片涉及的同性恋话题,也让观众对于两性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喜宴》中,李安采用三个层次对整个影片进行建构,一层是以“家庭”为主线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一层是以“性”为主线的跨国、同性别的爱情,还有一层是以“父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父爱。
电影关键的所在就是冲突的设置,选取了一个广阔的视角,将人文性的特质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下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和以往其电影的风格相似,他将伦理道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立面揭露出来,并将这种矛盾扩大,在大矛盾的主题中将诸多的社会敏感问题囊括其中。
其一是家庭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影片《喜宴》中,父亲得知儿子是同性恋后经受不住这种打击,随即生病住院,儿子为了尽孝道,满足父亲的愿望同意结婚。
父亲看穿了儿子的心思,在得知儿子与儿媳吵架的原因后选择了沉默,独自承受内心的痛苦。
这种父亲的无奈与爱同当时的美国文化相碰撞,传统观念并没有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出现而消失,而是融合成了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情感。
影片最后,父亲回国时在检票口举起双手,表面上代表了向儿子妥协,更深意义上是中西观念的交融。
儿子与父亲在传统伦理中的对立关系得到缓解,跨文化交流走出了第一步。
其二是东方传统婚俗习惯的冲突与融合,影片《喜宴》中,西式婚礼需要在庄重的教堂完成,新人需要得到主的祝福,美国人相信主,他们认为婚礼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
主人公高伟同说:“妈,我不是已经说过了,蔵蔵和我都很忙,婚礼不要太重于形式。
”母亲则说:“为了专门给你们操持好婚事,我们在台湾收了三万多礼金,你这态度,我怎么和别人交代。
”伟同答道:“我结婚并不是为了给别人有个交代。
”这段对话将中西方婚礼的差异和中式婚礼的面子问题表现得很清楚,父母对于伟同的观念无法理解,回来的路上留下泪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抵抗与反对。
在父母的要求下,伟同办了中式婚礼,宴清的华人齐聚一堂,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东西方在习俗上实现了初歩交融。
其三是传统父权文化形象的冲突与融合影片《喜宴》中的父亲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成员,他更代表了中国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威严与力量。
影片中,赛门携礼登门拜
访,父亲很是开心,但当赛门说明来访是为了检查身体后,老人便不高兴了,他认为赛门不懂人情世故,矛盾由此而生。
伟同违背父亲意愿举办西式婚礼,也是西方观念对传统“父权”的挑战,自此开始“父权”逐渐消减。
当伟同向父亲坦白后,父亲作为传统权威的地位被撼动,父子二人处于平等的位置,古老的父权开始同现代西方崇尚的个人意识相结合。
喜宴的最终结束以父母的离去为结尾,暗含了中国文化哀而不伤的传统, 从而与题目再度遥相呼应,实现了隐含却并不显喜剧的一面。
而喜剧与悲剧相融合的特点恰是李安电影站在东西方交叉点的又一例证。
透过这部的电影, 我们能看到李安在其中的表达欲望,隐忍的平缓中包含着几欲喷薄而出的激情,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更加包容的文化心态,那就是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积极、乐观而又审慎的态度。
电影中每个主要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并在文化心理的作用下驱动着故事情节的行进。
最终也是在人物性格的内在驱动下实现了对冲突的和解和中西文化的融合。
学生范文
浅谈《喜宴》
《喜宴》是李安导演的一部电影,影片中没有过多的镜头语言但是每一帧都细腻蕴含深意,其实本部电影想表达的无非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以及异性恋与同性恋之间的问题,利用几个主要的人物便将主旨展现出来。
影片中的画面很有意思,开头的几秒刻意让屏幕黑一半,同时又将健身时发出的沉闷声响,运用声话对列来表达伟同内心对与母亲说说的感到压抑,后文中母亲说自己的肩膀不好给催促伟同结婚买下伏笔,影片继续发展用一个全景表现赛门正给病人治病,治病时说出了几句中文,这里便暗示了中西文化的结合,以及表现出赛门是个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此时的构图由两根竖杠将赛门框在其中,仿佛观众正在暗中窥视他,给观众一种代入感。
第二天赛门出门时正好遇见史蒂夫,二人的暧昧举动位后文中赛门与伟同生气埋下伏笔,同时赛门与史蒂夫的行为被老夫妻看在眼里,当史蒂夫离开是导演用了一个移镜头,老夫妻的异样眼光看着史蒂夫,毫不掩盖自己眼中的厌恶,这里便是同性恋与异性恋相冲突的地方,用一种传统中的异性恋的异样眼光去看待这一群体。
影片中的音乐也很不错能将人物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如三人清理屋子里伟同与赛门的东西时,音乐是有活力的,表现出三人为即将瞒天过海的计划忙碌而兴奋,在伟同与薇薇做结婚准备时配上欢快的音乐与周围活跃的气氛相得益彰,衬托出薇薇内心的快乐与伟同的无奈。
在结婚时便是中西方文化剧烈冲突的时候,外国人认为:“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你看到的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简单的两句对话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展现的淋漓尽致,当中国亲友忙着敲盘子、拼酒时外国人却不解的坐在位置上,婚闹这种中国习俗文化让外国文化在此无所适从。
中国文化的繁复体现在厨子的“还有四十分钟”外国文化的简便在与结婚只要去登记就行。
影片中有许多小细节来展现人们之间的关系,如伟同听见结婚可以减税时马上就同意了赛门主意,暗示伟同答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可以减税。
在二人做结婚准备时薇薇画好了妆伟同笑着去看她,但薇薇一脸冷漠表现伟同其实并不反感异性恋,这也是伟同同意结婚的一个愿意,薇薇一脸冷漠是因为她并不喜欢骗来的感情。
在敬酒时只有薇薇,伟同,赛门,毛妹站了起来面对摄影机,其他的宾客是坐着的,而刚好站着的都是知道事情原委的人,面对摄影机让观众感觉他们在看自己让自己也代入进去增加电影的代入感。
影片中的赛门做了所有女主人该做的事,他给高父母送了礼物而薇薇没有,给高父母夹菜而薇薇也没有,这无不在暗示赛门才是正真的女主人。
其实电影有一个暗线:高父早年可能也是个同性恋,他的同性伴侣可能是剧中的厨子老张,赛门给伟同与薇薇做饭,老张给高父高母做饭这便是一个隐喻,同时从礼数上来说老张一个厨子是没有理由给薇薇送礼物的,还有便是高父在最后的反应很出人意料,可能也是他经历过这种事情,在最后上飞机时高父母的身旁有一个模糊的看不清面容的黑影,可能便是在暗喻是老张吧。
本片在探讨文化差异与性别取向时也在讨“爱”与“性”,爱自便是不必多说的,主要说说性,中国对待“性”是极端的既觉得厌恶又觉得神圣,在婚宴中一场看似热闹的婚礼,却充斥混乱,龌龊等行径,而所谓的中国传统闹洞房又将其上升到了一种疯狂的举动到最后的压轴竟然让新人当众在被子里把衣服脱完,这种充斥着欲望的变态演出也张扬暴露着宾客们自己的窥私欲,一场当众的表演不管宾客还是新人都看不到自己的丑陋,过度的欲望只有在婚礼这样难得的机会才会被得到释放,难怪我们千百年来对闹洞房乐此不疲,李安导演在这边也带有些许讽刺的意味。
伟同其实在电影中不停挣扎从不答应结婚,到薇薇去打胎的路上,他不停在亲情爱情之间挣扎,家庭与感情的挣扎,每一次挣扎过程虽然都很艰难,但结果总得来说是皆大欢喜的,毕竟毛虫不经过痛苦的脱壳是不可能成长为蝴蝶的,人生便是一场挣扎。
【点评】
1、全文结构清晰,表达顺畅。
2、中心思想明确,但是段落篇幅注意保持统一性。
3、部分段落论点不明,考试中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