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四宜”和“四不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四宜”和“四不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自主探究成了数学课
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学生通过探索,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学会学习,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中,
许多教师感叹自己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看不中用,以至于出现了探究活动中存在形式多,
实质少等一些问题。

有一些探究活动缺少实效,流于形式。

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联
系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宜” 与“不宜”,谈几点看法。

一、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它富有一定时代性、生活性和变化性。

也就是说探
究的内容来源是广泛的、灵活的、开放的,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

只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又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和实际情况出发,都是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也许是受上述原因影响,我们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探究的内容越多越好,凡事都喜欢让学生进行探究”。

正因为如此,导
致探究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要探究到位,势必会造成探究时学生非常费时,以至于造成一些探究课上不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是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完成任务,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其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

因此,笔者认为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精心选择一些适合
学生的探究内容。

二、探究的情境宜实不宜俏
探究性学习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教学情境。

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教师会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
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

这样做很好
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这样做就导致了部分教师
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时髦,造成非数学因素太多,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

三、探究的路径宜直不宜曲
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等同于科学家的原始探究活动。

以为只有学生付出
了与前人大致相同的探究过程,才能算得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课。

这种认识导致了一些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无形之中增加了探究的难度。

使学生探究的路径变得弯曲,学生
在探究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四、探究的结论宜宽不宜严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智力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探究的成果也往往不是书本上有的一种或两种,其实探究的成果,也就是得到的结论应
该是多样的。

从这一点说,探究的过程就好比是从一个端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可能
会出现各种情况,而决不可能是从一个端点出发向指定端点的线段。

因此,我们对学生探究
过程中的结论要求应该宽松些,只要能达到说明探究的目的即可,而没有一个完整的模式去要
求和规范。

我们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探究,只要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得到的探究结论
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同。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它只有正确的理念,却没有固定的模式,更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灵魂,探究性学习就一定会发挥它的应有价值。

我们的
数学课堂才会充满勃勃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