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反思当下的功利教育倾向-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反思当下的功利教育倾向-精选文档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反思当下的功利教育倾向
一、“教育即生活”的内涵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在批判当时美国传统教育不尊重儿
童发展的现实规律时提出的。
1897年,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宣布:“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1]而且“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就是生活”[2]。
我们可以了解到,杜威认可的“教育即生活”,其中的“生活”是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的、不断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儿童的学校事件和生活事件,二者密不可分,不能割裂看待,也不能相互替换或牺牲。
“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是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儿童的具体生活;教育要体现出儿童不断生长的趋势,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二、教育源于生活――客观的历史事实
教育起源于人们的具体物质生产的需求。
从原始时期,教育在生产活动中展开,传递基本的生产技能;到正式教育机构的产生,教育在学校教室进行;到工业化社会扩展,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可成为专业化学科,并独立教学。
教育活动在多种场域扮演重要角色。
其最重要的意义即:面对挑战,能秉持对美好理想生活的最初向往。
这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作用,贯穿我们生活的始终。
三、功利主义――教育与当下生活相剥离
从而偏离教育本真,漠视学生当下生活的教育情景。
在此种背景下,人们大多奉行“学历与职业”系数值为正相关这一观念,应考和备考给学生带来的焦虑情绪也在肆意滋长,过分夸大了分数的等第关系,考试就是为获得高分,高分就是为了更好地升学和求职。
我们听过“官二代”、“富二代”,但现在也出现了“学二代”,这是新型的学术界“权贵资本”的产物。
当1997年的高三学生张某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多篇极具专业素养的论文时,我们不禁质疑:她是真的热爱并钻研“高兹”学理,还是母亲代写,为了帮助女儿获得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资格?这里体现出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极端“利他主义”。
某些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会表现出功利的教育倾向。
教师期望每位学生的快速成长,在功利教育倾向的引导下,格外看重学生的分数及知识要点掌握。
学生成绩的提高,是教师学校地位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会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忽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个缓慢的过程,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当下生活的情境性、及时性和丰富性。
功利主义教育观追求外在的目的,使学生失去学习与探究兴趣,这扭曲的、不自然的教育观,何谈自由、自主。
奉行功利思维价值指向: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无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危机。
人们更多关注学业能带来什么,满足个人利益和社会需求。
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代替。
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产生了剥离或断裂,这不仅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导致教育发展活力不足,导致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生幸福的式微。
四、教育即生活的现实意义
1.教育指引儿童活在当下
教育对儿童的生活态度、情感价值观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利于社会民主生活的发展。
“教育即生活”的教育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而是活在当下,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其自由构建自己所处的当下生活,而不是用功利价值观念绑架和束缚他们向往纯真、自然式的生活。
2.教育是生活丰富和延续的重要途径
教育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大背景。
学校的教育应当是进行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进行改良,让儿童在此情景中,与客观存在的生活状态进行互动,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活用知识,丰富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涵。
3.教育促进儿童的成长与进步
教育与生活的衔接,是为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创造必要基础,成长
与否、发展与否是教育期待的重点,让儿童的生活过得更加丰富。
若是不能帮助儿童成长,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意义所在。
杜威所认为:生活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3]。
4.教育需善于应对未来
教育与生活的衔接是为了修正现实生活存在的些许弊病,其
目的不仅在于满足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儿童活得丰富,更重要的是善于应对未来。
因为社会生活环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而我们需协助儿童个体在与社会和学校生活的种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创建或改组经验以适应环境,谋求更美好的、更富有创造力的新生活。
五、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正是生活的变化迅速及其自身的客观性,我们的些许期待不能尽如人意。
那教育就是需要启迪人们的智慧。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起另一个灵魂[4]。
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砌,是需要转识成智,转知成慧,智慧地面对生活、学校中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实际活动,因为当下的生活是丰富的、具体的、直观的,是感性认识的积累,是理性认识的起点。
那学校也因而变得灵动,成为具有生命张力的地方。
教育应该面对未来,但更应该面对当下。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
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
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