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禅】悬挂在天上的建筑群:悬空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禅】悬挂在天上的建筑群:悬空寺
“悬空寺,寺悬空,神奇绝妙在天空......”
一句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把我带入到了无限的遐想之中。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恒山脚下的金龙峡,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顾名思义,它的整个建筑都建造在悬崖上,最高处离地面大约有50米。

也就是把我们平时看到的寺庙平面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空间中。

举目远眺,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或者说像是粘贴的悬崖上似的,有凌空欲飞之势。

其中,神楼仙宫,凌空危挂。

丹廊朱户,傍崖飞栖,惊险奇特,别具一格,令人惊叹不已。

我本想多描写几笔,却言尽词穷,仿佛无法用言语来叙述似的。

就连游历天下的徐霞客也只遗留下四个字:“天下巨观”,而浪漫奔放的诗仙李白,更是吝啬的题书了“壮观”二字。

也许这正是常说的“妙不可言”。

无奈,我只好借古人诗句予以述怀。

诗曰:"飞阁丹岩上,白云几度封。

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

谈到悬空寺名称,其实最早称“玄空阁”。

现在恐怕人们早已淡忘了。

“玄”是对应“玄”的道机,“空”是暗合“空”的佛意,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的意思。

有人说:因“悬”与“玄”谐音,
称“悬空寺”。

而我却不能完全苟同,谐音自然是一方面,而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建筑选址的独特性(半空中),“悬”字更形象,更生动,更能深入人心。

严格地讲,寺庙建筑的艺术形式,远远超过了寺庙本身的含义。

凡到过悬空寺的人都会有一种感知:还未上悬空寺,心倒是先给悬起来了。

悬空寺的建筑艺术形式,不是山西恒山独有。

凡对古建筑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悬空”只是一种依山造势的建筑形式,或者说“依崖筑寺”,这类建筑艺术形式在我国比比皆是。

如:青海西宁悬空寺、河北苍岩山悬空寺、河南淇县朝阳悬空寺、浙江建德大慈岩悬空寺等等。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悬”。

而恒山悬空寺之所以称为我国悬空寺之首,自然有其“玄”的道理。

其中,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寺庙的规模和寺庙的结构。

全寺为木质所建,大小楼阁40多间,各种雕像80多尊,大部分建筑都悬在半空,依崖壁凹凸,只有十几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撑住,而且楼阁之间竟靠狭窄的古栈道相连。

整个寺庙似乎随时都有倒塌下来的可能,给人一种玄妙生畏之感。

当地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

“马尾”就是指这些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立木。

前人曾赞吟“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

”其设计思想可谓真绝,其建筑艺术可谓真高。

2010年12月,被《时代》周刊列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
之一。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感慨道:“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我真正的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

也正是这结构之巧妙,造型之奇特、惊险,使人在叫绝的同时,不得不产生出许许多多的疑问:是谁建造?为何而造?又是怎样筑造的?清代同治年间的一块石碑上写着,“不知者以为神为之也”。

一句话:是谁架起智慧的云梯,把信仰砌垒成这样一种高度。

梵宫缘何来,琼阁为谁修,众说纷纭,各说其由……
佛家称了然和尚建造。

原因是北魏时浑河连年肆虐,为治水患,故建寺以救苍生,又碍于“佛不上山”的忌讳,所以将寺庙修建在半山腰。

道家则以北魏天师寇谦之临死前的遗训为由,即“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建一座空中道观,远离人世与神仙对话。

而在民间的传说就更多了。

其中,以师徒二人建寺为代表。

相传,北魏年间,有师徒二人为皇帝建造“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道场,怎么也达不到皇帝的要求,眼看性命难保,无奈之时,从一只小小的蜘蛛得到了灵感,建成了空前绝后的悬空寺。

所以,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悬空寺,寺悬空,神奇绝妙在天空,神仙指点蜘蛛网,金龙峡口现神宫”。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为准确?似乎已不重要,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解决。

关健是古人怎样凭虚而建悬空寺的呢?天下寺院,有的依山之胜,有的居水之秀,有的傍泉之奇,有的占洞之幽,但无外乎是“平地起高楼”罢了。

而悬空寺却反其道而行之,悬空建在绝壁之上。

也许悬空寺的建造者,太过厌恶纷繁杂乱的世俗,只想祈愿高远,栖居虚空,“不闻鸡鸣犬吠之声”,一出手便是惊骇世俗、惊天动地的大手笔。

相传,当年一位姓张的师傅率领一群巧匠承揽施工,他们把所用材料在山下加工,然后绕几十里山路运到寺顶山头,连人带料吊下半崖,凌空而构。

先不讨论这种方法的可能性,“凌空而构”四字就足以让人张口吐舌。

难怪崖壁镌刻“公输天巧”,也许只有像鲁班那样的能工巧匠,才能用这绝妙的手法建造出心中的精彩。

尤其是整个建筑群不仅悬在半空,而且都集中在一个凹进的庞大崖龛里,大大减少了风雨之侵蚀。

一天内日照时间只有三个小时,可少受日光照射;三面环山,不受西北来的任何气流袭击,延缓风化;当暴雨倾盆,雨水从寺顶突出的岩头上飞流直下,泻入谷底。

可见,古人殚精竭虑,落凿之巧妙,落刃之精细,落笔之神奇,成就了这天地间有独无偶的空中阁楼,并与自然山水相结合。

悬空寺,构造的玄机超然浮云上,把千年的悬念留给历史……
悬空寺,被人概括为“奇、险、巧”集于一身,出于好奇和"献身"的冲动,抛去凡尘的重负,鼓起勇气踏上寺门。

别看这些殿宇小巧玲
珑,内里却大有乾坤。

楼阁顺其自然,虚实相生,回环曲折,真可谓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啊!从低向高,分三层叠起。

第一层以大雄宝殿为核心,是整座寺庙唯一“脚踏实地”的部分;第二层以三官殿为中心,楼阁悬在空中,栈道相连两侧;第三层也是最高处,这里有一座独具特色的殿宇——三教殿。

登临其间,时而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时而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忽上忽下,左右回旋......靠里了,怕头撞上石壁;靠外了,怕掉进万丈深渊。

当然,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脚踏于窄小的栈道。

晃悠悠,颤悠悠,置身于悬崖,如“空中飞人”。

不由自主地提起脚跟,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生怕脚重了,踩漏栈道,寺宇倒塌;脚轻了,摔个跟头,落崖身亡。

心里在想,几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能撑住吗;耳边听到,脚下的木板吱吱作声。

真是心虚人更虚。

心在空中悬,人在险中走,我想我要攒足多少勇气,才能走完这心惊魂颤之旅。

此时,也许导游看出了我心虚的表情,才慢慢地说: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不是靠木柱子支撑的,是以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

通俗地说,就是楼阁和栈道下都埋有横梁,当地人称"铁扁担"。

横梁一半插进岩石,一半露在岩石外面。

在其上面用木板铺成为走廊。

不仅走廊,整个楼阁的底座也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

所以,受力是横梁,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

其原理同巴蜀的古栈道一样。

我这时才松了一口大气。

悬空寺,真是似虚而实,似危实安,实中生巧,危里见
俏,一种在国内其它寺庙中体会不到的惊险感会紧紧地抓住我的猎奇心理。

悬空寺千年无毁、容颜依旧,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有人把其原因归结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

恒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史料记载的就有十三个皇帝曾亲自带兵在这里打过仗,较大的战争就不下十次。

而统治者都有自己崇拜的宗教,悬空寺集三教于一身,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纯阳宫等,三教楼阁错落相依,无论在任何朝代似乎都会受到保护。

其中,以三教殿为典型代表。

三教殿一弹丸之地,却容纳十方灵位,汇聚三教众神。

殿内,中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泰然自若,祥和安慈;左边是儒家学说代表孔子,神态安详,微笑谦恭;右边是道家教圣老子,悠然自得,清高豁达,三位尊者以凌空的姿态,畅谈各家教义,耐人寻味,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仿佛都在化育众生。

我在静静聆听,仿佛听到了三位开山鼻祖的呼吸声、心动声、辩论声……谁人缔造了这三教归一的神话?谁人筑起了这人神一统的神奇?为何它们教不同源,理不同道却在三教殿里彼此相安千年?也许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尤其是“南朝人士偏于谈理,故常见三教调和之说”。

如:孙绰在《喻道论》中云:“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
殊”。

明僧绍则认为“佛开三世,故圆应无穷;老止生形,则教极浇淳”,所以“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而“释迦发穷源之真唱,以明神道主所通”。

特别是帝王倡导,“暨梁武之世,三教连衡”,梁武帝在其《述三教诗》中说他自己“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最后达到“至理归无生”的认识。

无论是何缘故,三教始祖同居一室似为佳话,世所罕见。

我想以一个“和”字来概括其意:半山半谷半楼寺半空,一佛一儒一道和一室。

不历经艰辛,怎能见彩虹,不历经惊险之栈道,又何能知天地之广阔。

凭栏远眺。

对面的恒山主峰,高耸入云,巍峨挺拔。

南面恒山水库,倒影映现,清波碧浪。

山水相交,浑然一体。

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

自然想起了古人的一首诗: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

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

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

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

作者简介:周聪,号觉宇,网名葱姜园子,任《峨眉山志》编辑部副主任编辑,峨眉文史研究员,峨眉山楹联协会副会长。

曾参与《峨眉文物》《峨眉山志》《中国风景名胜故事词典》等专著的编辑。

先后出版《诗与禅-峨眉山诗词》《韵-峨眉山诗》《葱姜园子诗文集》等书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