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分享
高三语文知识点1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
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高三语文知识点2
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七.文言翻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高三语文知识点3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何厌之有(餍)
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
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四)固定句
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高三语文知识点4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
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高三语文知识点5
字音
娴(_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_.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_.时秦昭天与楚婚
_.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_.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_.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_.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_节)—沉(第_节)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重要语句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_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