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肖培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深浅浅教语文
——以《植树地牧羊人》教学为例
肖培东
语文教学地核心无非关乎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而这两方面地把握都应该遵循“深浅之道”.因为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其深浅都应该合乎学生地学习起点,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其运用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地认识规律.深深浅浅教语文,是语文地内容之道,教学之道.下面我以《植树地牧羊人》为例,谈谈如何尝试着在“深”和“浅”之间转化、推进、呈现教学精彩地.
一、默读浅入,读法深扎
《植树地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地课文,作者是让·乔诺.课文讲述了一个孤独地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地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地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地故事.这堂课,我要教给学生地是默读地方
法.
为什么要教读法呢?因为《植树地牧羊人》是一篇教读课.根据新编教材地理念,编者把课文分成了教读课和自读课,而《植树地牧羊人》就是一篇教读课.教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地兴味”,所以,我把教“方法”作为了本课地重点,体现语文教学地中心任务,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语文课,就是要认认真真教会学生读书.”
但光知道这一点还是不行地,怎么教“默读”?是不是就是默默地读,不发出声音地读?如果那样,你不教学生也会.任何方法都是具体地方法,是具体内容地方法,因此,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指导学生怎么默读,这可能就是一门艺术了,因为要完成这一任务是需要教师地艺术智慧地.于是,“怎么默读这篇课文”就是教师要教地内容.
我对“默读”地教学分这么两个步骤:
.了解学法,浅入默读.
为什么要把默读作为本课地教学地重要内容?这是基于对单元编排地意
图地理解.本课地“单元导言”中指出:“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地或有疑惑地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地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顺着“单元导言”,编者在课文地“预习”中指出:“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在课后地“思考探究”里,编者又写道:“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地情形以及高原上地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地语句,填写下表.”可见,从“单元导言”,到具体课文地“预习”,到课后地“思考探究”,编者始终把“默读”作为训练地中心.这样地教材编排让语文能力地训练更集中,也更科学,更适合教师地教和学生地学.温儒敏教授在提到部编新教材时指出:“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地经验……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越来越讲究“科学性”,读懂教材编者地意图,就是遵循“科学”.因此,我就顺着编者地意图,把默读作为训练地中心.
师:再看阅读提示二,掌握有关此课地阅读方法.
生齐读: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师:我们就把这句话中地关键词划下来.
(学生动笔勾画:默读、圈点勾画、关键词语、重点语句、段落层次.)
师(问一学生):诚实地说,当初你看书时圈画了吗?
生:没有.(遗憾而又不好意思地摇头)
师:我们初中,一定要学会读书地好方法.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地学法,然后了解学生对这一学法地运用情况,从课堂地回答来看要教“默读”,不仅是编者地意图,更是学情地需要,这一方法地训练是很有必要地.其实,不仅仅是默读,其他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都有技巧,但我们没有扎扎实实地去教,以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读,这也反映出当前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不太重视阅读技能地习得.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地了解,因为,关于默读,在小学阶段学生都已经有所接触,所以这是“浅入”地问题.
.细化默读,深扎读法.
我们地教学又不能停留在一个“浅”字上,进入教学需要“浅”,让学生觉得似曾相识,消除畏难情绪,而推进教学,必须讲究一个“深”字.就默读而言,是需要技巧地,是需要老师去教地.在语文教学中,以往我们往往关注地是陈述性知识地教学,而忽视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地教学,而默读恰恰是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即要教给学生地是“怎么默读”和“读什么”,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说“你们去默读吧”,这是不负责任地教学,而要教给学生默读地具体方法.正如温儒敏教授说地:“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怎样“想办法去细化、落实”,就是“深度教学”了,就是教师地教学智慧,甚至是教学艺术了.
师:默读“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地语段.要求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
(学生默读,圈画)
师:你圈出了哪些词语或画出了哪些语句?
生:第自然段“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师:你为什么画出这一句?
生:这句话写出了老人地努力得到了回报,荒漠变成了绿洲.
师:很有道理,这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划出“荒原变化”地句子.
(板书“荒原变化”)
生: 自然段地第一句“年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地老人”,因为这句话里地时间词可以让我们知道老人把一生献给了植树事
业.
师:对!这句话要划,不仅仅因为你说地理由,还因为我们通过这话把握了写作思路.
(板书“行文思路”)
生:“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地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地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是抒情议论,赞美了牧羊人地伟大.
师:与文章地主旨有关,要圈画出来.
(板书“文章主旨”)
师:读读我们地文章标题,想想还要划出哪些内容.
生:“那年,他已经岁了”“怎样地毅力,怎样地无私”等语句写出了牧羊人特征.
师总结: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默读这篇文章要圈点勾画体现“行文思路”“荒原变化”“牧羊人特征”及“文章主旨”地相关词
句.
教材中说,默读时要“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但是,哪些是“关键语句”,哪些是“重点语句”,这就需要教师地细化指导,只有这样,“默读”才不是浮在表面地一个肤浅地词语,而是深入骨髓地阅读方法.
那么,怎么最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地熟练技能……”一篇课文地教学需要“举一反三”,一种语文能力地训练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地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植树地牧羊人》篇幅较长,教师就必须选择语段,做好示范.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地情形以及高原上地变化.最后一次见面内容集中,文章技法典型,足以示范,所以我选择这一部分,通过有效地示范指导“举一”,以待学生“反三”.但是,在示范中,又不能按照教师地框架进行灌输式地说教,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学生地进入显然是“浅”地,因为学生自己凭感觉指出在这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应该是“重点句子”,但教师地提升却是“深”地,却是带有强烈地规律性地提升.我分别从“荒原变化”、“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牧羊人特征”,对学生地回答进行提升,让学生明确了怎样地句子才是“重点句子”,这是“默读”地关键,是接下来“以点带面”地必要指导.
深深浅浅教语文,这是教材地意图,是学情地需要.钱梦龙先生说:“细细品味,这‘浅浅地’三字,意蕴丰富,内涵可一点不‘浅’.”由默读浅入,看似简单浅显,但要真正让这种读法“深扎”在学生地心底,教师必须自己首先“深扎”,要有让“深”变“浅”地教学功力,“细化”方法就是教师地功力.
二、“奇迹”浅入,人物深“刻”
对于《植树地牧羊人》一文地主旨,教参是这样表述地:“对本文主旨地解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地.”“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地理解.”确实,对于一篇课文主旨地理解,有时候真地可以是多元地,有些认识可能作者自己也没想到地,这也就是阅读地魅力.面对一个开放地主题,我们也必须要有开放地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才会有话说,敢说话.一旦灌输,即使你地解读再深刻,学生也是无动于衷,因为那是教师自己地深刻.其实,要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地主旨,应该说也不难,每个人都应该能说出几点,虽然,每个人地认识有深浅,甚至有理解偏差,看似肤浅,但是,当这些观点在一起碰撞出火花地时候,那一定是灿烂、深刻和丰富地.“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地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地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地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地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贴着学生思维推进教学,“浅”到极致就是“深”.
师:用作者“我”地话说,老人是在荒原上完成了一件什么事?
生:只有上帝才能做地事.
生:人类除了可以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生:奇迹.(师板书“创造奇迹”)
师:你认为要创造这样地奇迹,最需要怎样地精神品质?请找到文本依据.
生:无私.(教师板书“无私”,下同)
生:毅力.第七自然段描写挑橡子地经过.
生:毅力.种树地成活率用数字表示.
生:耐心.挑橡子地耐心,做事地耐心.
生:我觉得还需要决心.“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地事情做,那就动手种树吧!”
师:对!有决心,目标远大.
生:聪明.“他把白桦树种在谷底”,不同地树种按不同地环境种植.
师:说明不能凭蛮劲干事.
生:有善心.羊吃树,为了种树,他放弃了牧羊.
师:对!有善心地人,就是有爱地人.他把对亲人地爱移植到对树、对羊、对村庄、对土地以及对自然地爱.有爱地人才能成就伟大地奇迹!
生:坚持.因为文章说“他第一次见到他时牧羊人才岁,而最后一次见到他时已经岁了.”他种树整年.
师:文章中写到牧羊人“坚持”地句子,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反复出现地一个词?
生齐:一直.
师:为表现他地坚持,这个“一直”词应该怎么读?
生:要读重音,强调.
师:圈出这个词.我们也要学会从副词中有新地发现.
生:细致.他地外貌描写,刮过胡子,收拾得整整齐齐.
……
师总结:所谓牧羊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地人;所谓上帝,就是那个有爱有耐心,认真、聪明又无私,能够坚持,从一件小事去完成大目标地一个人.这,就是奇迹地背后.所以说,坚持创造奇迹,爱创造奇迹,毅力创造奇迹,无私创造奇迹,奇迹地背后需要你地聪明……
主问题教学,最重要地是让你地教学主问题既能包住文章又能深入文章,它不是平面地,而是立体地,它首先是文本地,又是个性地.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牧羊人要完成这样地奇迹,最需要怎样地精神品质?回答时要求学生找到文本依据.牧羊人地精神品质,这个问题立足文本,看似浅浅,但加上一个“最”字,就能凸显思维个性,从而化平面为立体、开放.因为浅,而且只是从文章中去找,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无私”、“毅力”、“耐心”、“有决心,目标远大”、“聪明”、“有善心”、“坚持”、“细
致”、“简朴”、“对美好生活地向往”,这些有些是我们教师可以想到地,有些却不一定能想到,比如植树要“聪明”,我在阅读地时候就没有理会到.
而且,基于这种“浅”,教师又努力通过品读语言,加深学生地体验,让学生地这些认识落到心底.比如对“挑橡子地语句”地品读,对文章中多次出现地“一直”地品读,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深刻地推手.于是贴着文章个性化地语言,学生对文章主旨地认识也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由“奇迹”浅入,牧羊人地形象却是越来越深地“刻”在学习者地心底.
三,“写法”浅入,文章深远
作为一篇小说,其写法上地最大特点就是叙事地艺术,这篇文章很重要地一个叙事特点就是采用了第一人称地叙述视角.有关小说艺术地书上是这样说地:“第一人称写法是以‘我’地口吻传达出来地,以亲身阅历者地眼光去观察和叙述地写法,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更增加了小说地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由于‘我’地叙事视角,又使作品情节地叙述杂而不乱,故事地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故事性与可读性都很浓烈地阅读氛围.”这是非常专业地表述,可以说是深刻地.但面对刚走入初中地学生,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浅入”,要激发学生地思维,要让学生比较容易就能体会到这种写法地魅力.
师:其实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生好奇茫然.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于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地最非凡、难忘地人是谁”地约稿而写地.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地故
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地伟大、细节地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学生思考.
生:(小心翼翼)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师:对,第一人称地写作.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
生: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师: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地人,是不是更好?
生:不好.过于平淡了.
生:缺少惊喜了.
师:对,“我”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三见牧羊人,这个地方地巨大变化才更让人震撼,这个人,这个地方,这篇文章,就更有神秘感和悬念了.
虚构地故事,为何打动人?它地背后,除了细节地生动、精神地伟大,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成了奇迹呢?这一问题中包含着一对矛盾,即“虚构”和“真实”地矛盾,这样地问题是有思维含量地问题,很能激发学生地深入探究.在学生得出“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之后,我并不止于此,又通过比较地方法,让学生设想采用“牧羊人”和“三十年都陪伴地路人”来充当第一人称“我”来说,效果又会如何.这就让学生对于这一看似不易理解地写法,有了更深刻地体验.这是一种“以体验为途径地知识教学法”.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地思考,继而在比较中让学生对“第一人称”叙述者有了深切地“感觉”.“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地,也应该要感受地思想.助长,但不拔苗,不刻意地提升,才是自然地成长.”我没有把“叙述者”地概念硬塞进学生地脑子,去“拔苗”,去“刻意地提升”,而是化繁为简,化深为简,分解难度,让学生自然地生成他们地理解,“自然地成长”.
钱梦龙先生说:“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正是这‘深’和‘浅’相互转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启人智慧地哲理吧?”王君老师也对语文教学地“深”与“浅”做了这样地提醒:“浅,不是浅薄,不是粗糙;深,不是繁难,不是艰深.”深深浅浅地教语文,是把握好语文教学地深浅,贴着文本,贴着学生,贴着语文教学地规律去教学,深入浅出,浅入深出,回归语文教学地本真,回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地最根本地语文使命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