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
内容摘要:苏北沿海是革命老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中的不发达区域。
苏北沿海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其成为全国沿海发展“洼地”。
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文基于江苏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为例,以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为背景,分别从非均衡增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错位发展理论三个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途径。
关键词:沿海开发战略区域经济战略发展
苏北沿海是革命老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中的不发达区域。
过去因为长江天堑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原因,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
长期以来,江苏省主要把自己定位于沿江省份,而不是作为沿海省份来定位自身。
在战略层面,江苏重视沿江开发,重大生产力布局沿长江岸线一字排开;把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苏南和苏中沿江的8市, 把苏北振兴的希望放在沿东陇海线战略的实施上。
相对忽视了苏北沿海港口和城市的建设与开发,忽视了临海重大工业项目的布点和发展,致使苏北沿海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缓慢,这也是江苏省沿海成为全国沿海发展“洼地”的主要原因。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开发事关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07年4月21日“江苏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在盐城召开,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成为省级发展战略;2009年6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作为江苏省沿海三市之一,地处苏北的盐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由此站到了国家战略的新起点,开启了由“内陆经济”向“沿海经济”转型快速发展之路。
本文以盐城市为例,分别从非均衡增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错位发展理论三个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途径。
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发展优势产业
非均衡增长理论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产业或地区的全面均衡增长是不现实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选择一些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区域通过这些部门或区域发展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得到发展。
非均衡增长理论强调了先集中后扩散的效应,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式。
盐城沿海地区的发展基础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目前盐城沿海地区的区域投资优势也非最佳。
作为一个沿海滩涂资源大市,盐城市沿海滩涂开发的水平和层次还比较低,沿海滩涂开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与其资源总量不相称,滩涂资源开发的主导模式和滩涂经济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沿海滩涂开发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很大,沿海滩涂是今后盐城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而在全球的沿海沙滩中,仅中国大丰、东台、如东海域和英国莫克姆海湾有大规模淤长型辐射沙洲,其中位于盐城市的大丰、东台海域的优势更为显著,且每年以100米左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总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
浅海辐射沙洲具有独特的风力发电资源优势,大部分沿海岸线和滩涂均可成为建设风电场的基地。
特别是沿海辐射沙洲,具有优良的风能资源,其中东沙辐射沙洲是江苏沿海最大的沙洲,总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是目前难得的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理想场区。
现实的资源禀赋和区域条件决定了盐城市沿海开发不能实施全面开花战略,而非均衡开发应是合理、科学的战略选择—即优先开发沿海滩涂,重点支持风电能源等产业。
发展风电产业可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强大的绿色能源。
长三角是我国五大经济增长极中经济实力最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然而它同时又是资源最缺乏的地区。
能源的缺乏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已经成为长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2005年长三角用电负荷最高时达8000多万千瓦。
2006年底江苏电力装机容量达5000万千瓦,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两个率先”的实现,江苏的用电负荷还将大幅上升,然而环境瓶颈已不允许再像“十五”期间那样高速发展火电了,这就为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及其风力发电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同时带动风电产业上下游发展,形成门类齐全的风电设备产业链,打造中国最大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园。
还可通过其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带动区域内和邻近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将其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等也渗透到其他产业,提高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
风电产业的发展还可降低区内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地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盐城地区经济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的转变,从而促进地区内经济合作、生产效率提高,大力加强对现有企业资源的整合,以政府为指导、以资本为纽带、以改革为动力,加强企业的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走集团式发展道路,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
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构建产业集群的优势体系,从而为盐城发展提供有效的产业集群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与发展传统产业
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被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盐城作为江苏省的沿海城市, 同时也是江苏的欠发达地区,其传统产业的发展可以为新兴的资本密集型进而为技术密型产业逐步积累必要的资金和技术, 从而突破生产要素的投入瓶颈。
实现盐城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 继而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从而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传统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盐城劳动力资源丰富,而盐城地区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具有就业容量大、技术要求低、市场需求广等特点, 符合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要素禀赋优势。
因此, 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消化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 从而增加当地就业, 提高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盐城全市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同时又是江苏第二人口大市,2008年人口数达811.71万。
所以充分发挥盐城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是盐城地区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的重要依据, 也是今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但是, 如果忽视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规律, 没有及时地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会随着国际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饱和,而日益降低其国际竞争力。
因此,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针对盐城传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 积极实现传统产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