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心理描写上则是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推进感情的波澜。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
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段反复练读。
2.检查字词的读音,指导书写:疆、陷,强调笔顺。
3.检查读课文的第16自然段。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特点?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在旁边批注你的体会。
2.学生按要求默读。
3.小组内交流体会。
4.汇报。
总结、
板书:白杨高大挺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强调易写错的字。
2.回忆白杨树的特点。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里爸爸说的话,想想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它们生长得怎么样?画出关键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总结、板书:生命力强
4.语言训练:
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说话。
写几句话,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读出对白杨的敬佩之情。
6.指导背诵第12 自然段。
三、了解写作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过渡:这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方面有个特点,就是作者抓住了“爸爸”的神情进行描写,并且爸爸的神情是在变化的。
2.课件出示: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爸爸神情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预设: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3.简介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
4.理解“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5.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板书:借物喻人
四、阅读链接:《帐篷》
五、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篇目: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积累词句。
五、说板书
上边概括了写作方法,左边概括了白杨的特点,右边概括了建设者的特点,使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六、说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