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siRNA抑制乳腺癌细胞株端粒逆转录酶基因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 筛选能高效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CF 7和MDA MB 453端粒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的RNA干扰靶点,为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构建针对hTERT基因的三种siRNA(siRNA hTERT1, siRNA hTERT2和siRNA hTERT3),分别转导入乳腺癌细胞株MCF 7和MDA MB 453,同时以无同源性的siRNA hTERT4作阴性对照,含GFP基因的载体作阳性对照. 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iRNA处理前后hTERT基因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率;流式细胞术分析基因沉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siRNA hTERT1,siRNA hTERT2和siRNA hTERT3三个实验组siRNA转染细胞后,hTERT 的mRNA表达量下调至21%~40%,蛋白表达下降至50%,而三个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转染48 h 后,MCF 7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7±4.3)%,(61±4.3)%,(65±6.0)%;MDA MB 453细胞抑制率分别为(45±5.1)%,(45±4.1)%,(50±4.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有所增加,MCF 7细胞为(18.90±0.11)%,(27.30±0.18)%,(27.00±0.16)%;MDA MB 453细胞为(12.25±0.17)%,(17.80±0.19)%,(20.60±0.21)%. 结论:经siRNA hTERT1,siRNA hTERT2,siRNA hTERT3处理均可明显抑制MCF 7和MDA MB 453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hTERT基因的表达,能够明显促进细胞的凋亡.
【关键词】乳腺肿瘤;端粒酶逆转录酶;RNA干扰
0引言
端粒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是端粒酶组成的亚单位,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 新近的研究[3-4]表明,应用小片段干扰RNA(siRNA)沉默或下调hTERT表达,可降低端粒酶的活性,缩短端粒,从而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5-6]. 不同siRNA转染效率的不同以及靶向hTERT的不同,siRNA对端粒酶活性抑制的程度也有所不同[7]. 本研究拟通过设计多对靶向hTERT基因的siRNA,转导入不同的乳腺癌细胞株,筛选出具有特异性下调hTERT基因表达的siRNA,旨在为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乳腺癌MCF 7和MDA MB 453细胞株(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试剂,总RNA提取试剂Trizol,real time PCR试剂盒(大连TakaRa公司);兔抗hTERT多克隆抗体,辣根酶标记羊抗兔IgG(美国Sigma公司);CO2孵育箱(HEPA CLASS 100, 德国Thermo公司);实时荧光定量(real time) PCR仪(Light Cycle,美国Roche公司);流式细胞仪(EPICS XL,美国Coulter Beckma公司);蛋白电泳和电转仪(VE 186,中国上海天能科技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siRNA设计根据hTERT基因的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NM_198255.1)设计出互补的3对(siRNA hTERT1,siRNA hTERT2和siRNA hTERT3)siRNA序列[8],siRNA hTERT4为无同源性的阴性对照序列. siRNA片段由广州锐博生物科技有
限公司合成,其序列为:siRNA hTERT1正义链:5′ GGAGCAGCUGCGGCCCUCCdTdT 3′,反义链:5′ dTdTCCUCGUCGACGCCGGGAGG 3′;siRNA hTERT2正义链:5′ AAGAGGGCCGAGCGUCUCAdTdT 3′,反义链:5′ dTdTUUCUCC CGGCUCGCAGAGU 3′;siRNA hTERT3正义链:5′ UGAUUUCUUGUUGGUGACAdTdT 3′,反义链:5′ dTdTACUAAAGAACAACCACUGU 3′;siRNA hTERT4正义链:5′ GGCCTAGCTGCGCGAGU 3′,反义链:5′ GGCCTCAGCTGCGCGACGA 3′.
1.2.2siRNA转染转染前1 d,换取新鲜培养液后调整密度为2×108个/L,待细胞生长至60%~80%融合时,将siRNA 脂质体混合物(100 μg/5 L)转染至细胞中,在37℃,50 mL/L CO2无血清、无抗素培养液培养16~18 h,换新鲜100 mL/L胎牛血清培养基,继续培养2~5 d后检测各指标.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含转染试剂和siRNA);阴性对照组(siRNA hTERT4处理);阳性对照组(含GFP基因的载体处理)和三个实验组(siRNA hTERT1,siRNA hTERT2和siRNA hTERT3处理).
1.2.3siRNA hTERT转染乳腺癌细胞株后hTERT表达变化的检测
1.2.3.1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分别收集各组转染后48 h的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成cDNA. 取RT产物作为模板,进行real time PCR,检测hTERT 引物为:正义5′ CCGTCTGCGTGAGGAGA TC 3′, 反义5′ TCCGGTAGAAAAAGAGCCTGTT 3′;hTERT Taqman探针:5′(FAM) GGCCAAGTTCCTGCACTGGCTGACT (TAMARA)3′;GAPDH引物:正义5′ CCAGGTGGTCTCCTCTGACTT 3′,反义5′ GTTGCTGTAGCCAAA TTCGTTGT 3′;GAPDH Taqman探针:5′(FAM) AACAGCGACACCCACTCCTCCACC(Eclipse) 3′. Real time PCR反应体系为20 μL,包括:2×Premix EX TagTM缓冲液10 μL,10 μmol/L上下游引物各0.4 μL,探针0.8 μL, cDNA 2 μL,加双蒸水补足至20 μL. 反应条件:95℃10 s预变性后,95℃ 5 s,60℃20 s,共40个循环,每个样本设三个平行反应. GAPDH作为内参对照校正上样量. 以2 (ΔΔCT) 方法计算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
1.2.3.2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分别收集转染48 h后的各组细胞,用预冷的PBS 进行洗涤,加入蛋白裂解液进行裂解,提取总蛋白. 分别取50 μg蛋白,变性后经100 mL/L SDS PAGE分离,将凝胶置转移缓冲液中平衡15 min,再80 V 1.5 h湿转印蛋白到PVDF 上,100 mL/L FBS/TBST 4℃封闭过夜,加一抗,37℃震荡温育1 h, TBST漂洗3次,每次15 min,加HRP标记二抗,37℃震荡温育1 h, TBST漂洗3次,每次15 min. 取等量的ECL 发光试剂A,B液混匀后孵育硝酸纤维素膜,压曝光,以β actin为内参.
1.2.4MTT法检测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经2.5 g/L胰蛋白酶消化,用含100 mL/L新生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配成单个细胞悬液,以每孔3×103个细胞接种96孔培养板中,加入培养液200 μL,37℃,50 mL/L CO2培养箱培养. 次日进行瞬时转染,分别在转染后24,48,72,96 h进行检测. 检测时每孔中加入5 g/L MTT 20 μL,继续培养4 h,到达检测点时弃去培养液,再加入DMSO 200 μL,震荡10 min,于自动酶标仪492 nm波长处测定各孔吸光度(A)值. 按照公式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 抑制率(%)=[(对照组A492 nm-实验组A492 nm) /对照组A492 nm]×100%.
1.2.5细胞调亡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收集转染后48 h各组细胞,预冷PBS洗涤2次,用预冷的1×结合缓冲液重悬细胞,调整终密度为5×109个/L,将试管置于冰上,加5 μL的Annexin V FITC溶液和2.5 μL的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 )至100 μL的细胞悬液中,避光孵育10 min后,加入400 μL冰预冷的1×结合缓冲液,30 min内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分析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细胞增殖实验中各处理组与对照组进行配对t检验,各实验组间进行F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iRNA转染后绿荧光蛋白的表达倒置显微镜明视野下,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生长正常,形态无明显变化;倒置荧光显微镜暗视野下,阳性对照组的部分细胞胞内呈现绿色(图1).
A,C: 转染含GFP基因的载体后MCF 7和MDA MB 453细胞表达绿荧光蛋白; B,D: 明视野下MCF 7和MDA MB 453细胞的生长形态.
图1倒置荧光显微镜下MCF 7和MDA MB 453细胞的绿荧光蛋白表达×400
2.2转染后细胞hTERT表达的变化以阴性对照组原始模板的相对浓度为标准,经siRNA hTERT1,2和3转染后,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MCF 7细胞分别为:35%,30%,31%;MDA MB 453细胞分别为36%,33%,21%,siRNA hTERT1,2和3三个实验组间进行H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8,P>0.0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iRNA hTERT1,2和3三个实验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P>0.05,图2). 经siRNA hTERT1,2,3和4处理后,hTERT蛋白条带灰度MCF 7细胞分别为35%,25%,24%,76%;MDA MB 453细胞分别29%,23%,29%,70%.
2.3转染后细胞增殖的变化48 h后siRNA hTERT1,2和3三个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对MCF 7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7±4.3)%,(61±4.3)%,(65±6.0)%,(5.3±
3.5)%;对MDA MB 453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5±5.1)%,(45±
4.1)%,(50±4.0)%,(6.7±3.6)%. 配对t检验分析果显示,siRNA hTERT1,2和3三个实验组对MCF 7细胞的生长抑制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23,0.016,0.028);对MDA MB 453细胞的生长抑制也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24,0.018,0.027),但三个实验组间的变化不明显(P=0.075, 0.085).
2.4基因沉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siRNA hTERT1,2和3转染MCF 7和MDA MB 453细胞48 h后,流式双标记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Annexin 单染和Annexin V/PI双染阳性细胞明显增加(F=124,P=0.00,图3). 其中,siRNA hTERT1,2和3三个实验组Annexin 单染的细胞凋亡率MCF 7细胞为(18.90±0.11)%,(27.30±0.18)%,(27.00±0.16)%;MDA MB 453细胞为(12.25±0.17)%,(17.80±0.19)%,(20.60±0.21)%.
3讨论
目前用针对疾病相关基因的siRNA进行基因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有几种RNA 技术新药进入临床实验,但尚未应用于肿瘤治疗. 有研究[9]发现hTERT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有关抑制hTERT表达的研究多采用一种siRNA作用于某一种肿瘤细胞. 本实验设计三种靶向乳腺癌细胞株hTERT基因的siRNA,研究目的基因下调对细
A,B: MCF 7细胞的阴性对照组和siRNA hTERT1组; C,D: MDA MB 453细胞的阴性对照组和siRNA hTERT1组. siRNA hTERT2和3组与siRNA hTERT1组相似. 图中左上象限: Annexin V/PI双染区; 右下象限为Annexin单染区. PI: 碘化丙啶; Annexin V: 磷脂结合蛋白V.
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siRNA都可下调hTERT基因表达,使MCF 7和MDA MB 453两种乳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但不同的siRNA对同一基因的沉默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在靶向基因hTERT的siRNA选择和设计时,我们选择hTERT基因外显子不同区域、不同碱基含量的3对长度为19 bp的siRNA片段,探讨不同靶点RNA干扰效果的差异,转染结果表明,siRNA hTERT1,2和3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hTERT基因表达几乎无变化,siRNA hTERT1,2和3三种siRNA hTERT处理后hTERT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 同时,采用siRNA转染来源不同的乳腺癌细胞株后,无论是MCF 7还是MDA MB 453细胞株,经siRNA hTERT1,2和3三种siRNA处理后,细胞增殖均受抑制,48 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调亡,这提示siRNA hTERT1,2和3三种siRNA可较好的作用于不同来源的乳腺癌细胞,为RNA干扰药物应用于乳腺癌治疗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RNAi技术筛选出3对siRNA,均可特异性下调乳腺癌细胞株hTERT基因的表达;导入MCF 7和MDA MB 453两种乳腺癌细胞株后,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使部分细胞发生调亡,这为乳腺癌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2 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
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xyfm/class/.2002年05期
4 张怀亮,谭正辉,孙叶梅,李梅,俞玉芳,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xyfm/class/.2002年06期
5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
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
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yisheng/main/index.php.2007年03期
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J];新中医;/book/main/index.php.1992年09期
10 李东华;异维生素A酸治疗痤疮[J]; /新医学;1993年10期
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book/main/index.php.2010年
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6 张俊海;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7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qikan/class/?150.html.2004年
19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20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佚名.杨明峰体外siRNA抑制乳腺癌细胞株端粒逆转录酶基因的表达.中医药期刊学会/jiaoan/html/?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