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小编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公柳(小编整理)
第一篇:左公柳
《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回顾整体。

1.PPT出示图片。

引语:在茫茫大漠之中,傲然挺立着高大茁壮,身姿挺拔的柳树,人们称它为-----(一起说)它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建设新疆的历史见证,它寄托着人们对左宗棠的一片深情。

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片深情,继续学习第22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过渡语: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这茫茫大漠中的左公柳,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树呢?作者在文中对它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和赞美。

PPT出示
师生配乐朗读。

3.过渡语:数千里关山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黄沙。

突然,有一棵这样的柳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我们是多么的激动,何等的兴奋呀.导游觉察我们动了情,便平静的告诉我们这树叫------(一起说)左公柳?我们感到更惊异了,导游微微一笑,向我们讲起了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

这种树名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这种树名背后隐藏着的故事吗?
A.谁来说一说,这树名背后隐藏着的第一个故事?第二个,你说。

第三个,你说。

B.老师已经把这三个故事打在了大屏幕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概括出这种树名背后隐藏着的这三个故事的吗?
D.你说。

你说。

我们大家一起说。

4.小结:是呀,我们就是用谁干什么这种方法概括出了这种树名背后的三个故事的。

今后,我们在概括一件事情时,就可以用谁干什么这种方法进行概括。

不过有时候还要加上结果怎样。

二.寻找感动,汇报原因。

1.过渡语:这树名背后的故事,这故事中那位铁骨铮铮,年过六旬的老人,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令我们感动。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树名背后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那位老人,去经历一场感动之旅吧。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用横线标出左宗棠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一写令你感动的原因。

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3.生勾画批注,师巡视了解学情。

4.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那树名背后的故事,故事中那位铁骨铮铮,年过六旬的老人,他的什么地方令你感动呢?谁来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地方?
预设一(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A.交流感动的原因。

a.好,你来说。

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

(先告诉同学们在什么地方。

你们都找一找第九自然段,认真听他读。

好,读吧。

)读后评:这么长的一段话,他读得这么正确,流利,还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真好。

b.老师建议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

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一起读)
c.读罢了这段话,你们认为,左宗棠打动他的究竟是什么呢?下面就由他来做评委,你们来猜一猜。

谁来说一说令她感动的是什么?好,你说。

你同意吗?你们真是心心相通呀!你们不仅是同学,你们更是知己呀!
(信心百倍)
你从哪看出他的信心百倍?【读出来。

------一起读。


引读:
面对兵马疲惫时,他------
面对粮饷匮乏时,他还是--------
面对运输艰难,他依然-------
在这重重困难面前,他都是--------(一起说)
从这一次次困难面前的信心百倍,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文中有个词已经点出了,哪个词?)
有了这样的理解,谁来读读这句话。

1.读出了信心,但信心还不足呀。

谁再来读一读。

2.信心更大了,但还不足以达到百倍呀。

谁想再来读一读。

3.通过你的朗读,真的,让老师看到了一个信心百倍左宗棠。

d.左宗棠面对重重困难时,表现出的信心百倍,刚毅坚韧,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带上我们的感动,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e.这面对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的左宗棠不正像那茫茫大漠中的柳树吗?那柳树······(一起读)
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不正像这面对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的左宗棠吗?这位······(一起读)这真是‘‘人如树也,树像人也。

’’ B.质疑释疑,深化感动。

a.老师读这段话时,在收获感动之余,老师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

老师相信你们在收获感动之余,心中也一定会有疑问。

谁能说你心中都产生了什么疑问?
你说。

还有什么疑问?
b.老师试着把你们的疑问梳理了一下,你们的问题都在指向着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2.他为何要“悄然离京”?下面我们就逐一解决我们心中的这两个问题。

c.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神伤”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一说“神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那是一个令人伤心、难过的夜晚呢?实际上作者在这句话中已经点明了原因。

你能找到吗?(地上没有人送行)
我们知道,每当出兵打仗之时,满朝文武百官都会前来送行,有时连皇上也会前来送行,鼓舞士气。

那么,左宗棠此次出征,那些文武百官都到哪里去了?为何不来送行?其实,作者在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已经交代了原因,你们能找到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吗?好。

一起读。

是呀。

朝廷重臣中有一部分人不同意收复新疆。

他们不支持左宗
棠呀。

此时此刻,这些不支持左宗棠的大臣们,面对左宗棠的出征,他们会在背后说些什么呢?
如此的为国为民,却得不到官员的支持,还受到这样的冷嘲热讽,怎能不令人神伤呢?左宗棠就这样神伤下去了吗?你从那看出的?
是呀。

他没有神伤下去,而是把神伤化信心。

有了这样的理解,谁来读读这段话。

1.读出了他化神伤为信心,但转化的不够快,不够强烈呀。

谁再来读一读。

2.是呀。

面对官员不支持,他依然是信心百倍呀。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d.解决了心中的第一个疑问,我们再来看看‘左宗棠为何要悄然离京’。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悄然’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一说‘悄然’的意思。

他为何要这样不声不响、不打招呼就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离京出征呢。

你说,他悄然离京是不想惊动了------,只想---------
你说,他悄然离京是不想惊动了------,只想---------
你说,他悄然离京是不想惊动了------,只想---------
你说,他悄然离京是不想惊动了------,只想---------
e.是呀。

这想与不想之间都在展示着一个为国为民的老人,那颗赤子之心呀。

这样的为国为民,这样的爱国情怀,怎能不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动,在一起读读这段话。

心中的疑问解决了,我们心中的感动更深了。

这样的信心百倍,这样的坚韧刚毅,这样的为国为民,这样的爱国情怀,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

带着这样的感动,让我们再读这段话。

[配乐读】
预设二(带棺出征)
1.除了这处地方让我们感动之外,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们感动呢。

好,你说。

读出你感动的地方。

2.在左宗棠的此次出征中,有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说明这个举
动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

【竟】
还有哪个词。

【震惊】
震惊’是什么意思。

【吃惊】
那么,作者为何用震惊,而不用吃惊。

是呀。

这不是一般的出人意料呀,而是是大大的出人意料呀。

因此作者用了一个‘震惊’。

一个‘竟’,一个‘震惊’写出了左宗棠带棺出征这一举动,大大的出乎人们的意料。

有了这样的理解,谁来读读这句话。

1.读出了出人意料,但还没有大大的出人意料呀。

谁再来读读。

2.出人意料的程度更深了,可还不足以让人震惊呀。

谁想再来读一读。

3.通过你的朗读。

真的让老师感到了左宗棠带棺出征这一举动大大的出乎人们的意料,令人震惊呀。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令人震惊的感觉。


4.假如当年就有记者这一职业的话,我愿是跟随左宗棠的一名战地记者。

左宗棠这一令人震惊的举动,怎能不激起我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的采访欲望。

下面,你们就是左宗棠们,我就是跟随你们的一名战地记者。

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要想说出左老的心声,你们必须先读懂左老的心。

a.请你们借助我的采访提纲,认真默读第十自然段,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b.准备好了吗。

左老们。

那我们的采访就开始吧。

c.左老,你为何要带棺出征。

左老,你仅仅是为了收敛自己的尸体吗。

还是想表明什么。

你想向谁表明什么。

还想向谁,表明什么。

还想向谁,表明什么。

d.这带的哪是一口棺材,这带的分明是一个老人视死如归的决心,这带的分明是一个老人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气,这带的分明是一个
老人为祖国疆土完整的爱国情怀。

听罢左老的心声,怎能不令我这名战地记者感动,怎能不令在场官兵个个泪流满面,为之动容。

有了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在读读段话。

e.这为了祖国疆土完整,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老人,不正像那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顽强生命力的柳树吗。

让我们一起读。

这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顽强生命力的柳树,不正像那为了祖国疆土完整,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左宗棠吗。

一起读。

这真是‘人如树也,树像人也。


5.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率部收复了新疆失地的伟业。

左宗棠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还思索着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

他是这样建设新疆的--------我们一起读就是因为有了左宗棠这样的付出,最终迎来了这样的奇观。

一起读。

这些柳树,不但成了左宗棠收新疆、建设新疆的历史见证,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人们为了纪念左宗棠,便将这柳树称作--------。

三.书写感动,深化体验。

a.听完导游的讲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株左公柳,我们心潮澎湃。

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话想说,有着无限的情想诉。

【就让我们把这话,这情付诸笔端。

】面对左公柳,你想说些什么。

【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方的空白处。


b.面对着左公柳你想说些什么。

谁来说一说。

c.这一句句话,都在倾诉着我们对左宗棠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呀。

四.诵读感动,升华情感。

a.作者听完导游的讲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株左公柳,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PPT配乐朗读。

b.是呀。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

它分明-----这真是人如树也,树像人也。

作者哪里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这茫茫大漠中的左公柳,他分明就是在借助这茫茫大漠中的左公柳抒发自己对那些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
坚韧顽强精神的敬佩和赞美。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

作者究竟是怎样借物,又是怎样抒情的呢。

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c.下课。

第二篇:左公柳教案
左公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置之度外”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它们的含义。

2.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一)布置预习预习原则:
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做的,学生相互合作能够做的,通过查阅工具书,收集资料能够做到的,要大胆的让他们自己来完成。

提前三天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使预习达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三重目的。

预习内容及达到的要求:生字词语的预习。

1.阅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要求学生阅读地仔细,勾画的准确、全面。

2.查字典,准确把握生字的读音,并标注在课文中,多读几遍。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含义,并试着运用词语
来说一句话。

4.对文中出现的特殊格式的词语,如: abb aabb aabc abcc 等类型的词语,或者含有一对同义词或反义词的词语,提醒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及时发现,并能够举一反三,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养成乐于发现,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收集作者的资料,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要能够做到一下几点:
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事物)或事件?用自己的话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力争精炼和准确,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找出文中的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力争背诵,并与同学讨论交流,能够联系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理解重点语句。

(二)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柳树的图片,指导学生观看,说出其名称特点。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篇与柳树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22 左公柳提示同学们观看教师的板书,用手描摹。

二、展示交流: 同学们在课前经过了细致全面的预习,下面让大家来自由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同学发言,教师相机作指点,从生字、词语,到文章的内容和重点的语句等。

三、精讲点播
1.从同学们的发言过渡到对文本的学习,是以写“树”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这个人物是谁,板书:左宗棠
介绍左宗棠的小资料:“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 2.学习课文的1、2、3自然段,了解内地湖畔河边的“依依柔柳”与塞外大漠的柳树的区别,对比阅读,发现问题。

采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演一演的方法,将两种柳树的各自特征区分清楚,指导学生对左公柳的“高大、茁壮、挺拔、枝条刚劲有力”,这一显著特征,有明确认识。

3.学习课文的4---13自然段,依次了解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失地”、“植树造林,建设边疆”三
个故事。

采取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每两个小组研究一个小故事,在对抗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质疑,挖掘教材,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指导。

学生依次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参与补充。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故事中,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力排众议、挺身而出、慷慨激昂”等,指导同学们据此了解左宗棠这个人,并且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找出描写左宗棠的词语,读一读,演一演,提醒学生注意感情的投入。

“抬棺出征,收复失地”这一故事的学习:
(1)要抓住“视死如归、置之度外”两个关键词语,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左宗棠,你……”的方式,引导同学积极发言。

此时,学生扮演的身份为战士或普通人。

(2)指导想象“抬棺出征”的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战场上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同学们的答案会多彩多姿,教师要作恰当的评价,中肯指出他们的长处。

“植树造林,建设边疆”这一故事的学习,要抓住“左公柳”这一树名的来历,体现人们对于爱国将士们的怀念,引导学生认识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兵爱国、保国、建国的赤子情怀。

激发同学们对民族英雄的爱戴,并产生积极向上的美好理想。

4.学习14自然段,完成从写“树”到写“人”的升华,指导学生发现本段中重点句子,排比句和反问句(设问句),并启发感受左宗棠和将士们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这正是本文感情的归宿。

四、拓展延伸:
你想对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兵说些什么,来表示你的崇敬,同学之间互相表达。

五、限时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语。

湘()棺()廊()
箱()官()郎()2.照样子,写词语。

楚楚动人()()()普普通通()()()铁骨铮铮()()()3.根据意思写词语。

情绪激动,语调高昂有充满正气。

()
把两手放在胸前,很主动地让出。

()
把死当作象回家一样,毫不畏惧。

()
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按原文补充完整句子,在横线上完成后面的部分。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修辞方法()
————————————————————————————————————————————————————上述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2 左公柳
柳树对比描写由“树”到“人”
宗棠事迹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植树造林建设新疆
第三篇:《左公柳》说课稿
《左公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左公柳》。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左公柳》这篇课文虽为第二篇课文,由于第一篇是《古诗三首》,以文章面目出现的,这却是第一篇。

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英雄爱祖国,爱新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
情。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本中阅读的基调偏于情感。

二、说学情
这是一篇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范文,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教学本课时,要结合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熏陶。

另外,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已有了一定理解,逐步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引导他们关注语言,感知、领悟文本的内容、内涵和在语言表达上的方法及奥妙,以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

三、说目标
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识记生字,学习课文1-3自然段,并知道课文写了左宗棠的哪几件事。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能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本文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根据目标定位,结合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我将“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学习重点,将“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作为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以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指导,以生为本,根据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并确立小课题“你认为左宗棠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围绕这个小
课题进行学习与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
1、在阅读中,听、说、读、想贯穿全文始终。

2、以学生自读为主,学会划出重要或喜欢的句子加以品析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3、在学文中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

4、通过课外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分五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开课直接导入并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并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左宗棠的哪几件事,唤起他们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奠定本堂课的情感基础,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下来使用ppt演示文稿出示学习任务,使学生能简单明了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其在以下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思考。

(二)、合作学习,触摸情感
先让学生自己带着刚才的学习任务学习课文,通过左宗棠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感悟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划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

接下来小组合作学习,各自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并质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研究,从中让学生触摸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反馈交流,品悟情感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学习内容,根据上面的学习任务,学生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即抓住左宗棠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的句子加以分析交流,其他小组倾听后进行补充、评价。

这样使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逐步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在小组反馈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会适时的进行点拨,由于本文所
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这就为学生了解本文,了解并理解人物的言行增加了难度,因此学生在汇报“力排众议、主动请缨”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师生配合读第六自然段,用幻灯片出示大臣说的话,学生在书中找到左宗棠所说的相对应的话,这样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当时只有一种选择,收复新疆,也更能体会左宗棠的高尚品质,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在学生汇报“抬棺出征,收复新疆”这部分内容时,适时让学生观看抬棺出征的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文字变为画面,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心灵受到再一次震撼,会感到有很多话想说,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此时此刻,你想对左宗棠说些什么?这时学生的话语一定是发自肺腑的。

然后我又用幻灯片出示毛泽东、谭嗣同、曾国藩赞美左宗棠的话,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更深刻地品悟到他的人格魅力。

在学生汇报“植树造林,建设新疆”这部分内容时,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写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

通过幻灯片出示图片和诗句,使学生更能体会出左宗棠的爱国情,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四、揭示写法,升华情感
教者深情过渡:同学们,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会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幻灯片出示最后一段话),让学生感觉带点的词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进行句式转换,使学生知道此时的“左公柳”不仅仅是那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知道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这样更能突出学习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五、总结谈话,延续情感
左公虽去,道柳尚在。

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

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

接着让学生谈谈本堂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