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试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试讲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组的X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
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
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读完课文,我们发现,故都那么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
那么,他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秋景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1~2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师:A同学回答得很好,就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现在请同学们再浏览一遍课文,看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景?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是第3~11段。
哪位同学愿意起来朗读第3~11段?其他同学注意听,勾画出作者描写的景物和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
师:这些景物可概括为几幅图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没错,这些景物可以概括为五幅图景,分别为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残鸣、秋风秋雨、秋天果树。
这五幅图景都有表现悲、凉、清静的意境。
如疏疏落落的长草、一点声音也没有的槐蕊、蝉的鸣叫、人的应答声等。
这些景物,作者给它们涂上了什么色彩?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师:B同学说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颜色。
老师觉得还有灰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这些色彩偏重于冷色调。
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当代诗人梁小斌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这样抒情: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我们来看看,《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呢?
师:对,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7岁入私塾。
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都读过了,因此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
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
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
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
这篇散文,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当然,这样说也就是和他的个性有关了。
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的气质。
另外,也与写作背景有关。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三、再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段和第12~14段,思考文中除了大量描写北方的秋景外,也写了江南的秋天,说说南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师:C同学回答得真准确。
南国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师:D同学说得非常好,以南国秋的慢、润、淡烘托故都秋色的味浓厚,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
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课堂小结
师:这篇散文,郁达夫以他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北国之秋图。
为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宝库增添了色彩。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秋:清、静、悲凉
作者:寂寞、孤独、忧伤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