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1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1月联合考
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新史学中最常见的两种历史研究方式是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前者旨在建立历史事实之真或寻求历史演变之理,后者则以探寻历史之意义或彰显切实之史识为目标,此二者可谓中国新史学之“双轨”。
中国新史学正是沿此“双轨”向前发展的。
立足于此“双轨”,中国新史学在研究的各方面有最具特色的“八大家”。
他们分别是:最早倡导用科学精神、方法治史的梁启超,最具科学实证精神并首倡“二重证据法”的王国维,最为“博学通识”并精于考据的陈寅恪,最讲求“科学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整理国故”的胡适,最具科学“疑古”眼光并最善用“假设与求证”方法于“古史辨”的顾颉刚,最重史料和史学科学化并倡导“史学即史料学”的傅斯年,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探寻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郭沫若,最具文化眼光阐释历史并倡导“以士释史”的钱穆。
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这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的方向与路径,展示了中国新史学研究的多元面相。
中国新史学的多元面相中自然还包含了那些是实证但非源于科学、是阐释却非基于文化的各种研究路数。
虽然存在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这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路径,但二者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融通的。
以文化阐释为基本特征的钱穆新史学与以科学实证为主要特征的梁启超、陈寅恪等人的新史学之间有很多思想和主张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钱穆主张历史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之观点与梁启超的“和合主、客二观”的新史学观,以及钱穆强调“史意”及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与梁启超所言“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及著书宗旨应“以为经世之用”的史学思想,都是非常契合的。
钱穆与陈寅恪两位史家同样都极具“博学通识”,而且两位同样都主张历史考证须以“通识”为基础,而“通识”又须建立在“博学”之基础上。
此外,钱穆基于文化的历史观,认识到中国古代以文化而不以血统来区分民族。
钱穆认为:“在中国人观念里,本没有很深的民族
界线,他们看重文化,远过于看重血统。
只有文化高低,没有血统异同。
”与钱穆一样,陈寅恪也特别注重从文化角度来剖析历史。
他在探讨隋唐制度渊源问题时,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北朝以文化而非种族来划分胡汉。
可见,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本是历史研究的两种不同路径,二者之间并无根本性的冲突与对垒,其在治史观念与方法上亦可做到相互补益,相得益彰。
钱穆主张历史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反对纯粹客观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其新史学以文化阐释历史为路径,这对科学主义历史学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纠偏效果。
不过,钱穆史学思想中主观性的文化阐释与旨向客观的科学实证的研究理路之间毕竟构成了一种张力,应该如何调适这种张力,是历史认识论研究中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而且,需加注意的是,钱穆的历史观以文化为基础,有鲜明的国族立场,加上其过分热切的经世用意,造成其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
(摘编自谢进东《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中国新史学之双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穆和陈寅恪都是极具“博学通识”的历史学家,提出了博学是通识的基础、通识是历史考证的基础等主张。
B.钱穆认为中国人原本没有很深的民族界线,区分民族更重文化差异而非血统。
这与陈寅恪的观点基本一致。
C.钱穆主张的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史学研究观对科学主义历史学有一定的纠偏作用,但这种主张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
D.钱穆的历史观以文化为基础,国族立场鲜明,并且过分强调经世用意,致使其史学思想带有文化民族主义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提出中国史学研究的双轨以及形成的多元面相,进而阐释双轨的融会贯通,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列出中国新史学双轨中最具代表的“八大家”,在两相比照中凸显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的特点。
C.文中举钱穆与陈寅恪的例子意在证明文化阐释与科学实证的史学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融会贯通。
D.作者采用辩证思维,列举钱穆的例子进行论证,既指明了其观念的价值,也指出了不足之处,论证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论是源于科学的实证还是基于文化的阐释,甚或是较有影响的“八大家”,都可纳入“双轨”研究体系之中。
B.为使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相互融通,提倡用科学精神、方法治史的梁启超提出了“和合主、客二观”的主张。
C.尽管在历史学研究中,钱穆与陈寅恪的主张有差异,但在对北朝时期胡汉关系的研究与结论上二人基本一致。
D.作者对新史学研究后认为,只有把追求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进行完美结合,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研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微旅行”模式消费群体更有宽度,除了当地旅行社传统短途组团游人群外,还涵盖了不同的社会群体,比传统模式旅游主体更加多元化。
“微旅行”在目的地选择上没有固化的边界,既包含放松身心的城市周边游、乡村体验游、网红地打卡游等短线旅游目的地,也包括城市商超购物、博物馆里观展、演艺剧场看戏、酒吧茶杜小聚、公园湿地漫步等随遇而安之地,具有明显的“去景区化”特质,更加突出了旅与行的生活化,心之所向即为景,行之所到即是游。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城市发展正在步入“都市圈”“城市群”的新阶段,这也为“微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较低的时间成本等优势。
当前“微旅行”目的地主要集中在:“2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1小时”城市文化生活圈、“半个小时”城市购物圈、“30公里”乡村旅游圈、“十分钟”社区交友圈,既能巧妙寻求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也能尽情享受身边的“诗和远方”。
“圈层化”的便捷交通条件,也为“微旅行”带来了全新出行体验,就目前“微旅行”出行方式看,主要有城际高铁游、城市地铁游、乡村自驾游、共享单车游、徒步自由行等选择方式。
同时,为满足城市“微旅行”人群需求,不少城市还开通“城市美食公交”“城市观光公交”“研学旅行公交”等专线专车。
“微度假”的旅行者以所居住的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城镇及乡村,通过短时间化大闲为小闲,负担小,频次高。
“有钱缺闲”的消费者无需掐指计算年假和长假,不必费尽心机制造出更多的长假;“有闲无钱”的消费者也不必苦于囊中羞涩,因为很多“微旅行”目的地零门票。
由此可见,传统度假旅游是让少数人幸福的产业,而“微旅行”则是让更多人幸福的产业。
(摘编自王军《“微旅行”火了,后疫情时代去景区化的六大特质被曝光》)
材料二:
以距离近、时间短、慢体验、轻松游为特点的“微旅行”,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成为不少人休闲度假的新选择。
“微旅行”利用时间空间上的“微”,换取细致深度的体验,透过不一样的视角和步伐,行走在熟悉之地,发现别样的好景致和好生活。
“微旅行”体现了新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场说走就走的慢游,富有个性、参与感的深度体验,收获一些感悟与感动。
旅行未必一定要去远方,只要能给心找到休憩的地方。
马蜂窝旅游等线上平台已推出了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面向本地游客为主的一日游、两日游等“微旅行”产品,帮助游客寻找藏在城市街头巷尾的新体验,体会在近处旅行的乐趣。
风景名胜固然能吸引眼球,但持久打动人心的是这个地方的文化气息和生活味道,这也是“微旅行”的核心吸引力。
(摘编自赵珊《公众青睐“微旅行”发现别样好风景》)
材料三:
“微旅行”越来越受青眯,反映了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升级,是社会
发展进步的缩影。
“微旅行”的显著特征是去景区化,任何地方,凡是可游、可品、可体验、能引起人们愉悦感受的对象都可以成为旅游产品。
这为一些景点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提供了发展旅游事业的新机遇——无需太多资金投入,只要深度挖掘、盘活、用好本地历史、文化、娱乐等资源,围绕景点、街区、主题等,精心打造特色品牌,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并凭借善待游客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照样能将“微旅行”搞得风生水起、热火朝天。
要想“微旅行”早日在更多地方流行起来,关键要让“微旅行”的体验更丰富、更美好,要在“微旅行”中更好地融入本地的历史风貌、时尚潮流、文娱生活、特色美食等元素,使其充满魅力。
各地应学习北京、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全域、全产业链、全方位发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比如,出台考核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微旅行”,鼓励旅游企业开发出能够深度体验本地特色的线路和产品。
(摘编自杨维立《“微旅行”渐火,仍需加油添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旅行”具有市场主体多元化、旅行目的生活化、旅行距离圈层化、出行方式多样化等诸多特点。
B.“微度假”以居住地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能弥补传统度假旅游中消费者“有钱缺闲”或“有闲无钱”的缺点。
C.“微旅行”的时间成本较低,空间距离短,且无须提前计划详细行程,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D.相较于游览风景名胜,“微旅行”的核心吸引力在于能让游客获得旅游的新体验和不同的乐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旅行”的边界逐渐消失,目的地既可以是城市及周边地区,也可以是城市商超、博物馆、公园湿地等放松身心的地方。
B.“微旅行”惠及民生,虽然“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及交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微旅行”发展,但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C.“微旅行”具有去景区化的特点,可成为旅游产品的对象丰富多样,说明“微旅行”将取代景区旅游而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D.面对备受游客青睐的“微旅行”市场,一些线上平台瞄准商机,推出了面向本地游客的相关产品,让他们体会到其中乐趣。
6.如何更好地推动本地“微旅行”产业发展?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是一尊雕塑
周海亮
男人站在很小的广场上,广场上人流如织。
他的浑身上下涂满了白色的油彩,他摆出或庄重或滑稽的造型,一动不动。
他将自己装扮成一尊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