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作文相关论文-《故事作文教学初探》
低段童话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低段童话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件事,不少学生往往会走进“枯肠搜尽无所得,笔头咬烂难成文”的窘境,写来写去似流水帐。
究其原由,我觉得跟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大有关系,如果投其所好,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反而能获取意外的惊喜。
去年,我参与了新教材的教学,我尝试从低段开始对我所担任的班级进行系列的写话练习,以提高写作能力。
但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写话的兴趣始终不高,我开始留心他们的课外阅读情况,我发现,他们对童话类的书籍情有独钟。
这时,我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能否借助童话来吸引孩子呢?是啊,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它借助想象把平凡的事物、现象编成一个个不寻常的故事,从而展现出一个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其实,儿童之于童话,犹如鱼之于水,他们喜欢以童话的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甚至可以说儿童本身就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他们一旦进入这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就会陶醉其中,乐此不彼。
我好像是如获至宝,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试着通过指导他们写童话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效果确实还不错。
一、想象——为有源头活水来“异想天开”并非均不可取。
其实想象力是人类思考的原动力,是进行思维创造的可贵之源。
因此,我们要充分地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挥潜能,开发学生在童话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敢于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甚至是妄想,敢于打破陈规,想人之不敢想。
实际上这是一种积极,科学的态度,更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课堂上:滔滔不绝,议论纷纷放飞想象,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尊重的态度,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一个宽广的氛围。
不管他们怎么想,只要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就行,而童话教育的落脚点就在课堂,为何不利用课堂这个小小的载体,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现呢?学生在“童言无忌”的氛围中自由、大胆地表达,特别是自己的得意之处,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初探故事性文章的教学
初探故事性文章的教学文锦学校莫足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调动起学生兴趣,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好几个单元故事性文章。
在教学中我经过多年的摸索,终于探索出故事性文章的五步教学法:即读故事——说内容——讲故事——演故事——悟故事。
这种教学方法在我的教学中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这学期我在讲考核课上《紀昌学射》的时候,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五步法。
首先我让学生们自读故事,然后在班上周馨玥、杨晓雨等几个读书比较好的同学开火车读故事,之后又让学生们评价优缺点。
这是教学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说内容,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接着是第三步讲故事,我先让学生在下面分小组互相讲故事,之后是同学们推荐出班上讲故事最好的能手杨晓雨上台给大家讲故事,果然不负众望。
最精彩的是第四步——演故事。
我先让同学们分组分角色准备,同学们在准备的过程中,我通过巡察,发现魏俊杰和柳俊松他们小组表现得特好,同学们就一直推荐他们俩上台表演。
只见他俩一个在台上刻苦学射,一个在台上严格训练,经过一来一去两个回合,终于产生了一个百发百中射箭高手。
双手一拱,一声:“师父再见!”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同学们通过读、讲、演这三环节,对课文内容以有很深的了解,水到渠成地让同学们悟故事了。
现在同学们谁能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是么道理呢?同学们都纷纷举手,我明白了干什么事都要苦练基本功,才能成功的道理。
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中结束了这节考核课。
在这节课中真是寓教于乐,学生们在乐中求知,既体现了生本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教学理念,又体现了新课改下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学的也快乐,并且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乐而不为呢?这故事性文章的五步教学法,感兴趣的老师不妨试一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童话作文教学实践初探(3篇)
第1篇摘要:童话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文通过对童话作文教学实践的初探,分析了童话作文教学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一、引言童话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童话作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童话作文教学实践的初探,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二、童话作文教学的意义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童话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童话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描写和合理的结构来编写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童话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童话作文教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都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童话作文教学的原则1.趣味性原则童话作文教学应以趣味性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创新性原则童话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故事。
3.实践性原则童话作文教学应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4.人文性原则童话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童话作文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在童话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童话故事、播放童话动画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童话故事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帮助学生理解童话作文的写作技巧。
3.编写童话作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童话作文写作,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作文教学策略初探《作文教学策略初探》篇一:《让作文像聊天一样自然》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有次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一天》。
我以为他们会写得很顺利,毕竟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主题。
结果,很多孩子写得干巴巴的。
比如有个孩子就这么写:“早上起床,吃饭,上学,上课,中午吃饭,下午上课,放学回家,吃饭,睡觉。
”就这么寥寥几笔,像记流水账似的。
我就在想,为啥会这样呢?于是我换了种方式。
我把他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聊一下自己的一天。
这时候可就热闹了。
小张说:“老师,你知道嘛,我早上被我的闹钟吓醒的,那铃声就跟鬼叫似的。
我迷迷糊糊睁开眼,看见我那花猫正趴在我枕头上,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好像在说‘你咋还不起床给我弄吃的’。
”我一听,这不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吗?我跟他们说,作文就像你们现在聊天一样,把觉得有趣的、真实发生的事情说出来就好。
然后我开始引导他们,像描写闹钟铃声用个比喻句,形容花猫的眼神也可以生动些。
后来,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就多彩多了。
这种让孩子们先通过聊天来发掘素材的方式,就像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丰富作文世界的小窗户。
他们不再觉得作文无从下手,而是觉得像是在分享故事,这样写作文就会自然又有趣啦。
篇二:《走出教室找灵感》作文课上,经常会面临学生灵感枯竭的情况。
有一回,作文题目是《身边的美》。
如果仅仅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空想,那顶多也就是写一些乐于助人的同学之类比较套路的东西。
我就决定带着他们走出教室。
我们就在校园里逛。
这时候,小李看到墙角有株小草,从石头缝里冒出来。
他马上跑过去观察。
我在一旁说:“有啥发现没?”他蹲在那里仔细瞧着,说:“老师,你看这小草,周围都是石头,还有点建筑垃圾,它就这样一点点长出来。
它的叶子虽然有点黄,但是特别有劲儿,还带着露珠呢,像一颗颗小珍珠。
”其他同学听了,也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小美说:“这小草就像我们身边那些默默努力的人,虽然环境不好但是拼命生长。
”我觉得他们说得很棒。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江苏省盐城市步凤小学 徐金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字运用对于我国人际交往、社会进步都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千年的中华文化通过文字书写,在教育体制的作用下代代相传,深入我国人民的成长之中。
因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必要的,而故事教学法作为当前重要的小学教育手段,能够完美地融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并能够激发小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1.学生写作兴趣过低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堂学习时,由于其处于幼年发展阶段,自制力较差,因此在进行写作学习时难以专注精神进行训练,长期下去,容易导致学生的写作训练受到阻碍,写作兴趣大大降低。
加之,我国传统在进行写作课堂训练时,其实用的方法多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氛围较为沉闷,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其次,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中,不能够正确灵活地看待语文写作教学训练,导致学生写作的灵性和热情都被僵化的写作模板和写作套路所遮盖,不能够突出写作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最后,在传统的写作课堂之上,教师多会布置一些练习来让学生私下进行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写作训练抱有完成任务的心理,导致其课程负担压力大,极不利于学生写作训练和整体语文教学。
2.写作水平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由于当前的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对象多是一些小学生,这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只具备一些简单的书写、表述能力,同时,这类学生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尚未全面,对社会发展、人间百态、世人情感的理解还不到位,而对于世界发展的规律和常识都难以掌握。
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下让其进行写作,学生根本不能将事物的特征以及人物特点拿捏到位,导致整体作文内容平淡无奇,缺乏理解,没有深度,这样的恶性循环极不利于语文作文教学的进行,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故事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和价值1.故事教学法的基本内涵故事教学法是当前重要的教学方式,是指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与教学相关的故事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来丰富实际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实际教学的趣味性和有趣性,从根本上推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范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范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而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应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去,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一种教学尝试和探索。
本文在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希望为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作文;故事导入;故事渗透听故事、讲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娱乐活动。
故事贯穿了小学生整个学习和生活阶段,故事也像生活的影子,无处不在。
如果将故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使得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情绪饱满、内容丰富。
基于此,本文针对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展开了分析和阐述。
一、故事导入,全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运用故事导入,全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故事的导入是作文教学的前提。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部分老师忽视了课前导入的重要性,有的“开门见山”对学生进行作文知识讲解;有的只是简单的前后贯穿一下知识内容就开始接下来课堂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老师要贴合课堂教学内容,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故事导入实施计划。
如故事的题材是否契合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故事的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的情节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为接下来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老师在进行故事导入时,不要死板的进行故事讲述,而是要“有来有往”与学生产生互动,如,一边讲故事一边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习兴趣,还通过讨论和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发展了学科素养。
例如,在进行《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晏子这个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穿插讲解与晏子有关的小故事,如晏子辞婚、晏子逐高缭等,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晏子的智慧。
关于“故事法”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究
关于“故事法”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究摘要:很多学生对各类故事情有独钟,喜欢听也喜欢编写故事,而这些出现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都可在作为中有所体现,是学生作文创作的素材。
另外,也可用“故事法”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故事里,创新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对作文产生抵触,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增强写作水平。
关键词:“故事法”;作文教学;模式引言现如今新课改的持续深化,要求老师具备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满足学生发展诉求,“故事法”的出现为学生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增长,会身边各类事物充满好奇,对此老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作文教学模式中融入“故事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作文写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1.“故事法”概述基于理念基础上,“故事法”汇总了几点重要的写作教学模式。
首先,“绿色作文”教学模式。
将“古典诗文课”、“班会感悟课”、“东方时空课”当做作文辅助科目,实施充满个性化的绿色作文教学课程。
其次,“情境作文“教学模式。
对语言技能展开培训,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深刻感悟美的熏陶。
最后,“让作文回家“教学模式,内容重点为写的步骤、写的框架、个人成长经历[1]。
基于此,以作文指导为界限的“故事法”含义可规定为:严格按照相关作文教学内容及目标规则,通过阐述故事、运用故事、改编故事、创造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打破写作心理屏障,有效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类写作难题,增强学生写作水平,激发其写作热情。
另一方面,把故事看成一种媒介,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认识和运用写作知识和技巧,并在“如何写”的引导过程中明确学生主体,生成“故事”写作培训链。
前期作文环节的故事收集,中期作文环节的故事整理,后期作文环节的学生自行检阅和老师点评合二为一,突出写作引导步骤的完好性,彰显学生个性化写作过程,提高学生书面表达技能,拓宽其心智思维。
2.“故事法”作文教学的价值现阶段,故事教学法已经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故事教学法来开展作文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灵感。
用童话故事进行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尝试
用童话故事进行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尝试【摘要】童话故事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用童话故事进行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尝试。
首先分析了童话故事的教学意义和魅力,接着介绍了如何选择适合的童话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还探讨了童话故事作文教学对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积极作用。
结尾总结了童话故事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童话故事作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其写作水平,培养其审美情趣,从而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引言:教学意义、童话故事的魅力正文:选择适合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结论:童话故事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教学意义通过选择适合的童话故事进行作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们可以通过对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进行重新演绎和改编,展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童话故事作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将童话故事纳入小学作文教学的范畴,并加以有效引导和指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1.2 童话故事的魅力童话故事的魅力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充满奇幻和神秘的世界中。
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常常让人感到震撼和感动,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童话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也常常深深影响着读者,让人在阅读后得到一种启发和反思。
童话故事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和写作童话故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如何用简单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探索运用故事教学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探索运用故事教学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1. 引言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然而,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遇到了困难,缺乏表达和组织思想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运用故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故事教学法简介2.1 故事教学法定义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学习的方法。
它通过引入情节、角色和结构等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所传递的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2 故事教学法对写作能力的影响•激发兴趣:通过吸引人的情节、有趣而生动的角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写作中。
•提供模板:通过分析优秀故事中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学生可以借鉴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培养创造力: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让他们在想象中构建场景和角色,进而丰富写作内容。
•强化表达能力:通过反复听、讲和写故事,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运用故事教学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3.1 教师角色•良好示范: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故事样本,并展示如何通过这些故事来进行写作。
•激发想象力:通过提问、引导和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察和经历融入到写作中。
3.2 学生参与•合作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或整个班级上共享和讨论他们喜欢的故事,并从中获取灵感。
•组合创新:将不同学生创造的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故事情节,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独特见解。
3.3 写作技巧•使用适当语言:在教授写作技巧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用适当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情节、角色和情感。
•结构规划:通过辅助工具如故事板、大纲等,帮助学生规划写作结构,确保其逻辑和连贯性。
4. 效果评估与提升4.1 作品展示•学生互评:在课堂中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并鼓励同学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促进写作技巧的提高。
•家长参与:让家长参与学生作品的展示,并鼓励他们提供反馈与支持。
教学设计思考:《故事》教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设计思考:《故事》教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简介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许多学生并不喜欢写作或在这方面表现不佳。
因此,设计教案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教学设计思考以设计《故事》教案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1、了解和理解写作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使用故事结构构建一篇文章。
3、精确地使用语言来传达故事中的含义和感受。
4、反思和修订自己的作品。
教学策略为帮助学生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故事分析:我们将分析一篇优秀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结构、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基本要素;2、故事构建:接着,我们将带领学生根据故事结构构建一篇文章,并让他们熟悉故事写作的过程。
3、语言运用:我们将帮助学生练习清晰、生动和自然的表达方式,以传达故事中的感觉和情感。
4、反思修正:我们将指导学生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文章,以使作品更加准确和完美。
教学过程以下是教学过程的详细步骤:一、引入(5分钟)先简要介绍写作的重要性,并引入当天的课题,即让学生通过教学找到更好的写作方法。
二、故事分析(20分钟)选择一篇优秀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并鼓励他们提出材料的有关问题。
回答这些问题,确保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主题和人物塑造。
三、故事构建(4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三到五人。
每个组员可以先构思一个独特的故事,然后将这些构思结合起来,以生动而巧妙的方式写出一个组故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指导,协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故事的结构,并进行头、身、尾部的分工。
四、语言运用(30分钟)鼓励学生用其中一篇文章练习语彩和他们的创意转化成选定的故事。
教师应通过提问和反思帮助学生精确地表达故事中的情感,并指导他们使用适当的语言技巧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五、反思修正(25分钟)学生应移步到单独的桌子上,阅读自己写的文章。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这个阶段修正语言和结构方面的错误,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修正和改善自己的文章。
故事作文教学初探
新课程教学2020年第3期故事作文教学初探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九小学 刘其平 【摘 要】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故事史。
儿童在成长中创造着多样的故事,多样的故事也伴随着儿童成长。
教师引导儿童将目光、思维、习作的视角聚焦于这些缤纷多彩的故事,使其观察故事、思考故事、记录故事,这就是习作。
学生是“故事的源发者”,故事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在亲历和创造故事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通过文字书写自己的真实童年、真实生命,表达真实思想、真实情感。
故事作文教学旨在呵护儿童特有的童年生活,张扬其习作个性;此习作过程,也丰富着儿童的精神世界,点亮了儿童的思想灵性。
【关键词】故事 故事作文 教学一、习作就是写故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故事伴随我们成长,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部故事史。
“童化作文”的倡导者吴勇说:“儿童是天生有故事的人,他们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
”诚然,生活中每天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人生的悲欢离合、得失成败,耳旁的春燕呢喃、蜂蝶嘤嘤……如此种种,都是真实的故事场景,都是原型的故事经历。
儿童每天都在创造、经历、体验、感悟着真实的、丰富的故事。
将生活故事记录下来就是习作,换句话说,习作就是写故事,写自己每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故事,写自己与他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发生的故事。
儿童生活丰富多彩,每天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有相同的更有不同的,百般事物千种变化,儿童习作的笔端就会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有作家说:“写作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
”故事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自由的心灵状态(而非教师的意志)之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中,对身边的人事物景、日月星辰、虫鱼鸟兽、前世未来等,进行观察思考,下笔成文。
故事作文教学尊重学生是“故事的源发者”这一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亲历和创造故事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通过文字书写真实童年、真实生命,表达真实思想、真实情感。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作者:王玉霞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0年第3期王玉霞故事教学法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常见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此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对于教师来说,故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应用于作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可以借助有趣的故事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展。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还能让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一、有效遵循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想要让故事教学法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其一,发挥故事教学法的启发性。
借助故事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印象,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其二,注意发挥故事的情境性。
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创设特定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其三,注重故事的趣味性。
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二、利用故事表演提高课堂的参与性教师在教学写作的时候,最为要紧的一点,便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单从教材来看,里面也是配上许多插图的,小学生在翻看课本的时候,能够一看就懂。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升,教师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先找出适合学生写作的图画,然后用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图画的内容表述出来,并且进行表演。
例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进而将他们对黄山的喜爱之情激发出来。
教师选择这篇课文,可以先在屏幕上呈现出这样一幅图,如:呈现出这幅图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故事,或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述出来,教师帮助学生加工创作。
在故事成形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将之演绎出来。
经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将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锻炼他们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将作文中的要求或是主题与故事相融合,或将所要讲解的内容用比较生动的方式演绎给学生,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又能按照教师的要求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
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文章 儿童“故事作文”教学策略初探──管建刚作文教学启示
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文章儿童“故事作文”教学策略初探──管建刚作文教学启示论文摘要:“故事作文”是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思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故事”为依托,通过儿童的视觉去写自己的生活。
采取“先放后收”“读写结合”“创新思维”“下水作文”这几种教学策略,科学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写作兴趣,掌握写作基本知识,树立写作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最终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表达,轻松过好作文起步关,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故事;作文教学学生作文写什么,怎样教,一直是困扰诸多教师的难题。
管建刚认为,作文教学不能在表面的形式上折腾,要在内在的“核”上下功夫,这个“核”叫做“故事力”,在小学阶段,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用两三年的时间,扎扎实实地指导孩子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打好作文基本功,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突破。
我校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借鉴管建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作文”的尝试,即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成人化的立场,通过儿童的视角,运用语言文字去写“我”的生活,以故事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和感受,从而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写作。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窥得“故事作文”的一些教学之道。
一、先放后收关于先放后收,南宋诗人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有非常精辟的论断:“凡学文,初要胆大,后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
”使写作者“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矣。
”儿童对生活的认知和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过程,对语言的学习和表达,也是由粗略肤浅到精细深刻的。
指导儿童写好故事,必须遵循这个客观规律,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放下包袱,大胆地写,作文上路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先放后收有利于培养写作兴趣。
故事作文的写作范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允许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把见到、听到、想到的生活中的人与事写出来,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
英语故事教学实践论文(3篇)
第1篇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story teaching practices in enhancing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rough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the paper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in a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and evaluates their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torytelling can be a powerful tool for fostering language skill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amo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Introduction:Storytelling ha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realm of education, storytelling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engaging students and facilitat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glish story teaching practices in a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and investigates how these practices influenc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study employ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to gather data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orytelling techniques.Methodology: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secondary school in China, involving a class of 30 students aged 14-16 years. The researcher, who was also the English teacher, implemented various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throughout the semester. The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and a review of students' written assignments.The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employed in the classroom included:1.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The teacher narrated stories in English, focusing on the plot, characters, and setting.2.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The teacher engaged students in the storytelling process by asking questions, encouraging predictions, and involving them in role-playing activities.3. Multimodal storytelling: The teacher used visual aids, such as pictures, videos, and charts, to enhance the storytelling experience.4. Reflective storytelling: The teacher guided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reflect on the themes, moral lessons,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stories.Findings: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glish story teaching practice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1. Enhanced student engagement: The use of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made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 more dynamic and interesting for students. The interactive and multimodal aspects of storytelling kept students engaged and motivated to learn.2. Improved language proficiency: Storytelling provided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The repetitive nature of stories helped students internalize new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tructures.3. 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storytelling, students gained insight in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ocieties. The teacher's selection of culturally relevant stories facilitated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4.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e reflective aspect of storytelling encouraged 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the themes and messages of the stories. This, in turn, enhanced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information.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English story teaching practices can be an effective tool for enhancing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use of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such as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multimodal storytelling, and reflective storytelling, can create a more engag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teacher's role in selecting appropriatestories and facilitating the storytelling process is crucial in maximizing the benefits of this teaching method.Recommendations: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1.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incorporate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into their lesson plans to enhanc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2. Teachers should select culturally relevant stories that cater to the interests and needs of their students.3.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encouraged for teachers to refine their storytelling skills and explore new techniques.4.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provide support and resources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orytelling in the classroom.By adopting English story teaching practices, teachers can create a more dynamic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promotes language skill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amo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第2篇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torytelling as a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literature review and a case study, the paper analyzes how storytelling can engage students, foster critical thinking, and improve languageskills.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eachers and suggests strategies to implement storytelling effectivel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torytelling is a powerful tool for enhancing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Introduction:In the rapidly globalizing world,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cannot be overstated. Learning English not only opens doors to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ies but also enhances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mo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storytelling has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for its potential to make language learning more engaging and effective.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torytelling on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provide practical insights for teachers.Literature Review:1. Theoretical Frameworks:Several theories support the use of storytell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According to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learning is aninteractive process that occurs within a social context. Storytelling creates a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can engage with the language and construct meaning together (Vygotsky, 1978). Additionally,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learners acquire language when they are exposed to comprehensible input, which storytelling can provide (Krashen, 1985).2. Benefits of Storytelling:Storytelling has been found to have several benefits in language teaching. Firstly, it enhances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as stories captur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magination. Secondly, it fosters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as students analyze the characters, conflicts, and resolutions in a story. Thirdly, it improves language skills such as vocabulary, grammar, and pronunciation, as students listen to and retell stories.3.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Despite its benefits, storytelling can present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These include finding appropriate stories, adapting them to thelearners' level, and managing classroom dynamic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eachers can use a variety of resources, such as picture books, audio stories, and multimedia materials. They can also involve students in the storytelling process by allowing them to contributetheir own stories or act out scenes.Case Study:1. Methodology:The case study involved a group of 30 intermediate-level English learners in a public school in China. The study lasted for eight weeks and included a variety of storytelling activitie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pre- and post-tests.2.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orytell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articipants'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Students demonstrated improved vocabulary, grammar, and pronunciation skills. They also showed increased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in the classroom. Furthermore, the interview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enjoyed the storytelling activities and felt more confident in their language abilities.3. Discussion: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torytelling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It not only enhances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fosters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case study provides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how teachers can implement storytelling in their classrooms.Conclusion:Storytelling is a powerful tool for enhancing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It engages students, fosters critical thinking, andimproves language skills. By incorporating storytelling into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teachers can create a more dynamic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ncourages educator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storytelling and adapt it to their specific contexts.References: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Acknowledgments: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express gratitude to the participants and teachers involved in the case study. This research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ir support and contributions.第3篇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English story teaching practices in enhancing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a secondary school in China, the paper examines how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digital storytelling, and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impact students' motivation,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skill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combination of these method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Introduction: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is a crucial skill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are essential in ensuring that students develop not only linguistic competence but also a genuine interest in the language. One of the most engaging and impactful methods of language teaching is through storytelling.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English story teachingpract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Literature Review:The literature on storytell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highlights its potential benefits in enhanc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tudent engagement. Storytelling provides a context for language use, encourages comprehension, and fosters 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Harmer, 2007).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digital storytelling, and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are three prominent methods that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Traditional Storytelling: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involves the teacher narrating a story to the students, often with the use of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and voice modulation. This method has been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engaging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ir listening skills (Nunan, 1991). It also allows for the teacher to introduce new vocabulary and grammarstructures natural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story.Digital Storytelling:Digital storytelling utilizes technology to create and share stories. Students can use various digital tools, such as software for audio and video editing, to produce their own stories. This method has been shown to enhance student motivation and promote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collaboration and creativity (Bateson, 2011).Interactive Storytelling: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involves students in the storytelling process by allowing them to contribute to the story, ask questions, and predict outcomes. This method encourages active learn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as students engage with the text and each other (Thompson, 2002).Case Study:The case study involves a secondary school in China with a diverse group of students.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ree English classes, each using a different storytelling method: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digital storytelling, and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student interviews,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s.Result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ll three storytelling method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ents in the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class showed increased interest in English lessons and improved listening skills. The digital storytelling class demonstrated higher levels of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as students were ab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through various media. The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class reported the highest level of engagement and comprehension, with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storytelling process.Discussion: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combination of storytelling methods can be highly effectiv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le digitalstorytelling and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promote creativity and active learning. The case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dapting teaching methods to cater to diverse student needs and learning styles.Conclusion:This paper has explore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English story teaching practices o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storytelling is a powerful tool in language teaching, with various methods offering unique benefits. By incorporating a mix of traditional, digital, and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teachers can create engag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foster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motivation.References:- Bateson, T. (2011). Digital storytell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5(1), 82-102.- Harmer, J. (2007).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4th ed.). Essex: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Nunan, D.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Thompson, J. (2002).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A new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6(1), 118-131.。
【初中记叙文作文教学初探】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初中记叙文作文教学初探】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很难做到情与景、情与文、情与意的融合,难以达到写作要求的高度。
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改实践,谈几点陋见。
一、让“情”发泄情文并茂,以情感人,可以说是记叙文的最高境界。
张志公指出:“最生动的文章还是来自那些能牵动你感情的主题。
”有无真情是记叙文成败的关键。
当你真正将生活的喜怒哀乐付诸笔端时,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
要有真情,就得让情发泄,我认为写好“三个一”是关键,即写好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情中的一个细节。
首先,创设特定的环境,选取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进行渲染。
如《金黄的大斗笠》设置的环境为晴转阴转狂风雨稀,最后为狂风暴雨,极力渲染暴雨的情状。
而《背影》的背景为祖母去世,家境凄惨,父亲赋闲只能借贷,将祸不单行的日子渲染出来,让人体味到生活的惨淡。
通过特定的背景设置,为“情”的发泄埋下了伏线。
其次,选好一件事件。
选好事件是完成记叙文的必要条件,它可大可小,而初中写作应以小事为主,通过对小事的叙述描写,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
如《金黄的大斗笠》写的是姐姐通过观察乌云、风声为弟弟送来斗笠的事情,《背景》说的是父亲送“我”上火车,并在车站买橘的事情,作者都是通过小事件来提示主题的。
再次,刻画好一个细节。
刻画细节是让“情”发泄的关键。
叶圣陶在谈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是这样说的:“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是一闪即逝,他却紧紧抓住了。
”他抓住了什么?由“车站买橘”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略知一二,朱自清先生从感觉的角度出发,对人物进行描写,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还有心理活动的外在展示,将父亲的爱充分地表现出来,留下了一位至亲至爱至善的父亲形象。
由此可见,写好“三个一”是让“情”发泄的重要手段。
二、把“情”留住阅读实践告诉我们,久久难忘的情怀来自栩栩如生的形象,忘不了的“情”,实际上就是忘不了的“形”。
故事教育浅谈
故事教育浅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儿童故事、儿童游戏、儿童笑话、学前教案、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教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games, children's joke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nursery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educational lesson pla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故事教育浅谈故事是人皆喜欢的,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试从故事入手教会学生作文》
从故事入手教会学生作文【摘要】当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情况仍不是很理想,多数学生写作文仍然一交了事,甚至不少学生仍谈“写”色变,一提作文就怕得要命。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从记叙文抓起,让学生学会写故事、讲故事和评故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收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从故事入手;教会;学生;作文实施新课改以来,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就当前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情况来看,仍然费力不讨好,多数学生写作文仍然一交了事,甚至不少学生仍谈“写”色变,一提作文就怕得要命。
的确,有些老师上作文课布置了题目后就放手让学生写作,很多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应付了事;还有些老师上作文课只是空谈写作技巧,很少引入实例指导学生练习,因而一些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根本弄不懂如何作文。
如何教会学生作文?我从记叙文抓起,让学生学会写故事、讲故事和评故事,收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一、教会学生写故事很多人认为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具备了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在遣词造句上花些功夫,有了所谓的“亮点”就足够了。
他们忽视了记叙文的本质特点。
事实上,记叙文的本质特点应该是故事性。
成功的记叙文,故事都很精彩,都会给读者带来享受。
没有故事性的记叙文,只能是一本干巴巴的流水账。
记叙文的故事性特点,就决定了要写好记叙文就必须先学会写故事。
因此教会学生写故事,就是教会了学生写好记叙文的基本功。
时常开展讲故事活动也是必要的。
当然,讲故事的前提还是写故事,只有写出故事,才能去讲,才好去评。
为此从故事入手教会学生作文就从写故事开始。
首先教会学生摹写故事。
指定故事让学生去摹写,摹写促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摹写故事不是机械地复制故事,可允许学生简单的剪裁和布局。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寻故事。
如今的学生,阅读量实在是少得可怜,脑子里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他们储备的词汇也极其匮乏。
让学生自己去找寻故事,能够激励他们不断“狩猎”,在众多的故事中,筛选出让自己眼前一亮、为之一震、值得一讲的故事。
用童话故事进行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尝试
用童话故事进行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尝试小学生是最容易被故事吸引的群体之一,他们对童话故事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热情。
在小学作文起步教学中,利用童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如何用童话故事进行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尝试。
一、选取经典童话故事在小学作文起步教学中,选取经典童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至关重要。
经典童话故事如《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不仅富有想象力,而且故事情节简单明了,适合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经典童话故事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和价值观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帮助他们感受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的版本,并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引导。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动作、情感等细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引导他们构思自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如果你是小红帽,在森林里遇到了狼,你会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故事情节带来的情感和冲突,从而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四、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在学生经过阅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可以让学生模仿经典童话故事的语言风格和情节线索,展开自己的想象,完善故事情节,塑造故事人物,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题,提高写作质量。
五、进行作品分享和讨论在学生完成作文后,可以进行作品分享和讨论。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观点,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故事论文
教学故事论文介绍本篇论文旨在探讨教学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
教学故事是一种通过故事来传达和教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教学故事的好处1.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研究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教学故事,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并与故事情节进行互动,提高研究效果。
3. 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教学故事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4.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故事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故事的应用1. 语言教育:教学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2. 科学教育:教学故事可以将科学原理和实验转化为具体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历史教育:通过教学故事,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道德教育:教学故事可以传达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惯。
教学故事的效果评估评估教学故事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 学生反馈:通过学生的口头或书面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2. 学生成绩:观察学生在与教学故事相关的考试或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其研究成果。
3. 教师观察: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教学故事中的参与度和理解力,评估故事的效果。
结论教学故事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在不同的教育领域中,教学故事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评估教学故事的效果可以通过学生反馈、学生成绩和教师观察等方法进行。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故事的设计和应用,提高其教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作文教学初探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题仍是作文教学。
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作文的恐惧心理,究其原因是:要学生写的,他们不感兴趣,不想写;学生想写的,教材没有要求,老师没有布置,不必写。
作文教学从内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缺乏童心童趣,处于成人化、格式化和理想化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语言自然发展。
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以为,要改变作文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以故事作文作为小学作文的训练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故事作文教学的理论探索
1.故事作文符合小学生语言发展规律
故事的魅力之大,是众所周知的。
每个正常儿童从刚懂事起,只要一提起故事,兴趣就来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林仲贤、张增慧和澳大利亚大学的陈美珍等专家作过专门研究:儿童对故事的兴趣十分浓厚。
他们以《白雪公主》(外国儿童故事)和《孙悟空》(中国儿童故事)为实验材料,让4—5岁的儿童听故事和看录相,结果表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理解两个故事的情节并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这说明了故事本身的特点与儿童心理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儿童的语言是从形象开始,向抽象发展的。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直观的、简单的甚至说是很表面的。
形象思维远远优于抽象思维。
一篇儿童喜爱的故事,语言必须是十分形象、生动的。
(2)儿童的口语发展十分迅速。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正常的儿童,大约六岁,口语就已接近成人。
然而,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必须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大量听、说、读、写的机会。
学生最爱听什么?最爱说什么?显然,故事是勿庸置疑的。
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听、说、读故事,就为实现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质的飞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故事的本身具有浓厚的口语化的特点,儿童易学、易懂、易记、易于接受,因而也易于从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
(3)儿童天真、富有想象力。
儿童的联想与想象不受客观对象的限制,完全在先天心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联想与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儿童的语言有新颖、独特、活泼、生动的特点。
凡符合儿童阅读的故事,必须符合儿童这样的心理特点,否则就不成其为“儿童故事”。
2.故事作文符合教材的编写特点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中低年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象《骆驼和羊》、《狐狸和乌鸦》、《丑小鸭》等寓言和童话故事很多,尤其是“注音识字,提前读
写”实验教材故事性的课文更多。
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科幻故事等,就占了教材的19.8%。
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记人、叙事的课文故事性就很强,都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如果把它们归到故事一类的话,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性的课文就约占80%之多。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如果把每篇课文当作一个例子,站在故事这个角度上来进行阅读和写作指导的话,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大大地减少了学生的写作心理障碍。
3.故事作文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作文训练常常是沿着听、说、读、写的训练轨道进行的。
听、说、读都是为写服务的。
儿童好奇心强,对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上学前的儿童就常缠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他们讲故事,往往是听起来聚精会神,欲罢不能。
儿童喜欢讲故事,常常三五成堆,讲得津津乐道。
当他们自己讲的故事得到同伴的称道时,兴趣尤为高涨,于是他们又继续去搜索新的故事,为讲故事而去主动地读故事,把听到别人讲的和在书上看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个听、说、读的过程实际上便是在创造性的作文,符合“先说后写”的基本规律。
小学生的作文从记叙文开始,且主要是写记叙文,故事其实就是一篇篇记叙文。
通过指导学生的听、说、读故事到写故事,他们从中懂得了怎样写故事,也就懂得了怎样写一件事,或怎样写一篇记叙文。
如果我们的作文课上老师把“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作文”改为“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怎样编故事”,学生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故事的听、说、读、写不仅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从“听说”开始,过渡到“写话写文”的作文教学基本规律。
二、故事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
一方面与教学指导思想有关,一方面也和缺少一套科学的教材有关。
叶圣陶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至于教学方式与方法,似不可求一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从叶老的论断中,我们知道,研究和设计作文教学的纲目与次第——作文训练的序列是从宏观上指导作文教学的关键措施。
我们根据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和普通教材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以“故事”为作文训练的主线,设计了“三级四素六段二十八步”的训练序列。
其中“三级”是指“听说为主,故事写作起步训练;阅读为主,故事片断训练;读写结合,故事成篇综合训练。
”“四素”是指“听、说、读、写”四个要素,这是任何一种作文训练方式都不可缺少的要素,“六段二十八步”是将“三级”的要求具体化,即每一级又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几个步骤(28步)。
第一级训练:故事写作起步训练。
着重培养听、说能力。
(主要是一、二
年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听话、说话写话训练,分3步:(1)听力训练,能听懂普通话,听懂“简单的”“四素句”,会写“四素句”(时、地、人、事四要素),能听懂简短的一段话和别人讲述的简短故事;(2)会话训练。
老师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情境与客人、老师、同学对话,交谈;(3)听话传话训练。
第二阶段:进行听说故事训练。
分7步:(1)听故事、复述故事练说话;(2)看图想象编说故事训练;(3)观察实物联想故事、说话训练;(4)观察生活、编生活故事说话训练;(5)阅读简短故事,能简要复述故事;(6)创设情境想象故事说话;(7)听记简短故事。
第二级训练:大量阅读,故事片断写作训练。
(主要是三年级)第一阶段:进行阅读方法训练(为写打基础),分3步:(1)学会有计划地读书、读故事;(2)结合书上圈点、划、批;(3)学会做读书笔记。
第二阶段:运用材料媒体,提供信息,展开想象,进行故事片断的训练。
分5步:(1)提供故事开头,续写下文;(2)根据故事的结尾,补写故事的上文;(3)根据故事的开头与结尾,补写故事中间的段落;(4)根据图画想象故事,写其中的某个情节;(5)创设情境,编写故事的某个片断。
第三级训练:读写结合综合训练。
(主要是四、五、六年级)第一阶段:在读中认识故事的特点,根据不同类型的故事特点编写故事。
分6步:(1)认识并总结童话的特点,学写童话故事;(2)认识并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学编寓言故事;(3)认识并总结民间故事特点,搜集、编写民间故事;(4)认识并总结神话故事的特点,搜集、学编神话故事;(5)观察日常生活,学编生活故事;(6)认识并总结科幻故事及其他故事特点,学编科幻故事或其他故事。
第二阶段进行故事写作综合训练。
(1)故事基本章法;(2)故事选材训练;(3)故事的主题提炼训练;(4)故事的创作技巧训练。
“三级四素六段二十八步”故事作文训练序列以听、说、读、写为依托,以小学教材要求为基本纲要,根据训练序列需要,我们在编写作文教学计划的教案时,大胆改编和撤换教材中的训练题。
由于训练序列明确,训练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作文教学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