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小学科学五上《11 谁能传播声音》word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谁能传播声音
课文
名称
谁能传播声音课时一课时使用意见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能区分乐音和噪音,及其对噪音的危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液体、固体和液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难点:了解噪音的危害及其防治。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和教师共同搜集有关噪音及其危害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尽量准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带危险物品)
教师准备铁丝、铜丝、闹钟、塑料袋、钟罩、抽气机、小锤等
活动过程
质疑猜测:
教师可以采用谈话的方式导入,让学生谈一谈刚才为什么会从校园的各个角落走进教室,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入本次的研究主题。

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到我
设计
们耳朵里的?”,或者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谁能传播声音”,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你们认为谁会传播声音呢?”这样学生肯定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猜想。

教师要让学生大胆的去猜想,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

当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猜想,就会产生想要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的欲望,所以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把研究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自行设计研究方案。

在研究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为交流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为验证自己的猜想积累证据。

实验验证:
学生自己的设计实验验证(注意提示、扩大学生的实验范围)。

比如:在研究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时,除了研究水能够传播声音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他液体是否也能够传播声音,如:酱油、醋、牛奶等;在研究气体能够传播声音时,通过做对比实验来证明:小闹钟放在外面,能够听到闹钟的声音,但是放在抽了空气的钟罩里,只能看到小闹钟的小锤在敲,却听不到声音,由此让学生很轻松的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如没有真空罩,可把发声体放在加热后的容器里(空气稀薄),通过与在空气里的发声体相比较声音的大小,也能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在研究固体能够传播声音时,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桌子做实验,简单易行。

也可以把学生领到操
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

”利用铁质的单杠或双杠来做此实验,效果更明显,还能引发新的问题:为什么单杠一端的同学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会听到两次声音?使探究继续深入下去。

在交流同学们的发现时,一定要让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完整,不仅要把实验的结论说清楚,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科学。

关于资料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对声波的理解,不做过高要求。

自由活动:
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纸杯、线、图钉、曲别针等材料自己动手做。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怎样让土电话的通话效果更好一些,让学生对土电话进行创新改造,如将线换成铁丝或铜丝试试等,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由活动就应该让学生自由的玩,所以这里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玩土电话,如:三人一起玩或四人一起玩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中让学生明白土电话是通过线来传播声音的。

拓展活动:
当学生通过研究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传播声音后,肯定会产生新的问题,如:谁传播声音的能力强?谁传播声音的速度快?等等,所以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要让学生试着提出新的问题,布置学生在课下通过查找资料和实验研究的方式自行解决问题。

学生
的知识水平不同,提出的问题肯定不同,教师在教学中不要采用一
刀切的方式,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

(先由小组
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
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
解答。

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查找资料,了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并解释雷雨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课后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