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第一章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二、简述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以及重大成就?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
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 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
(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
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
2、自然与科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科学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保证沿着正确的道路前
进,否则要犯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哲学对科学提供资料和依据;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
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
能性;
4、运动的基本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
5、各种具体科学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
6、劳动创造了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实现了自然唯物注意向社会唯物主义的转化过程;
第二章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
古希腊的米利群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
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
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
认为世
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
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
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
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说明其是
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
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
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
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
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
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
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
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
思想。
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
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相同点:(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
( 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
(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物质不灭论)
不同点:(1)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子;
(2)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
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
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
(3)L-D原子论认为由于原子的偶然偏斜运动发生碰撞、聚合,万物生成,离散,万物消失。
而伊氏原子论利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合理解释了原子碰
撞结合成事物,离散事物消失,将偶然的偏斜纳入到了必然的范畴之中;
四、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征;
1、本质特性: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以自然存在的事物为基础来解释其它事物的形式与演
化,对世界状况的解释,将事物和现象看成是一种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2直观性:将世界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将物质的形态等同于物质的一般;3猜测性:不清楚自然界的内在联系,用理想的或幻想的关系代替现实的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去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密的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于付诸于实践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
五、结合古代具体科技成果,论述方法论取得的重大成就?
古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同时运用和完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解析方法等等;主要表现在:
1、数学方法(1)毕达哥拉斯学派;创造了数论,还创造了解析方法,运用比较方法,将数和形结合在一起;
提出了完全数和友爱数等概念;
(2)苏格拉底的成就;利用数学来论证哲学问题,明确提出演绎法、佯谬法;(3)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内容丰富,体系壮观,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运用演绎方法构建科学体系为后来科学家著
书提供了模板;
(3)阿基米德的成就;成就突出,方法独特,在数学研究中较为广泛地运用实验方法,将数学与力学相结合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一、简述现代初期天文学是如何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的?
《天体运行论》从天文学领域向宗教神学发起了挑战,主要表现在:
首先,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日心说的主要内容为:
(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围绕着太阳运转;
(2)重点突出地球在运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周期为一年,地球本身存在着自转,周期为一天;
(3)月亮是地球的卫士;
(4)离太阳近的天体,运行周期短,离太阳远的天体,运行周期长;
哥白尼日心说的意义:(1)哥白尼那本不朽的著作是对宗教神学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独立的
宣言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其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公开向神学发难,揭露了宗教的无
知和愚昧,将颠倒了两千年的世界重新正立过来,为摆脱宗教桎梏、冲破自然哲学的束缚开拓
了先河;(2)将天文学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还原了宇宙天体间的真实面目,对其它科
学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其次,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1)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布鲁诺于1584年写成《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一书,并因捍卫和宣传日心说于1600年被教皇烧死;(2)伽俐略为宣传和发展日心说于
1630年写成《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
二、简述形而上学自然观?
1、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原因:
(1)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2)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局限;分门别类研究具体事物,将有着内在联系的自然界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各自独立的加以研究。
忽视部分之间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上升到哲学
方法论的高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在所难免。
(3)阶级的原因: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寻找哲学依据,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正合乎其需要,在统治阶级的喧嚣过程中得以广泛传播;
2、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征:
(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观察解决问题;
(3)不彻底性;没有把唯物主义原则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其历史观仍唯心史观;
3、对其评价:贡献:(1)为推翻封建专政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为自然科学摆脱宗教桎梏,自然哲学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对于科学间相互联系,交叉渗透起到了不利的影响,阻碍
了后期科学整体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永存性作辩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近代后期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试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展过程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做出的重大贡献;
1、发现过程:能量守恒是19世纪40年代不同国籍不同领域的十几位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的;德国
科学家迈尔从生理学角度提出该定律,焦耳从热力、电学、运动学的角度提出该定律,
霍尔母豪兹从从数学、化学、角度提出该定律。
恩格斯总结前人的成就,站在哲学的
高度,运用辨证思维将该定律科学地概括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能的转化,它向我
们表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作用的所谓的力及机械以及补充,所谓的位能、热放射、电、
磁化学能都普遍运动的表现形式,它们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有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
种形式,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种量消失,必然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代替出现,因此
整个自然界运动都归结为有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无限转化的过程。
2、重大贡献:(1)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理论依据。
(2)揭示了事物不仅处于静态联系中,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事物间的动态联系,将普遍
联系的哲学论断变成经验自然科学得事实。
(3)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合六个发现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以原始星云为基础,运用自然界吸引与排斥的矛盾,力学、热力学原理,解释了宇宙天体的形成与
演化,第一次从自然界自身出发,解释自然界的事物多样性以及变化发展,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
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维勒的有机化学成就;
维勒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一书中总结了五年来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成果,揭示了有机界和无
机界的内在联系,批判了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地质学的成就;赖尔在《地质渐变论》一书中,运用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原因解
释了地质岩层的形成与演化,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思
想,再次沉重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论证
了运动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的统一性,并为运动统一性的哲学论断提供了丰富
可靠的依据;
(5)生物细胞学的成就;
两位科学家提出的生物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切有机物构造、发育的基础,一切有机体都是细胞发
育、繁殖、分化的结果,这一发现使整个有机界实现了统一,揭示了生物有机体间的内在联系,再
次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给予沉重的打击;
(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推翻了物种不变论、神创论、偶然论的
观点,揭示了生物的承序性和变异性,给形而上学又一沉重的打击,给新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面对如此众多的自然科学大发现,恩格斯概括:“新的自然界的基本点已经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凝固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看作是永恒不变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
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无限循环发展的。
”也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是必然的了。
第四章科学技术观概述
一、简述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1、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1)最早的科学技术起源于科学生产;
(2)科学生产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新问题,促使科学前进;
2、社会生产不断为科学技术提供新的手段
(1)社会生产是检验科学技术真理性的标准;
(二)社会制度和军事战争的影响
1、社会制度的影响
(1)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对科技发展有重大的制约作用,技术成果适合统治阶级的意志,表达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能得到支持,对科技发展起推动作用,相反违背了统治者的利益或对其利益构成
威胁,科技遭到压制,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有重大作用,良好先进的科技政策能充分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技发展,相反,落后的反动的科技政策压抑了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科技发
展。
2、军事战争的影响
(1)主要表现在对科技的巨额投资,刺激科技发展;
(2)军事战争向科技提出急需解决的题目,加速科技发展;
(3)能够使相关学科得到加速发展;
3、哲学的影响
哲学为研究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1、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
以理论为指导从事科技探索,会出现新事实新现象,原有理论难以解释,暴露出了原有理论的缺陷和
不足,根据新事实对原有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或以新理论取代旧理论,从而把科技推向前进;
2、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
由于采用的立场、观点、理论不同,对同一事物认识得出不同的结果相互订正就产生了争论,争论
可以活跃学术气氛,加速科技进展,特别是有利于年轻学者脱颖而出;争论可以促使人们放弃错误
观点,接受正确观点,保证科技探索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争论可以促使人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完善理论;
3、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使理论更全面更准确,提高可信程度和可靠性,使理论应用范围更加广阔;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渗透,加速理论向现实的转化,使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更充分更迅速体现;
多学科交叉渗透出现了横断学科和综合科学,促使科技的整体发展;
4、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既包括对前人成果、方法、经验的继承,也包括继承前人留下的难题,吸取失
误所导致的挫折和教训;创新是研究者最高追求,创新是分层次的,提出前人未涉及的新定律称为
科学突破;取得的成就使自己所涉及的领域达到了完善的程度,称为重大突破;取得的成就使整个
科学产生飞跃,或者创建了一种普遍适用的新方法,称为科学革命;获得的成就使整个人类思想发
生变革称为科学的重大革命;
三、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进入二十世纪以四大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分子生物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和以四大科技群(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相继兴起。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越来越明显突出的表现出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
(1)通过教育途径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健康,在生产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通过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使科学技术物化到生产工具中,研制出新的生产工具用于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3)通过新工艺新发明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合理节约使用资源,不断开发新资源,增加生产力的物质内涵;
(4)管理科学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协调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降低内耗,使各要素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提高生产力水平;
(5)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科学技术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是生产力,就社会发展而言是推动力,对政治而
言是影响力,就军事而言是威慑力。
第五章科研课题及选择
一、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论述选题过程中如何贯彻好有关原则?
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包括科学需要和科技自身需要两方面,选择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选择科技
发展过程中矛盾尖锐、焦点突出领域的问题,贯彻需要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选题要看是否有社
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长期需要和近期需要向结合,处理好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之间的关系;
(2)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就是就是要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并可获得预期成果的课题,既包括提出
新理论、新见解、新发现,也包括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遵循创造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到学科前沿阵地选择课题,保证研究的起点高、水平高、一旦获得成果就能实现超越;要到矛
盾尖锐、焦点突出的领域选择课题;要到学科的交叉区或被人忽视的无人区选择课题;
(3)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必须以可靠的事实依据或者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应注意的问题:基础性研究选
题必须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增强理论成果可信程度,保证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应用性研究
选题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快研究的进程;
(4)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选题应以已经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或经过努力可具备的条件出发,加以
确定;贯彻此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应从已经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课题,包括知识的水
平、知识的结构、研究能力(主要是指观察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个人特长爱好及其对本学科发展状况以及趋势的把握;从已经具备的客观条件出发选择课
题,资料(包括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等等)、经费、时间、人力、设备、导师特长及其相关
学科发展的情况等等;发挥优势、扬长特点、弥补不足;
第六章科技研究中的经验方法
一、简述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反映,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以假说为指导的观察更力戒先
入为主;
2、全面性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对象,以保证观察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典型性原则:选择的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同时应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的典型性,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4、辨证思考原则:对观察结果的处理要注意其条件性、相对性和可变性,超过范围进行外推必须慎重;
二、简述科学实验的重大作用?
1、多种仪器设备的综合应用可获得更丰富更可靠的感性材料;
2、排除次要因素干扰使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以更加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
3、揭示极端条件下的特殊运动规律;
4、节约人力、物力,降低消耗;
5、多种手段工具的运用,为获得新发现提供了机会;
6、迅速验证和排除某些假说,加速科学进程;
三、简述把握机遇要求研究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1、留心意外之事,观察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每一次细节,对于奇异现象必须多问为什么,直至做出圆满的解
释,决不轻易放过;
2、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奇异现象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发生共鸣,才有希望获得发现,否则机遇只
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3、要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机遇的开端只提供获得发现的机会,要想获得发现的结果要经历艰难探索,
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4、要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于反常现象要勇于用逆向思维进行处理,提出新见解新思路突破传统知识的
束缚,开创新领域;
第七章
一、简述科学抽象的原则;
1、含义:研究过程中将那些在当前对研究对象影响不大的因素加以排除,抽取出其固有特性、本质、规律
的研究方法;
2、原则:(1)实践是科学抽象的基础;
(2)把握丰富可靠的资料是科学抽象的重要前提;
二、简述假说如何发展为理论;
假说发展为理论的途径:
(1)越来越多的事实、假说与其一致;说明假说大体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性,假说发展为理论;
(2)根据假说做出的预测得以验证,说明假说不仅反映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还
把握了对象的发展趋势,可作为理论看待;
(3)经得起判决性实验验证的假说可作为理论看待,这适用于两种对立的假说,
并且分二择其一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