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类别市级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名称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方法探索
课题主持人刘端云
课题所在单位益阳市第十六中学
完成日期2011/12/26
1、课题名称
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方法探索。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1背景: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
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
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为了遏制事态的恶化,国际组织和各个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997年的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
国内也出台了一系列性政策文件和行动,中国加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正式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体现了中国高度负责任的态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中国代表团在南非德班的气候会议上透漏了“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和主要措施,中国将按照国务院通过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到2015年通过各项措施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
低碳和环保教育方兴未艾。
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发源地,注重从低碳教育的内在特质、社会健康教育的自身需求、低碳教育与社会健康教育的共同使命等维度,分析、寻找、研究低碳教育的地位与价值,让低碳教育为英国低碳经济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成为推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政策的出台,我国低碳和环保教育已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发布国内首套中小学低碳教育教材,指出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中,当下的中小学生将成为实现我国减排承诺的建设者和主力军,编写教材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着眼未来、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生态文明。
平盟全球优质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平盟教育社会责任:2011八五后零零后低碳教育报告》中指出,八五后、零零后学生作为中小学生的主体,迫切需要低碳教育。
不言而喻,在21世纪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教和环保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社会责任。
2.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校低碳环保教育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各种教育方法层出不穷,本研究小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有条件地运用各种方法开展环保低碳生活的教育,主要是宣传法,调查法和科研实践法,比较各种教育方法的优劣和效果,更注重从科研实践活动出发,通过亲身感受提高学生的低碳环保理念和能力,为学校和其他各种组织更有效地进行低碳环保教育提供参考。
3、国内外研究现状
低碳内涵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又是其核心内容。
本研究组根据自身实际仅研究低碳生活这个内涵。
国内外对低碳教育方法研究较多。
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低碳教育的先行者。
英国的低碳教育经验是:
1、引导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2、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实施低碳教育
3、推行低碳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
4、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让低碳教育为英国低碳经济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成为推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英国低碳教育经验为我们低碳教育方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研究小组特别注重的低碳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此为根据。
国内有人把日常低碳生活方式分成24条准则,低碳在生活中就是节约,只要我们在生活的细节处留心注意,就都能做到“环保低碳”。
本研究组不仅大量提倡这24条准则,引导学生创新新的方式和准则,更注重从科研实践活动出发,通过亲身感受提高学生的低碳环保理念和能力。
作为低碳教育理念的创始人和倡导者,于新春先生低碳教育的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将“低碳生活”的内容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去。
如学生所在班级及家庭成员、社会的衣食住行的低碳生活行为。
它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如所用的学习用具是否符合低碳标准,是否使用甚至随手丢弃塑料材质的学习用品,从而造成垃圾污染。
第二层次是将“低耗、高效、优质”的低碳教育理念引入学校
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
以低碳教育理念与标准来衡量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教学生活,并以此进行多样化的评价研究,从而构建和谐的低碳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第一个层次称为低碳教育的传统层次,第二个层次称为低碳教育的现代层次。
本课题组主要从第一个层次展开研究。
更有作者提出“低碳型教育”的概念,指在教育的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例如特别提出了先进的云计算辅助教学,指出这是中国信息化教育的低碳型发展道路。
相信这种先进的但本课题组无法开展的低碳教育方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就具体调查研究,实验方面的内容来说,周国华等已对沧水铺废品污染的类型进行了调查,但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还不见探讨。
本课题组准备作进一步调查研究。
至于大树进城,以前政府有禁止大树进城的规定,而经营者却我行我素,现在政府的态度是睁只眼闭只眼。
大树进城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有待深入探讨。
4、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及理论价值
4.1实际意义: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低碳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低碳教育是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等多种意义。
除了应该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以及培养学生养成低碳行为方式之外,对低碳校园建设也有很重要的实际意
义。
课题组开展的社会调查、实验、实践成果可为当地政府制定规章制度提供参考。
4.2理论价值:通过开展低碳生活教育活动,把学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学风建设、低碳生活方式等各项工作结合并贯穿起来,使学生自觉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全面素质提高,改善学风、校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挥生态校园创新工程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和激励学生奋发有为,自觉成才,成为我国现代建设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去完成。
首先,利用高校和专业单位的图书馆、付费专业网站,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资料,以后还可继续合作查阅资料;特殊实验器材决定到专业单位租用,自己准备添置一些小的实验器材如数码照相机、多功能环境测试仪等;最主要的是得到了市、区、学校的有力领导和较充裕的经费支持;此外,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完全有能力参与设计的调查研究和科研实践活动;最后,本研究小组中,中学高级教师二人,一级教师四人,二级教师四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二人,课题主持人曾参与广东省科技厅科研课题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经验。
总之,本研究小组完全能胜任本研究课题。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低碳环保生活教育方法,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宣传教育法,调查研究法,实验法,并试图在研究中挖掘其他好的教育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范畴是学生的环保低碳生活,而非低碳经济等方面,主要遵循因材施教和直观性教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环保低碳教育,采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各种教育方法的优劣和效果。
总之,本课题拟采用三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环保低碳教育,并比较这些教育方法的优劣和效果。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7.1研究目标、内容
7.1.1对学生进行环保低碳教育、宣传,组织学生创新环保低碳生活的方式,进行环保低碳知识竞赛,最后评价教育效果。
7.1.2调查沧水铺废品加工所导致的水体污染种类,评价废物污染对水体动物和河床植物的污染程度,试图揭示二者的关系。
之后对学生环保低碳理念和能力进行评价。
7.1.3对大树进城进行调查研究。
之后对学生环保低碳理念和能力进行评价。
7.1.4比较以上三种活动的教学效果,试图揭示最优的环保低碳教育方式。
7.2研究过程
7.2.1 准备阶段:2012年3月,选定研究区域和研究地点,将本校学生分成三组。
7.2.2实施阶段:
2012年3月至2013年元月,对学生进行环保低碳教育、宣传,组织学生创新环保低碳生活的方式,进行环保低碳知识竞赛。
调查研究沧水铺废品加工所导致的水体污染种类,评价废物污染对水体动物和河床植物的污染程度。
对大树进城进行调查研究。
准备年度评审。
2013年3月至5月,对三组学生进行测试评价,比较教育效果。
并对所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整理资料,发表文章,结题。
7.3方法设计
①宣传发动环保低碳活动宣传鼓动,②发放资料,
③板报宣传, ④手抄报竞赛, ○1调查进城大树的种类、○2数量调查、 ○3分布范围调查、 ○4从业人数调查、 ○5经济收入调查、 ○6○7为政府决策提出参考
8.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性措施
8.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
8.2制度保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
8.3经费保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添置及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
8.4技术保证:聘请区教育局侯立勋教授和市教育局肖孟夫教授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
8.5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宣传教育利用自习课时间进行,外出调查研究实验周末进行。
9.预期研究成果
学生环保低碳教育竞赛成绩统计表3份
水体污染种类和程度调查报告1份
红砖厂对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种类和程度调查报告1份
水体成分检测报告1份
相关音像1份
论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