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小学音乐教案《第九(合唱团)交响曲》答辩与解析.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小学音乐教案《第九(合唱团)交响曲》答
辩与解析
《第九(合唱团)交响曲》答辩与解析
第一题:
请简要介绍本课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的作者。

参考答案
本课的作者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他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音乐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也是十分坎坷。

他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

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纳,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感到听觉日渐衰弱,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

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月光曲》、《悲怆钢琴奏鸣曲》、《庄严弥撒曲》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第二题:
你认为《第九(合唱)交响曲》这首作品的重点是什么?教学过程中怎么体现的?
参考答案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本科的教学重点是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第四乐章的风格特点,体会贝多芬创作的意境和内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听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主题旋律,小组合作探讨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特点,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欢乐颂》是一首4/4拍,G大调的乐曲,结构规整,分为四个乐句,具有典型的起承转合的特征,音乐语言精炼概括,音域只用一个8度,旋律行进主要运用具有强烈力度感的上行级进和下行级进的对置,配合着铿锵有力、富有动感的节奏,形成了不可阻挡的气势,是由词采用德国诗人席勒的同名诗,加入了人声而成的世界著名的乐曲。

在讲授完曲调特征后,再让学生听辨完主题旋律,尝试演唱《欢乐颂》的旋律,加深对乐曲的印象,巩固对曲调的分析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