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课文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课文剖析
1、整体感知:
本文的语言特点:东晋文坛流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联合,朴实自但是又有条有理。
2、详细剖析:
作者写兰亭的风景突出什么特点?
文章写兰亭风景突出“淡雅”的特点,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
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全部浓妆之物皆不见踪迹,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看山,言其“崇” “峻”而舍其翠绿;绘竹,
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天气,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全部尽显淡雅,而这光景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
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流行,名士们对山川的赏识,不单“目寓” ,并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仔细察看思虑,不不过怡情养性,还能够“明理”和“悟道” 。
3、详细剖析:
“信可乐也”句“乐”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详细内容:
一是同道相遇。
二是环境幽雅。
三是天气宜人。
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意会,
“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奇特的造化,使自然界的全部
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赏赐,置身于自然中,常常令人物我两忘达到“道”
的最高境地。
4、详细剖析:
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方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触。
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限期,聚会难而短,分别易而长。
由此想到了人
生。
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以内” ,有的“放浪形骸以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跟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
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痛”由此而生。
5、详细剖析:
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如何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 ,感情波折深邃。
先写景、写事、写情,以
一“乐”字作统率,而后写宴集以后的感触,以一“悲”字为中心。
由
“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
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
到人生,顿生感触;跟着光阴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触之余,产生伤
感,“悲”随之而生。
作者将眼光上移至先人,从先人留下的文章来看,
先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所以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
将眼光移至将来、推想后代,将来的人必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
相通。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惹起“后之览者”的感触与共识,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想,在深邃的感触中暗含着对人生的依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顾,形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