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
汪伦》教学设计
湘教版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与伴侣的深厚友情。

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把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运用夸张、比方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预备:
同学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初读课文
引导思索
读中体会感情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爱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快乐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识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同学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相互沟通。

(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察。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相互沟通,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
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相互沟通: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共享?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认为正确而不怀疑你现在肯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喧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协作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喧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喧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庆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假如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庆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庆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同学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庆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协作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喧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喧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庆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假如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愉快而兴奋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快乐啊!看你眼前消失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相互沟通)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

(生齐读)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5、(切换音乐思念)欢快的时间总是令人难以忘记(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肯定也在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见此时此刻,兄弟们肯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情愿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庆节日的喧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老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认为正确而不怀疑你们也肯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

两名同学读后,对比评价,体现共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指名读)
七、情感延长,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依据解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爱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同学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湘教版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教学设计板书:
佳节倍思亲


(西)长安家乡(东)
其次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理解课题
理解古诗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日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同学自由读古诗,思索: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依据同学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同学介绍有关背景。

老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一般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同学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伴侣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留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同学质疑)
(依据同学质疑状况体会伴侣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伴侣,其实古时候还有很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伴侣?
拓展课外学问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同学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
什么来送别伴侣的呢?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进行一次吟诗会。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歌声

语言
以目光送别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巩固旧知
激发同学的兴趣
交给同学方法
巩固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男女比一比,看看谁背得好。

3、齐背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
d y jiā qīn wāng chng
独异佳亲汪乘
fng dēng chā ln y t tn
逢登插伦欲踏潭
(1)拼读
(2)开火车读
(3)记其次排二类字
2、归类学一类生字生字
左右结构:独、佳、汪
上下结构:异、亲
独体结构:乘
3、你早就熟悉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伴侣写。

(重点)笔顺:


4、理解字意:组词
独:独自、单独、孤独、独一无二
佳:佳节、佳人、最佳、
汪:水汪汪、汪洋、泪汪汪、一汪水
异:奇异、异地、异味、惊异
亲:亲人、亲自、亲笔信、亲热
乘:乘法、乘除、乘数、乘车、、
5、书写:
(1)你有要提示小伴侣的地方吗?
乘字一共有10画
异字上面要封口
(2)留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4)同学描红
三、作业:
1、把今日所学的字听写一遍。

2、书98页
11/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