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本试题卷上。

2. 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按题号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
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
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姻亲诸侯等。

这反映出周代
A.伦理政治的建构
B.宗法观念的淡化
C.神权政治的强化D。

君主专制的加强
25。

如下表:
A 。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 。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 。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26。

南宋士大夫洪迈写道:“士夫发迹垄亩,皆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而更新其宅者多矣。

复以医药非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这一现象
A 。

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 B.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C.有利于城乡经济的联系 D 。

抛弃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27. 《清史》记载,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谓之‘清档D 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
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D 。

材料反映出军机处
A 是国家军事兼政务机构 B.实行严格的归档保密制度
C.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 D 主要负责中央政令的传达
28.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年年率(%)棉纱
(万
担)
517。

2244
棉布(万匹)1224。

1
1493。

1
22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B。

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D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
29.据1903—1905年江浙地区多个城镇的调查统计,当地共订购报刊62种、20 227份,11 000余份为私人订阅.其中日报销量最大,不仅开明士绅、官吏、商人和学生订阅,一般市民也加入订阅行列.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变革提升传媒文化的功能
B.革命潮流使民众萌发趋新意识
C.政府加强了对公众舆论的控制
D崇尚西方文明的社会风气盛行
30. 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1911-1912年的辛亥革命
B. 1926-1928年的北伐战争
C。

1934—1936年的红军长征
D1946-1949年的国共内战
31. 1961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4050万吨,与
1959年的6740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这个数字
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82. 5%.
由此可见
A。

“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 “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
C。

农村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
D经济政策的调整倾向于以农业为重
32。

恩格斯阐述古希腊某次改革时说.现在社会的及政治的制度建立于其上的阶级对抗,
已经不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对抗,而是奴隶与自由民之间的对抗;被保护民与公民之
间的对抗了。

"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这场改革
A.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B.建立十个地区部落
C。

确立了财产等级制D公民享有参政津贴
33。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

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作者认为,美国创立联邦政府
A。

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B。

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34根据苏联官方资料,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 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

这表明
A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

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斯大林模式
35.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

这反映出
A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题材
B.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C.超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学主流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
作答。

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著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

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魏晋时期,装秀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中系统地总结出“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起伏与换算)等.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随后,两种坐标体系同时出现在一幅地图上.法国的地形图上出现了中国地图上的方里网;中国的《大清一统
舆图》采用了西方地图上的经纬线.东西方两个体系的制图要素同时出现了。

材料二《海国图志》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
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

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乾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

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典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

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 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

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对地图编绘技术的贡献,说明16世纪后在中、法地图上同时出现“东西方两种要素”的原因。

(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特点,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地图发展演变的因素。

(14分)4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 (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地区挺进,揭开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在此前后,蛟洋、赣西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蛟洋农民银行、江西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等金融组织。

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7 月发行纸币和银元,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统一流通。

纸币上多设计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

临时中央政府加强货币管理,保障币值基本稳定。

1933年9月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

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币值,但终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

1934年 10月后,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摘编自罗华素《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意义。

(6分)
46。

(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

从1948年起,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决定改变
对日政策,加紧策划缔结对日和约,扶植日本。

1949 年,印度拒绝了华盛顿关于进行印美长久合作的建议,美国进一步修改其远东政策。

新中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大大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美国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体系。

195.年10月,美泰签订军事援助协定。

1951年8月, 美菲签订《共同防御条约》.9月,美国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1953年和1954年先后与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东北亚防御联盟”。

此外,美国积极策划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组成军事集团. 1955年9月,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并特意强调“武装进攻”的含义仅适用于“共产党侵略”。

11月,在美国策划和支持下,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等国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组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表现。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制定亚太政策的时代背景.(7分)
47。

(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顾维钧自1912年4月从美国回国后出任袁世凯英文秘书兼外交部秘书,走上外交岗位,一直到1956年辞去台湾当局驻美大使职务,共44年.他认为一个负责任的外交家在外交实戏中应该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曾说:“如果是民族利益,那就是永恒的,不因时间、典论或党派而改变,
因此当国内人们批评中国的外交家没有政治头脑时,我接受了这种意见,因为如果一个外交家有了政治上的考虑,那他的外交就很危险了。

”追求外交平等是顾维钧的奋斗目标,其在巴黎和会上坚持外交中各国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弱国无外交的论调,认为弱国更离不开外交,才能使得国家在艰难环境中求得一线生机。

在中华民族饱受蹂喃的年代,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他不卑不亢。

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的发言理论清楚、态度坚决,在五大强国面前,敢于坚持真理,同帝国主义进行外交上的斗争,这在中国乃至于世界近代外交史上都是极少见的。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维钧的外交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
义”.(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