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能力-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美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彩色插图,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些插图,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借助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是杂乱无序的。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插图,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
有的插图画面比较复杂,这就要先从整体观察,再按一定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观察。
例如《温暖》这篇课文,画面上有人物、景物。
教学时,我就先让学生看整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指导学生按照由近及远、由人物到景物的顺序进行观察。
具体顺序是:先看周总理、清洁工人,再看树枝、落叶、清洁车,最后看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停放的小轿车。
这样就使学生有层次感、顺序感,有主有次。
二是培养学生有比较地观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北京》一课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我就让学生用它和广场周围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进行观察比较,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纪念碑比广场上的路灯杆、树木高得多,就容易理解“矗立”的意思了。
二、借助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教学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书画语言能力。
因为有的书面语言比较抽象,所以,要借助那些生动形象、风格新颖的彩色插图来帮助理解。
例如《刘胡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要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必须借助课文中的插图。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刘胡兰的塑像照片,感知她的形象,再想一想在敌人的毒打
下她能昂首挺胸,说明了什么?最后让学生体会刘胡兰的革命意
志像钢铁一样的坚强。
这样,由直观到抽象地理解,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借助插图,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例如《美丽的大公鸡》一课的第一幅插图是:一只美丽的大公鸡正得意地夸耀自己的歌。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观察这幅图时,我问:“这只大公鸡张着嘴为什么说它是在唱歌,而不是在打鸣?”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有的回答说:因为图的上方有太阳,并
且太阳升得老高,说明早就天亮了,所以大公鸡不是打鸣,而是在唱歌。
这样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具体形象的插图,能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插图一般只能反映某一局部的情景,还要引
导学生进行延伸想象,想象画面外的内容。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的第一段的“一群小蝌蚪”就可以通过画面和生活实际
来理解,平时我们说“人群”、“建筑群”,是说有好多人、建筑物聚集在一起,就称为“一群”。
图上只有几只,但应引导学生不要受到局限,想象画面外还有许多小蝌蚪,并启发学生想象小蝌
蚪游时的动作怎样。
五、借助插图,培养表达能力
插图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其表达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应该借助插图,训练学生说话。
如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学习之前我引导学生看图,进行说话训练。
我问:“这首诗的插图上画了哪些形象描写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种景物
作者又是怎样形象描写的?”在学生概括地说出这首诗的大意之后,再逐一讲解每句诗的意思。
最后,让学生对照插图,展开想象,把诗句的意思说得更准确、具体,说话能力也就得到提高。
六、借助插图,培养记忆能力
小学阶段识字量大,要求背诵的课文较多。
以第三册为例,
全册共25篇课文,要求背诵的就有9篇。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记忆规律,由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进行教学。
一是借助插图识字。
如学习“舟”字,我先让学生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特别要仔细观
察“舟”的形状与“丹”字有哪些相似之处,再与“丹”的字型对比,以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率。
二是借助插图背诵。
在指导背诵时,也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如背诵《秋天》这一课时,我先
让学生看图,从插图中观察蓝天、白云、稻田、池塘、梧桐树、小鱼、蚂蚁等景物,然后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边看图边背诵。
最后离开插图背诵。
通过实践证明,利用插图识字、背诵,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记忆效率。
总之,借助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观察、理解、想象、表达、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