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木兰诗》自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木兰诗》导学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第_______ 小组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默写全诗。

2、复述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学习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难点】: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链接】: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2、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
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

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读课文两遍,扫清障碍
2、给加粗字注音。

可汗()()机杼()军贴()燕山()鞍鞯()()辔头
()
朔气()金柝()红妆()胡骑()傍地走()戎机()
3、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_______________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通(
), 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 昨夜见军帖( 旦辞爷娘去( ) 万里赴戎机( 著我旧时
裳( ) 安能辨我是雌雄(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 2) 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7、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
8、预习后我的疑惑: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2、 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
、诗歌诵读:
① 听朗读录音。

②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 小组及组员比读,互评互读。

④ 背诵诗歌 (2)
、整体感悟:
①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 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 3段)—
第二部分(第4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5—6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3、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A .愿为市鞍马
B •出郭相扶将
C .朔气传金柝
D .军书十二卷
市:买 郭:外城 朔:北方
东市买骏马 木兰不用尚书郎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市:集市 不用:不愿作 策勋:记功 强:有余
(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品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①
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 样写繁琐吗?
② 第 5 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③ 第 6 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④ 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⑤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4、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从军缘由 ——(
出征前的准备 ——(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 关山飞度,
征战沙场——( 凯旋辞官 ——( 家人迎接 ——( 木兰改装
作用: (在内容上)
(在结构上)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 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5、交流展示
6、当堂训练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 . 次 B
. 回 C
. 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 . 多 B .
大 C . 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 . 市场
B .

C

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 . 希望 B .
愿意
C . 能够
(2) .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写写写

写写 ) )
) )


写女儿情态 写英雄气慨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 •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 •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 .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 •比喻对偶反复夸张
B •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D •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写征程的遥
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 •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8)默写
①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翻译句子: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