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与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与赏析
一、导入
二、导读《乡愁》
(一)重朗读,体会诗的情感格调
教师伴乐范读,男女生二重读,情读,美读,思读
读出诗人的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体会这种一唱三叹的行文节奏和抒情手法
(二)抓要点,挖掘诗的情感内涵
1.邮票和船票
第 1节写小时候的乡愁,原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抗战期间全家流亡在苏皖一带的沦陷区里,1938年跟着母亲逃往上海,后又乘船经过香港、越南、昆明,最后在重庆跟父亲重聚12岁时就读于四川的教会学校,住在借用民宅的校舍里父母工作忙,不能常来看他,想念母亲时,他便借信来传递思情
2.肉身的母亲与精神的母亲
(三)巧拓展,解开诗人生命密码
联读诗人的散文《思台北,念台北》,思考:诗人的乡愁仅仅指向大陆吗?如果不是,它还有什么更深厚的内涵?
1.爱与美——民族文化中生命的根柢与生活的况味
“客合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唐代刘皂的《渡桑乾》正是对余光中的真实写照在台北,时时思念大陆;离开了台北,又对台北产生了浓浓的乡思
个中缘由,即一切思念与怀想都源于民族文化中生命的根柢与生活的况昧“‘乡愁’并不完全是地理概念的,还包括历史和文化,是对整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感怀”余光中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北,都是其民族文化中的爱与美,让诗人深深眷恋;民族文化是诗人生命的根柢,也赋予了诗人丰富的生活况味
2.离开与回望——诗人的远方情结与故园情结
诗人天生迷恋远方(自然世界的远方、精神世界的远方)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留学时,他就开始了租车自驾游的快意生活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 都曾留下他的诗情他曾说,如果每个人都在故乡不动,到了外乡又恋恋于故乡,不仅个人得不到发展,也阻碍了故乡的发展人就像一棵树,叶子要拼命往上长,根要努力往下扎最要紧的是,人不要忘记故乡,而且为人一世,要让故乡以我们为荣
帕斯卡尔说:“我们的天性在于运动,完全的静止等于死亡……我们从来不为事物本身追求事物,而是为了追求而追求……哪怕我们觉得自己从各个方面说都受到了足够好的保护,万事无忧,倦怠本身也会从我们心底浮现出来,因为倦怠的根源就在人心深处”(《思想录》,李斯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余光中的远方情结与故园情结相辅相成,他的离开,让他对故乡的回望具有了更深更美的内涵
3.辽阔与沧桑—历史时空的纵深与历史生命的丰富
余光中说,真正的乡愁是立体的乡愁,是地理加历史的概念,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华民族辽阔而沧桑的历史,养育了诗人丰富的心灵历史时空的纵深与历史生命的丰富,成了诗人创作的不竭源泉延绵一生的乡愁,正是在诗人个体生命与民族历史生命的血肉联结中形成的
三、小结
生命行走的浪漫与精彩另存为美丽的乡愁乡愁是行走的证据,是对生命的.重构,也是对故乡的重读它赋予生命以成长的意义,也赋予故乡以深刻的内涵有背景的生活是幸福的,有变化的人生是幸运的是根柢给了我们生命,但我们只能义无反顾地前行,生命只有在回望中才会变得更为美丽。

乡愁赏析
赏析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
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

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三、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为统一
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相关诗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