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省一等奖)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保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
二、自主预习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阔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嘶.哑(sī) 腐.烂(fǔ)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 (yǒng)
(2)词语释义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讨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朗诵指导: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把握本诗深沉和悲怆的感情基调,注意节奏语速。
〕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例如:不能。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苦难,鸟儿虽然力量弱小,声音嘶哑,却还在奋力歌唱,急于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
答案例如:本诗的意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
〔1〕“鸟〞的形象:象征诗人,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但作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的礼赞。
〔2〕“土地〞的形象: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遭受了列强的入侵蹂躏〔放映百年屈辱史图片〕。
〔3〕“河流〞“风〞的形象: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对抗精神。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放映史上英勇对抗的英雄图片〕
〔4〕“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的形象。
答案例如:这是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永不气馁坚决对抗的土地。
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对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有
答案例如:“我〞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
“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存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泪水〞包含了哪几种情形?“常含泪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例如:被侵略——悲伤、激怒的泪水;看到人民的对抗——悲愤的泪水;抗战胜利——喜悦冲动的泪水。
诗人自问自答,至此,诗人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
是在第一节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根底上,感情的迸发和升华。
8.历史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记。
放映资料图片,展现祖国的美丽富饶、繁荣兴盛、强大无比,突出“我们爱这片土地〞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1.朗诵《老马》。
2.假设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兴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阳、朝霞、啼血、圆润、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艾青不愧是土地的歌者。
今天我们领略了诗人的土地情结。
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让我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吧!
六、板书设计
鸟生与死眷念土地
我爱这土地对祖国深沉的爱
我对土地爱得深沉第二课时
课题梦回繁华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擅长、春寒料峭、摩肩接踵、长
途跋涉〞等词语。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细致入微、想象丰富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细腻生动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了解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自豪感。
课前作者
简介
毛宁,我国书画评论家。
预
习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有改动。
北宋时期已成历史,且年代久远,只能通过文学文字记录去了解和想象当时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况,本文就是通过《清明上河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料去了解北宋汴梁的生活状况。
而且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思念故土,在他们眼中,《清明上河图》有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所以作者说“梦回繁华〞。
读准字音汴.梁〔biàn〕田畴.〔chóu〕跋.涉〔bá〕漕.运〔cáo〕
舳舻
..〔zhú lú〕握篙.〔ɡāo〕摩肩接踵.〔zhǒnɡ〕
络绎
..不绝〔luò yì〕长而不冗.〔rǒnɡ〕遒.劲〔qiú jìnɡ〕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
舳,船尾。
舻,船头。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
形容初春的寒冷。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国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吗?〔学生答复“知道〞。
〕这幅画中主要画了什么内容呢?〔学生答复“北宋时期的市井风情〞。
〕很好,那么你们有仔细研究过这幅画吗?这幅画中隐藏了哪些秘密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跟着作者去深入了解一下这幅旷世奇作吧。
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标题“梦回繁华〞是什么意思?
展开
作者通过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向人们展现了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穿越过去一样。
【感悟精彩句子】
1.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三个四字成语将清晨郊外的景象写得很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其境中。
2.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描写细致入微,条理清晰,比喻形象生动,十分传神。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应用。
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其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如“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把“拱桥〞比作“飞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结构优美。
举例子那么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
文章屡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
几乎在文章每一局部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梁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
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写一段文字介绍你喜欢的一幅名画,说清楚画中包含什么内容以及你的
感想。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大局部同学都听说过或看过《清明上河图》,但是很少有同学仔细看其中画面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不会注意到画中的人都在做什么。
而这一课上,我带着同学们一起细细研读课文,跟着作者的脚步回到繁华的北宋时期,非常有趣。
这一课效果很好,十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