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没有哪种语言能够像汉语这样有着三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字传承历史,拥有如此卷帙浩繁的书面语文献。

这份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汉语研究乃至全人类语言研究的宝库。

从1898年马建忠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出版,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吕叔湘开始着眼于“史”的研究,再到八十年代至今,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不断深入,取得可喜成就。

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的深度、广度须进一步深化拓展。

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适合拿来做语法史研究,必须加以鉴别,选取能够反映各个时代语言实际的材料。

这就要求注意语体,反映口语特征的材料通常更有价值;语料的时代和方言背景要尽量明确可靠,时代不确定的材料只能作为参照,不能以其确定语法发展演变的脉络;选择可靠的版本,避免使用后世改动过的文献,甲骨文、金文、出土简帛等未经后人改动的资料尤其值得重视。

新发现的材料甚至能产生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学科,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甲骨学、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敦煌学等。

近年来出土文献、外域汉语文献时有发布,如清华简、安大简等,都是语法史研究中应该加以拓展的材料。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电子语料受到追捧,材料的搜集从传统的“研读发现”正在转向“关键词搜索”。

这一转向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但弊端也很明显。

过分依赖关键词搜索容易导致研究者先入为主、轻视功底。

尤其对年轻学者来说,如果不注意文献的研读,关键词检索终将变为无源之水。

因此,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还要持守严谨的科学态度,夯实文献功底,在文献研读上力求句句字字有着落。

关键词检索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所检索的电子文本未必可靠。

因此,急需组织力量建成权威的汉语语法史研究语料库,把历代重要语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敦煌遗书、宋儒语录、元代白话碑、明清域外教科书等,通过精心校对,按照时代先后、语料性质,分门别类地呈现给全体研究者,以便研读与检索。

在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历史演变视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考察语法发展的历史,自然要有历史演变的眼光。

但是以往的断代研究比较侧重于共时的平面描写,缺乏时代感和对语法演变的关注。

虽然共时描写是非常必要的,但断代研究的终极目标总归是要揭示语法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到演变的路径和规律。

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虽然着眼于某一具体时段,但必须把这一时段看作一个过程,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考察具体语法范畴、句法表达方式、语用手段,在不同时代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历史演变视角是一个纵向的视角,而跨语言视角则是横向的视角。

跨语言视角是指在考察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现象的时候,把汉语放在世界语言比较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

在汉语语法史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判定汉语语法形式的来源以及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我们所总结的路径和过程也可以印证或丰富学界对跨语言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与跨语言视角相关的是语言接触视角。

语言的演变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语言接触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

语言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周边语言或方言的影响,从甲骨文算起,汉语三千多年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

那么,汉语语法演变有哪些现象与语言接触有关?其接触过程、演变路径是怎样的?这些都要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加以考察。

(摘编自杨永龙《如何推进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材料二:
语法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的。

数千年来,汉语语法变化不大。

它靠着数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后来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自别于其他的语言。

词序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最突出的一种表现。

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动词在宾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

有人分析过甲骨文的语法,发现它的词序和现代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上古的全部典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事实。

下面是《论语》里的两个例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雍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这两句话的语音,当然变化很大了。

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变化,例如现代不说“说(悦)”,而说“高兴”;不说“闻”,而说“听见”。

至于“韶”这个名词,在现代汉语里也根本用不着了。

但是在语法上,没有什么变化,现代还是用同样的词序,同样的结构方式。

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字,直到今天还在书面语言中应用着;有些在口语里还没有替身,例如“三分之一”的“之”,“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而”,这些都是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虚词,而它们正是数千年前传下来的。

但是我们不能在语法的极大稳定性中得出语法是不变化的结论。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逐渐自我进化,在改良和改正中,渐渐形成新的规则并被其不断充实起来。

(摘编自王力《汉语语法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语言材料的不断发现,断代汉语语法史产生了甲骨学、敦煌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拓展了断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范围。

B.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关键词搜索”为断代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方便,但关键词检索的电子文本未必可靠是这种方法的一大弊端。

C.那种侧重共时的平面描写的研究方法尽管揭示了语法发展变化的过程,但仍缺乏历史演变的眼光,虽说是必要的,但还需完善。

D.汉语语言演变的外部原因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无论是现存的诸多问题,还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拓展。

B.要使用数字技术,但不能只依靠数字技术,一些年轻学者过于仰赖“关键词搜索”,久而久之,会丧失研读文献的基础能力。

C.把汉语放在世界语言比较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借此考察汉语语法现象,这种以历史的眼光进行的纵横对比,很有必要。

D.借鉴吸收其他民族语言的语法研究成果,以求博采众长,丰富现代汉语的语法,这正是跨语言视角研究方法的意义所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适合做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典范材料的一项是(3分)A.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B.周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C.沈括《梦溪笔谈》的宋代刻本
D.经清代学者增补的《逸周书》
4.请从材料二论及的语法角度,简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区别。

(4分)(邹
忌)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Ⅰ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狗这一辈子刘亮程
①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

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

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②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

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

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

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③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

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

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

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

其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

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④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

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

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

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

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

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⑤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

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

狗自然咬得更起劲。

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

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的”,走了。

⑥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

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

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⑦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

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

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⑧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⑨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

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

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

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

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

⑩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

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

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文本二:
①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是不错的。

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

只要不懒,一辈子也挨不了几鞭。

况且现在机器多了,驴活得比人悠闲,整日在村里村外溜达撒欢。


过,闲得没事对一头驴来说是最最危险的事。

好在做了驴就不想这些了,活一日乐一日,这
句人话,用在驴身上才再合适不过。

②做一条小虫呢,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间,无忧无虑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蹦达完。


然只看见漫长岁月悠悠人世间某一年的光景,却也无憾。

许多年头都是一样的,麦子青了黄,黄了青,变化的仅仅是人的心境。

③做一条狗呢?
④或者做一棵树,长在村前村后都没关系,只要不开花,不是长得很直,便不会挨斧头。

一年一年地活着,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⑤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

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

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

每个牲口也一样,
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

谁和谁多少不发生点关系,人也罢牲口也罢。

人畜共居在一个小小村庄里,人出生时牲口也出世,傍晚人回家牲口也归圈。

弯曲的黄土路上,不是人跟着牲口走便是牲口跟着人走。

⑥人踩起的尘土落在牲口身上。

⑦牲口踩起的尘土落在人身上。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狗,年轻时有人谋它的皮肉,老了只能被遗弃在时间的更迭中,从这些来看,它与我们生活中的“宠物狗”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忠诚又是相同的。

B.作者从看家护院的狗与主人的微妙关系角度,道出“狗这一辈子”的艰难处境与尴尬命运,表面上是同情狗,实则是为了批判人的势力与冷漠。

C.狗在村子的沙沟梁、乱草滩等地转悠过,为了看家把门与村中人较量过,在夜晚也曾经在村庄中吠叫过,故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
D.在夜晚,当众狗吠叫时,老狗保持沉默;老狗忠心为主,把所有的爱和忠诚奉献给主人却晚景凄凉,故作者说它是“黑夜的一部分”。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三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B.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冷静客观地来写狗的一生,借此探究自然万物的生命真谛,不假议论,却真切地表达出对“村庄”的独特感受。

C.文章笔调舒缓又幽默诙谐,作者以一副乐天安命的姿态,摇曳多姿地,舒缓地表达自己对生命与万物的独特体验。

D.作者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思的物象和工具,而是赋予它人格化的特征,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

8.文本一说“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而文本二说“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

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


刘亮程的这两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分)
9.文中画线部分说“狗也是人的一部分”,狗与人的处境有什么相似之处吗?请结合全文及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纲,字文纪。

少慷慨,尚风节。

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

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

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仕隋为太子洗马。

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媚娘曲》。

纲曰:“令
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

”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

时杨素、苏威用事,纲据正不诡迎随,素等多憾。

会大将军刘方讨林邑,素言林邑多珍赀,非纲不可任,遂署行军司马。

方揣素指,数危辱之,几殆。

军还,不得调。

稍除齐王府司马。

复诏出南海,应接林邑。

久不召,乃身入奏。

威劾纲擅去所部,以属吏。

会赦免,屏居鄠。

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
..。

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封采邑
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

并州,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

”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

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
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
..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


下矜功,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尚书?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
..。

”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

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

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B.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C.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 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D.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 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分“内禅”与“外禅”。

前者将帝位让给同姓;后者反之,如尧禅舜。

B.采邑,是指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属、亲信等人的土地,采邑的大小按面积计算。

C.顿首,是中国古代交际礼节,即人跪于地,以头叩地,随即抬起,并不停留。

D.印绶,是指官印和系印的绶带,亦作官印的统称,古时治事命官须颁有印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纲为人刚正,重视情义。

李纲曾担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想要宇文宪的僚属编造罪名杀害宇文宪,李纲誓死不屈从。

B.李纲忠于职事,敢于谏言。

李纲教导太子尽职尽责,劝太子不要沉溺于靡靡之音,并请求太子将进献倡优的左庶子唐令则治罪。

C.李纲拒绝逢迎,遭到打击。

他始终不肯曲意逢迎当权的杨素、苏威,被派任行军司马,刘方迎合杨素,多次加害、侮辱李纲。

D.李纲深明事理,颇受信重。

高祖愤怒于李元吉失陷城池,打算杀了辅佐元吉的宇文歆,幸而有李纲陈词解释,宇文歆才获释。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4分)
(2)陛下矜功,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尚书?(4分)
14.李纲官居太子詹事,为什么要“乞骸骨”?请简要说明。

(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① 李贺
其一
箨落②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二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注】①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

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

1
5.下列对两

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箨落”句写笋壳落掉后,新竹很快地长高了,翠绿柔润,仿佛是用刀削开的碧玉。

B .“露压”句看似写竹容颜愁惨,实则移情于物,写人的悲怨,物我相契、情景交融。

C .两诗均是托物言志之作,取材于日常生活,有《诗经》遗韵,深得“赋比兴”三味。

D .两诗都把普通意象写出了奇特之处,迥异于传统咏竹,表现出李贺奇谲冷峭的诗风。

16.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寄托着诗人情志。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寄寓的形象。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洵《六国论》中,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古为鉴,认为“ ,
”,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2)《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 , 。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 , ”。

三、课本古文检测(本题共2小题,4分)
18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未可以为.信也 何为.而在吾侧也 B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C .翻用‧自喜 然皆不足用‧
D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9.下列各句加点词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②客逾庖而宴. ③函.梁君臣之首 ④雨泽下.注 ⑤如会同,端.章甫 ⑥初不自贵.
重 ⑦忧劳可以兴.国 ⑧驼业.
种树 ⑨非有能硕.茂之也 ⑩吾妻死之年所手.
植也
A.①④⑤/②③/⑥⑧⑩/⑦⑨
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⑩
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D.①④⑩/②③⑤/⑥⑧/⑦⑨
四、戏剧选修检测(本题共2小题,4分)
20.下列关于《牡丹亭》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表达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深受泰州学派影响的汤显祖在他的作品中展开了被压抑的个体想象空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B.西方戏剧往往极具“紧张性”,“三一律”的理论就很能体现这一特点;中国戏曲更强调“抒情性”,《牡丹亭》就是如此,其情节上缺少大起大落的戏剧性。

C.《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春闺幽怨都渗透在赏花的过程中,月夜春花与青春少女的情怀交融无间,这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同月亮的疏离很是不同。

D.《牡丹亭》既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开想象进行虚构,同时又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在艺术和主旨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21.下列关于《伪君子》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表达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莫里哀把人物性格和事件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使之更为鲜明突出,然而也造成了人物的“扁平化”,相较于莎士比亚笔下丰满生动的“圆形人物”,这样的扁平人物欠缺了一点永恒的艺术价值。

B.《伪君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古典主义喜剧的严格界限,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奥尔贡一家差点是悲剧的结局,他女儿的婚姻也差点是悲剧结局,这使得戏剧冲突更紧张、更激烈,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C.莫里哀把“伪善”这一性格集中在对达尔杜弗的塑造上,如达尔杜弗标榜不近女色,见到道丽娜袒露的胸脯、就叫嚷要用手帕遮起来,但一听到艾耳密尔想见他,就立刻“温柔”起来,迫不及待地问道:“她就来吗?”。

D.“揶揄”是喜剧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往往通过巧妙的嘲弄,显示出嘲弄者道德的优胜和智慧的高超。

坏人也可以对好人进行揶揄,如达尔杜弗对艾耳密尔说“我已经把他摆布到这步田地:看见什么,不信什么”就是一句揶揄。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6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名副其实的“病毒星球”。

虽然流感病毒的杀伤力仍然让人,其来源却已经非常确凿。

流感病毒源自鸟类。

有时,某些禽流感病毒会到“人间”,着陆到人类呼吸道里。

一旦某个病毒株在人体内稳定下来,就会野心勃勃地谋划在全世界范围传播,继而建立起季节性的涨落。

鸟类携带的流感病毒,有1/4都是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病毒株。

( ),通过这个机制,它们就能从野生鸟类传到鸡,甚至传到哺乳动物如马或者猪的身上。

在极个别的情况下,通过基因重配,来自鸟类和人的病毒的基因会组合到一起,为一场浩劫埋下种子。

新的病毒株能轻易在人和人之间扩散。

又因这新病毒株从未在人群中传播过,因此它,没有什么能放慢它扩散的脚步。

(选自《病毒星球》,有修改)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寒而栗流窜规律一往无前
B.捉摸不透流窜节律所向披靡
C.捉摸不透流落规律一往无前
D.不寒而栗流落节律所向披靡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