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检验教案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学习指导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医学检验专业主干学科和必修课程,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中发挥主要作用。
主要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特性和系统的检出病原体检验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课程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专科学生使用,课程总学时数为74,其中实验15,复习2学时。
课程使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为教材;参考教材为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考试辅导丛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二、总体要求
1.细菌的生理学、化学、遗传变异、感染与宿主免疫与耐药性等细菌生命活动规律
2.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3.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4.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检验基本技术
5.临床上重要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6.真菌的基本性状、真菌检验基本技术
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分类其主要特点和微生物学的定义。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检验医学中的地位。
重点难点解析
一、微生物定义、种类、存在、和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内容和郭霍原则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地位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第三章细菌的分布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细菌大小及其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细菌各种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及在细菌检验中的作用。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结构差异。
细菌生长繁殖方式和生长速度,细菌生长曲线意义,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掌握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的分类及用途。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繁殖方式、速度及其生长曲线;细菌的人工培养的培养基、培养方法及生长现象观察。
掌握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
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中间代谢、发酵、呼吸、有氧呼吸、厌氧呼吸概念,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类、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熟悉细菌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及其吸收。
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方法、机制和适用范围。
熟悉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大小和形态及它们受细菌种类、菌龄和环境因素影响)
二、细胞壁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肽聚糖骨架及其联结方式;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成;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和周浆间隙;不同组成的细胞壁与革兰染色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关系;细胞壁缺陷细菌(原生质体和圆球体)的临床意义)
三、细胞膜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细胞膜和真核细胞膜的异同点;细胞膜的特殊结构-中介体)
四、细胞质的化学组成和功能(核蛋白体、异染颗粒、质粒)
五、核质的特点和功能
六、细菌的特殊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鞭毛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菌毛的定义、分型、作用与意义;荚膜与糖萼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芽胞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
八、细菌的物理性状带电现象,巨大表面积,半透明和渗透压,光学性质。
九、细菌分解代谢和生化反应糖分解、蛋白质分解。
十、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十一、细菌生化反应与鉴定技术(生物化学鉴定;数值编码鉴定;血清鉴定。
生化反应的原理;常见生化反应IMViC、蛋白分解产物试验、呼吸酶类试验、脂酶、凝固酶等原理和结果判断)
第四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掌握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等基本概念,温度(高、低)对细菌的影响,高温消毒灭菌法。
二、熟悉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三、了解其他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和噬菌体生物学性状,细菌素。
第五章细菌遗传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突变的类型、规律和发生机制,诱变剂的种类;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机制,转座子的分类和转座的意义;质粒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接合发生的过程和机制,高频率重组菌株和F’质粒的概念;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转导的机制及意义;细菌转化的机制和人工转化的原理及意义。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变异的机制;耐药性变异。
熟悉细菌变异的表现形式和研究意义。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结构特点,细菌DNA复制、
表达和调节,细菌的质粒基本特性,质粒的分类,F质粒、R质粒,细菌的插入顺序及转座子,转座噬菌体,噬菌体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增殖和宿主相互关系,噬菌体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二、变异类型(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形态与结构的变异,培养特性的变异,抗原性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三、微生物变异的机理(突变,细菌基因物质转移和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传染病的概念、病原菌感染类型及其传播方式。
掌握病原菌的致病性;条件致病菌的意义、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的关系、引起内源性感染的机制。
掌握医院感染的类型、途径及病原菌的特点。
掌握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的概念、人体重要的正常菌群、菌群检测指标熟悉人体细菌的分类及与人体的关系;熟悉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组成。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性致病菌,正常菌群概念。
二、宿主与菌群的相互关系(有益菌、条件致病菌、病原菌)
三、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宿主免疫反应(病原菌的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分为外毒素内毒素两种)
四、病原菌与传染病;医院感染;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五、人体菌群与微生态相关疾病;常见微生态相关疾病微生态诊断。
第七章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掌握细菌的分类单位和命名。
掌握细菌的分类系统;细菌的分类方法。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细菌和原核生物界;真菌和真菌界;病毒和病毒界)
二、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细菌分类单位—种、属、科;细菌的株和型;细菌的双命名法;细菌的伯杰分类系统和CDC分类系统)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生理学与生物学分类法-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遗传学分类法- DNA G+C mol%、核酸同源值测定、核蛋白体RNA硷基序列测定)
四、病毒的分类方法(ICTV分类;习惯分类法)
掌握(1)细菌分类单位—种、属、科;细菌的株和型;(2)细菌的双命名法;熟悉(3)细菌的伯杰分类系统和CDC分类系统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
掌握(1)生理学与生物学分类法-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2)遗传学分类法- DNA G+C mol%、核酸同源值测定、核蛋白体RNA硷基序列测定
四、病毒的分类方法
熟悉(1)ICTV分类(2)习惯分类法
第2篇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
第八章到第十章要求见实验部分
第十一章细菌的生化试验
一、熟悉常用细菌生化反应的种类、原理及用途。
二、掌握生化反应试验的操作及结果判断。
第十二章血清学试验
一、掌握细菌的血清学鉴定。
二、熟悉细菌的血清学诊断。
第十三章动物实验
一、熟悉实验动物的接种途径和方法,动物采血法。
二、了解实验动物的分类和选择、饲养,常见细菌性疾病动物接种和鉴别诊断。
第十四章菌种保存与管理
熟悉菌种保存的方法和保管技术及规章制度。
第十五章细菌检验的自动化,微量化设备和新技术
一、熟悉细菌检验新技术。
二、了解自动化、微量化设备。
第3篇细菌学各论及检验
第十六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葡萄球菌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链球菌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鉴别甲型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试验。
肠球菌的分类、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奈瑟菌属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熟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细菌其致病因素及所致主要疾病。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葡萄球菌属分类(与链球菌属的鉴定要点;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临床意义(致病物质、致病特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 微生物学检查(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结果的评价和报告)。
二、链球菌属分类(按溶血性分为甲、乙、丙三大类;按Lancefied分类)、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临床意义(致病物质、致病特点、) 微生物学检查(检验程序,检验方法、链球菌分群试验、血清学反应-抗链球菌溶血素“O”、结果的评价和报告)。
三、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生化反应-胆汁溶菌等、抗原结构)、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
四、肠球菌属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临床意义(医院感染,耐药菌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微生物学检查(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种间鉴定)
五、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抵抗力抗原结构与分型,流行菌群)、临床意义(传染源,传播途径,鼻咽
炎,菌血症,脑膜炎,带菌者)、微生物学检查(保温送检,检验程序,检查方法)
六、淋病奈瑟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临床意义(性病、新生儿眼结膜炎、耐药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和运送;分泌物涂片、分离培养、鉴定)
七、布兰汉菌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所致疾病
八、实验内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形态染色、菌落特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链球菌(甲、乙、丙三型)、肺炎链球菌、粪肠球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淋病奈瑟菌阴道涂片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
第十七章肠杆菌科及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肠杆菌科的命名与分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耶尔森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沙雷菌属、哈夫尼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概述(肠杆菌科定义、命名与分类、共同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二、埃希菌属(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致病因素、所致疾病-肠道外感染,肠道感染、微生物学检查)
三、沙门菌属(血清学分类、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沙门因子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四、志贺菌属(血清学分类、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传染源、传播方式、微生物学检查)
五、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六、耶尔森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鼠疫、小肠结肠炎和微
生物学检查)
七、沙雷菌属、哈夫尼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八、实验内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细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肥达试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细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
第十八章弧菌科及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非O1群霍乱弧菌、O139、气单胞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气单胞菌和邻单胞菌属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选择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抗原结构、变异性、抵抗力;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二、非O1群霍乱弧菌(血清学分型)
三、O139血清学分型(血清学分型)。
四、副溶血弧菌(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嗜盐性、耐碱性,选择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神奈川现象,抗原结构,抵抗力;临床意义-耐热溶血毒素和类似毒素,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五、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分类,气单胞菌属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六、实验内容-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形态观察、菌落观察、生化反应;霍乱弧菌分型试验、副溶血弧菌鉴定试验。
第十九章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的特性和微生物检验。
了解以上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解析
螺杆菌属(幽门螺杆菌生物学性状、选择培养基、与慢性胃炎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快速脲酶试验、碳标记呼吸试验、PCR检测HP、分离培养和鉴定、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第二十章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掌握厌氧菌的概念、种类及其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
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厌氧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指征。
厌氧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要求及方法,厌氧菌的检验程序,厌氧培养方法。
无芽胞厌氧菌在临床厌氧菌感染中的意义、常见种类、细菌学特性与细菌检验方法。
厌氧性细菌的概念、分布及其在临床各科中感染的普遍性;厌氧菌的分类;厌氧菌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厌氧菌分离与鉴定。
熟悉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无芽胞氧菌的常见种类及其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概述(分布特性、种类;厌氧菌感染因素;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特征)
二、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标本的采集方法;标本的运送-无氧小瓶运送法、针筒运送法、厌氧袋运送法、大量液体标本运送法;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厌氧培养法-厌氧罐培养法、抽气换气法、气袋法、厌氧手套箱法;鉴定试验-形态染色、菌落性状、抗生素敏感性鉴定试验、生化特性、气液相色谱分析)
三、梭状芽胞杆菌属(破伤风梭菌、气性坏疽病原梭菌、肉毒梭菌和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四、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群、产黑色素类杆菌群和厌氧性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五、实验内容(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芽胞染色;庖肉基生长现象、卵磷脂酶试验、汹涌发酵、动物试验-毒素被抗毒素中和,脆弱类杆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形态染色、厌氧培养、
生化反应、胞外酶快速试验。
第二十一章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及检验
掌握嗜血杆菌属主要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生物学形状和微生物学检查、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生物学形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嗜血杆菌属临床意义、白喉棒状杆菌临床意义、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临床意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临床意义。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嗜血杆菌属(主要菌种、形态染色、培养-X、V因子、卫星现象、生化反应;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二、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炭疽毒素、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三、蜡样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卵磷脂酶试验、临床意义
四、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五、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形状-形态、染色、异染颗粒、培养特性、亚碲酸钾培养基、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临床意义-白喉外毒素的特性、致病机制、预防接种、锡克试验,微生物学检查)
六、实验内容- 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卫星现象、X +V因子试验;白喉棒状杆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和Elek平板毒力试验;蜡样芽胞杆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和活菌计数;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产单李斯特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
第二十二章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分枝杆菌属主要种别;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分枝杆菌属(共同生物学性状;主要种别;国际上应用的分类)
二、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抗酸阳性、分枝生长、Much颗粒,专性需氧培养、菌落特征,生化反应,菌体成分和抗原,变异及抵抗力,临床意义、Koch现象、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涂片检查、分离培养、核酸检测)
三、非典型分枝杆菌分类、与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别。
四、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五、实验内容(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法检查、抗酸染色、金胺“O”荧光染色,菌落观察、培养)
第二十三章非发酵菌及检验
掌握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概念、种类和初步鉴定特征。
熟悉假单胞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
掌握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
熟悉荧光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寡养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
一、概述(非发酵菌定义、主要菌属、假单胞菌分类。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荧光假单胞菌生物学形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
三、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主要菌种、临床意义,生物学性状及其临床意义(条件性致病菌)。
第二十四章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及检验
熟悉流感嗜血杆菌。
百日咳鲍特菌、军团菌、布鲁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检验。
了解以上菌的致病、免疫、防治原则和其他革兰氏阴性菌。
第二十五章至二十九章
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
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相互之间的生物学性状的比较;熟悉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人类感染密切的菌种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螺旋体概述(形态结构、活泼螺旋式运动、培养特抗原结构、抵抗力),临床意义(性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
二、支原体概述(形态结构,培养特性- pH、马或小牛血清、微氧环境、油煎蛋样菌落,生化反应-葡萄糖、精氨酸、尿素、CCU,临床意义-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常见支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立克次体概述、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
四、衣原体概述、生物学性状(独特生活周期)、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第4篇病毒学及检验
第二十章真菌学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真菌的基本特征、分类、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医学上重要的真菌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查;了解医学上有关的真菌性疾病与病原性真菌。
概述生物学性状(营养体、繁殖体、孢子),分类与致病,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非培养法、培养法)。
课程内容
一、真菌形态结构与形态学检查(孢子及菌丝的光学显微镜检查)
二、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分离培养技术-点滴法、不锈钢圈小培养法、形态学鉴定)
三、医学上重要酵母菌
四、念珠菌(临床意义,真菌检验和血清学诊断)。
五、隐球菌临床意义,真菌检验。
六、二相性真菌特征,真菌检验,血清免疫学试验。
七、曲霉菌特征,分离鉴定,血清免疫学诊断。
八、毛霉菌特征,分离鉴定,血清免疫学诊断。
九、皮肤真菌临床意义,真菌检验(标本采集、直接镜检、分离鉴定)。
第三十章病毒基本性状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病毒的基本特性、结构和化学组成及功能;病毒的复制周期及增殖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
熟悉病毒体大小、测量单位、基本形态;理
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课程内容
一、病毒体的形态结构(病毒大小与形态;病毒结构:核心、衣壳、包膜、辅助结构;核衣壳对称型)。
二、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
三、顿挫感染与缺损病毒。
四、干扰现象(干扰类型、干扰机制、干扰现象意义)。
五、亚病毒(类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六、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温度、 pH、射线、脂溶剂)。
第三十一章至三十二章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病毒学分离培养鉴定的方法及病毒增殖的指标;病毒血清学诊断方法及原理;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的原则。
课程内容
一、病毒学检验原则
(直接检查病毒体、病毒核酸和病毒抗原;分离培养鉴定病毒体、病毒学清学诊断患者血清中特异抗体)
二、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标本的运送和保存,标本的处理,分离培养方法,病毒的鉴定,病毒培养结果的报告)
三、病毒血清学诊断(原理、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TCID50、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四、病毒感染早期诊断(病毒胞内抗原检出,病毒胞外抗原检出;光学显微镜检查病毒包涵体;电镜及免疫电镜检查病毒体)第三十三章至三十七章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SARS-Co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熟悉肠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狂犬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课程内容
一、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
(1)病毒分类(2)临床意义(3)微生物特性(4)微生物检验
二、疱疹病毒
(1)疱疹病毒的种类(2)共同特点(3)单纯疱疹病毒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致病性和检测方法。
三、呼吸道病毒的种类。
(1)流感病毒、SARS-CoV的分类方法、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熟悉(2)所致主要疾病及发病机理。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1)形态结构(2)传播途径、(3)常用实验室检查法的原理熟悉(4)致病机制、培养特性
第6篇临床标第7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与质量控制
第四十章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
2掌握常见标本(血、尿、粪等)等微生物检验。
3熟悉常见标本中常见的微生物。
第四十一章细菌对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掌握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扩散法和稀释法的原理、操作、结果判断及正确发报告)
二、了解结核杆菌,厌氧性菌和真菌的药敏试验。
5熟悉联合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