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周末培优(含解析)(2021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周末培优(含解析)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周末培优(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周末培优(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周末培优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坚守中国文化和引进西方文化,这两种观念的拉锯战已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论述的潜在轴心往往是以下四个概念: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传统、现代。
理论家习惯的组合多半是:将中国文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将西方文化与现代相提并论。
这是相互批评的两套辞令,使人们对“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或者“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耳熟能详。
然而,这种争论似乎存在盲区:为什么许多人不习惯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联结起来?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的现代进程不是一个最大的历史事实吗?这种状况至少表明,隐含于中国文化内部的推动历史的创新能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必须承认,儒家学说中隐含的复古倾向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
孔子推崇尧舜,提倡周礼,周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儒家学说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之后,以古人为楷模更是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集体无意识。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超稳定”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不存在创新的基因。
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批评家曾经对文学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做出了种种论述,例如“通变”的思想,例如“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惟陈言之务去”。
有些时候,中国古代批评家采用的理论策略是,借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例如始于唐代的古文运动。
韩愈等文学家倡导先秦两汉的古文,力图突破雕琢的骈文,开创更适合时代特征的文风。
这种理论策略与欧洲的文艺复兴异曲同工。
相对于批评家的观念表述,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的创新意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如果没有不可遏制的创新冲动,中国文学不可能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发展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可能留下一部如此灿烂的文学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我们向古人学习什么?这个问题是对今天的理论家的考验。
许多人觉得中国文化就是“传统"乃至“复古”的化身,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古人身上的创新能量。
一个奇怪的例子是,一些文化名流对于简体汉字十分不满,他们以倡导繁体字作为向文化传统表示敬意的方式。
然而,纵观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从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或者草书,简化文字是古人的一项长期工作。
日益复杂的社会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文字交流,而缓慢的书写速度成了明显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一次次地大胆改革文字。
令人惊奇的是,每一种新型文字都在古人手里发展出优美的书法艺术。
如果无法觉察古人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动,如果只能模仿一些古人遗留的外在形迹,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掌握文化传统的精髓。
(选自《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着能够推动中国历史的创新能量。
B.儒家学说中的复古倾向加大了“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
C.没有不可遏制的创新冲动,中国不可能拥有一部灿烂的文学史。
D.倡导书写繁体字是向文化传统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
D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婆的悲伤
葛明霞
马婆从妹妹家出来,眼泪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流。
那么要强爱面子的马婆,却对路人诧异的目光视若不见.仲秋的微雨浸润着马婆规整的套装,马婆的心凌乱成泥。
马婆没有回家。
她穿过两个十字路口拐进了龙泉湖公园,蹒跚地上了湖边的八角亭.马婆斜靠在亭柱上,不知不觉收住了眼泪.过往的岁月就在马婆静静的呆坐里浮出了水面。
马婆还是马嫂的时候,精力全部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
从幼儿的益智类训练开始,到剑桥英语,到奥数培优,到解题速效……正规不正规的培训班,只要不与正课冲突,马嫂都推着儿子上。
马哥虽不太支持,可为了儿子的将来,只好认了。
儿子大学毕业去美国深造时,马婆费尽心机说服他留在了国外.之后,马婆和马爷就成了亲朋好友羡慕的对象.尤其是马婆的妹妹。
她的儿子成绩不太好,毕业后留在了本地.妹妹一生气就开骂,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只有马婆知道,她和马爷过的是什么日子.
每天早上一起床,马爷就打开电视,一整天不让关。
他说这样可以逼逼屋里的冷气.马婆嘴上不说,心里也难受.她觉得自己虽然有儿子,常年过的却是没儿子的生活。
马婆整晚整晚睡不着,睡不着就想儿子,就想如何证明自己有儿子.半月后马婆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马婆不再随随便便穿衣服了。
就连上菜场也是整齐的套装,昂首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
马爷说她,马婆硬硬地回嘴,我和那些没儿子的老人不一样,我有儿子,儿子在国外,怎么着也得给他充充面子。
马爷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滑出眼眶。
儿子去国外后,马婆很少再与马爷争吵。
用马婆的话说,这老东西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连儿子的面都难见,我得让他享享福.马爷没有享福的命,儿子在美国定居不到两年,他就失了健康。
一开始马婆没太当回事儿。
等她知道不好时,马爷的腿已经不太听使唤了。
马爷犯病是在早上,等办好住院手续时已经到了下午三点多。
好在马爷是轻微的脑梗,没耽误多大事。
躺着输液的马爷,看到其他病人都有小辈陪着,羡慕得眼里几乎迸出血来。
他一忍再忍,最后还是张大嘴巴哀号起来。
马婆又累又急又尴尬,边向同屋的人道歉边劝马爷。
劝着劝着自己也忍不住哭起来。
好在外甥及时赶到,止住了他们的哭声.
马爷出院后腿稍能走动,右胳膊和右手却失了灵活。
马婆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除了监督马爷进行自我锻炼外,就是不停地帮他按摩恢复。
马婆渐渐地瘦了,由原来的一百四十多斤瘦到了一百一十斤。
马爷看着难受,忍不住骂儿子。
马婆却不依,你知道啥,儿子不是没孝心,他在国外生活压力大,也难。
马婆出门买菜仍旧穿戴整齐,昂首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
斜靠在亭柱上的马婆不知不觉坐了一个小时。
仲秋的微雨打湿了她的后背,马婆这才想起该给马爷做饭了。
马婆小心地下了八角亭,走出了龙泉湖公园。
平静下来的马婆又想起她从妹妹家出来的情景。
今天是妹妹的六十大寿.饭后,妹妹当着她的面又骂起了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外甥喝多了酒,大着舌头回嘴,妈,你老……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一点……都不知道,我大姨,大……姨夫的苦.外甥媳妇忙岔开了话,大姨,你怎么不让姨夫来,就两站的路,来热闹热闹多好。
马婆强忍着将落的泪说,对了,我得回去给他做饭了。
外甥媳妇跑去厨房给马婆打包现成菜时,马婆挣脱妹妹的手出来了。
等外甥媳妇追出来,马婆已经走了三十多米远。
听到喊声,马婆没敢回头,她怕满脸的泪吓坏年轻人。
马婆擦了擦眼睛,迎着仲秋的微雨向家走去。
她知道她无论如何不能倒下,她还要照顾马爷,她还得撑起这个家.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在人行道上摇曳,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马婆从妹家出来眼泪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流,这是马婆因外甥的话而想到自己家的处境时产生的悲伤之泪.
B.小说中马婆把全部精力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的情节,不仅突出了马婆的形象特点,也为下文写马婆晚年的处境做铺垫。
C.马爷看到马婆连上菜场也穿整齐的套装,昂首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觉得妻子爱慕虚荣,
感到很没有面子,于是数落马婆。
D.“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以景物描写结尾,运用
比喻手法,暗示马婆未来孤独的生活,引人深思。
C
【解析】“觉得妻子爱慕虚荣,感到很没有面子”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属于主观臆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发上津城
梅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成语作为表达人反复无常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 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负责接待的朋友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的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
”啊,秦楚不再有战争!啊,陕鄂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古城是多么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
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秦关楚塞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举足轻重!如果从三国时魏始设平阳县算起,一千多年里,上津曾十四次设县、六次设郡、两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上的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
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厮杀;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金元蒙古人占领上津居然达八十年之久!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也征战于此……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的。
也由此,唐玄宗派官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
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
鄂西北自古至今流传着的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正是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注释.上津古城周长仅一千五百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镏金大字“向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五百余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候,收到上津二十六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
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
(原文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目的是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只把
这个词作为“表达人反复无常”的意思的误解。
B.作者对比描写了秦楚两地人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作为湖北人的作者,显然更钟情楚地文化。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
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的由来,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指出上津这座古城的重要交通地位。
E.作者展示上津古城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向郧”“通汉”“达楚”“接秦”四组镏金大
字,显示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与杜牧诗句和鄂西北民谚的表达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CE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纺车
张拓芜
夏夜的梦是恬适的.那张宽大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
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柱子被岁月染成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蚊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像风铃一样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代她就一只手牵着线,一只手摇着纺车,把少女摇成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弯.纺车是母亲的嫁妆,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声摇醒。
睁开眼从灰暗的蚊帐看出去,一盏昏黄疲惫的青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戏一样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地望着这间古老、幽暗的卧房。
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
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
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
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夜.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着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
两口。
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呢!
“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呢!”
奶奶说她当年也常受她婆婆的唠叨。
照这样类推下去,母亲也可能把唠叨寄托在我身上,有天我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就可以有找头了。
但是母亲不是这种型的。
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
母亲平时连话都少说,姑姑说她是金口玉言。
母亲年寿不高,四十九岁那年得了牙痈与世长辞了。
那时我才十岁,母亲没能见到她的媳妇和孙子,母亲打开头就没存心在她媳妇身上找头的.
那架纺车是大舅舅自己做的,纺车的座子是枣木板凳改装的,枣木坚重,不蛀不朽,管用一二百年.绷起空心轮子的竹片已换过好多次,摇把儿的铁轴子已磨损,细得像根小指头,唯独那块工字型的座子还稳重地停在地板上,纹风不动。
冬天纺麻,夏天纺棉.纺棉较干净些,只是纺锤子上拖出来的棉绒,飞满一房子,飞满了母亲的一头一脸,竟分不出哪是白发哪是棉绒了.在昏黄的青油灯下,竟像奶奶房里那张观世音画像头上的光圈。
冬天纺麻,总是一屋子的青臭,那是麻皮身上发出来的怪味儿。
母亲的双手总是黑污污的,累的时候只能用衣袖子擦眼睛。
母亲一年到头种麻种棉,养蚕缫丝,整年与纺车为伍,却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临入殓时还穿着那套洗得发白、磨得发光的蓝裤褂。
姑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材,一起下了葬。
我既不知道母亲的生辰,也不记得母亲的忌辰,想起这,我就恨自己!那时我已经十岁,应该懂点事了,偏偏什么都不懂!想起姑姑赠葬的那件团花酱色夹袄,推断母亲去世时大概是暮春三月,每逢杜鹃花落的时节,我便想起那架古老的纺车,想起母亲的慈颜,不能自已。
(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夏夜的梦是恬适的”,由此引出了对童年夏夜生活的描写,在作者的记忆里,儿时的生活是幸福而快乐的。
B.文中“绷起空心轮子……细得像根小指头”不仅是在写纺车,也是在写母亲,侧面说明了母亲的勤劳、辛苦。
C.从文中来看,奶奶对母亲十分苛刻,常常责怪母亲纺线太少,而且在母亲下葬时,还不让她穿
一件好一点的衣服。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质兼美,通过对母亲与纺车相伴一生的回忆,表现了母亲勤劳、善
良而又懦弱的性格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一张五克朗钞票
【挪威】约·鲁德
清晨时分,他踏上一家食品商店的台阶,喘着粗气,小心地坐在最上一级台阶上。
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又推了推商店的门,可是门锁着。
他很饿,一直在想,这里说不定侥幸会有点儿隔夜的鱼丸或者别的残羹剩饭吧.他把蜷起的双腿贴住胸膛,脑袋几乎夹在双膝中间,就这样痴呆呆地望着街上的积雪,耐心地等待着。
忽然他瞅见一张被污泥和脏水弄得潮腻发亮的蓝纸片,它好像是一朵迎春花。
他猛然竖直了身体,浑身的血液陡然像潮水一样涌起来,他一个箭步跳下台阶,捡起那朵在严寒之中一枝独秀的花。
他拿着纸的手在簌簌发抖,手指冻得似乎被那蓝色所染透,他怔呆呆地凝视着,眼睛里闪出欣喜若狂的光芒。
这是一张五克朗的钞票.
他用手把它轻轻揉平,又抻了一抻.他马上感到上帝的目光盯住了他,于是慌忙把礼物放在兜里,但是不敢把手抽出来。
那只手就一直插在兜里,手指紧攥着钞票,他像一个小偷一样从那条静寂的街上逃了出来。
他那张好久没有刮过胡须的脸颊上泛出狂热的红晕,眼睛炯炯发亮。
这张钞票对于他来说是一大笔财富。
这使他觉得脑袋里一阵眩晕,肚子里咕噜咕噜,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非常多的热气腾腾的饭食,这种空荡荡的感觉突然从胃的深处一直上升到灵魂。
他走过了十几条大街小巷,沾沾自喜地把这种难忍的欲念当作享受。
他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卖食品的商店,可是走过大门却并不进去。
他在咖啡店门口停住脚步,眼前金星直冒,一再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进去饱一饱饥肠呢?每次他都想不愿再过手上没有这笔钱的生活,他想将这区区五克朗利上加利。
他抵挡住了一切食物香味的诱惑,头脑里充满了雄心勃勃的宏图大略。
他终于找到一家他曾听别人说过的批发商店,一个目光灼灼的戴眼镜的老人站在柜台后面,怀疑地、很不友善地打量他.他已经计划周全,似乎除了这个想法之外再也找不出更完美的生财之道了。
他打算用三克朗买进鞋带,再花一克朗吃饭,最后一克朗备而不用。
他微笑了,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似乎要马到成功了.
老人从暗影处抓出一卷棕色和黑色混在一起的鞋带,用手掂了掂分量,那只手又青又紫。
他不客气地噘起潮湿的下唇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
老人看到了那张五克朗的钞票,把它展平,挥舞着它放在冻成青紫色的鼻子前嗅嗅.他的两颊升起了一阵不好意思的红晕。
他收进噘起的下唇:“如果五克朗都买,每一副鞋带就便宜一些,按批发价。
少于五克朗的货我是不卖的。
"
他回答说:“我只要三克朗。
"
现在他后悔事先没有吃饭或把钞票兑换开来。
“如果你买五克朗,你可以有百分之百的赚头."
他又盘算起来,觉得饥饿还可以再忍一忍,于是他接过那五克朗钞票换来的鞋带,挣他的百分之百的赚头去了.
他唱了一首没有字眼的歌,他把这首老歌改成了一首歌唱卖鞋带小贩的新歌。
他踏进一排办公室.冷汗从他额头上冒出来,头脑反而清醒了一些,不过拿着鞋带的手却在发抖。
他在心里默默念着上帝,向第一个顾客鞠了一躬,可顾客不要。
于是他继续向前走。
又有几个人不买。
人家的态度倒不都是生硬的,他也不敢硬要人买,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最弱的顾客。
一个主任模样的人说道:“鞋带?我已经收集了满满一抽屉,足足可以用鞋带来上吊了。
真是活见鬼,你留着自己上吊用吧!”
他向一百多人销售鞋带,他们都在慢慢地宰割他,一个个朝他的心坎上扎进冷酷的一刀。
天渐渐黑下来,他仍在街上奔走,不断朝过路人凑上去销售,他们根本不理他,好像他是看不见的或根本不存在一样。
他们不明白这捆鞋带对他来说有多沉,不明白鞋带的重量可以把他压扁,会把他挤得和路灯、电线杆融成一体。
在公园深处,他瘫倒在潮湿的泥地上,数了数自己那捆原封不动的鞋带。
他就把这些黑色的、棕色的鞋带结成一条绳索,然后把这绳索悬到大树底下的丫杈上,并照别人所说的那样做了。
(原文有删改)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篇小说主要围绕“一张五克朗的钞票”这条线索来组织材料,这张“五克朗的钞票”贯串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B.小说多次对这张“五克朗的钞票”进行细致描绘,既突出了这张钞票在“他”心目中的重要
性和作用,同时也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C.“他”有了钞票,也感到饥饿,但多次走过卖食品的商店时都没进去,还把这种难忍的欲念当
作沾沾自喜的享受,这反衬出“他"是一个坚忍、有毅力的人。
D.小说中写了“他”推销鞋带时的场景,虽然“他”有礼貌地鞠躬,向一百多人销售,可是都未成功,原因是“他"没力气吆喝叫卖.。